两套珍贵的玻璃茶具
2021-05-04夏文峰
夏文峰
茶具,古代亦稱茶器、茗器。西汉王褒《僮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中国关于“茶具”的最早记载。唐代,关于“茶具”的记载较为普遍。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云:“此处置绳床,傍边洗茶器。”陆龟蒙《零陵总记》云:“客至不限匝数,竟日执持茶器。”皮日休《褚家林亭》亦有“萧疏桂影移茶具”之语。宋元明时期,“茶具”记载颇繁,如《宋史·礼志》载:“皇帝御紫哀殿,六参官起居北使……是日赐茶器名果。”
茶具材质种类繁多,而以玻璃为材质的茶具在中国历史上却极其罕见。清代以前的玻璃茶具目前仅发现两套,一为唐代法门寺地宫出土玻璃茶碗、茶托,一为元代汪世显家族墓出土莲花形玻璃托盏。
中国玻璃发展历史悠久。隋唐时期,中国玻璃制造呈现中兴局面。唐代玻璃无论器形还是数量都有很大提高。新器形有茶碗、茶托、空心玻璃珠及佛像等。色彩也较前代更为丰富,除蓝色、绿色、淡绿、黄绿色外,又出现了乳白、黄色、褐黄、棕色等新颜色,从而极大地丰富了玻璃艺术的色彩创作空间。在装饰手法上也更加多元化,从以往简单的磨铸、刻花、贴塑等装饰手段中发展演化出更为精致的新工艺。随着佛教在中国的盛行,玻璃器也成了佛教舍利瘗埋制度的常见用品。
陕西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了一套玻璃茶碗和茶托,为中国制造玻璃器。地宫《应从重真寺随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物宝函等并新恩赐到金银宝器衣物帐》称其为“琉璃茶碗柘子一副”。
玻璃茶碗高4.9厘米,口径9.3厘米,壁厚0.1—0.5厘米,底厚1—1.4厘米。侈口,圆唇,壁上薄下厚,有较厚重的小平底。淡黄色,稍泛绿色,透明度好,内外壁光洁无锈,玻璃内含小气泡。器型比较规整。碗壁有横向纹理,是无模吹制成形。玻璃茶托为平底深托,宽平沿高3.5厘米,盘径13.7厘米,托径5厘米,托深2.8厘米,壁厚0.2—0.4厘米。颜色与茶碗一样,淡黄色,透明,稍泛绿色。无模吹制成形。玻璃茶碗和茶托是配套使用的,类似的器形在瓷器和金银器中都能见到。该套玻璃茶具为目前所知最早的玻璃茶具,是唐僖宗的奉献物,有可能是唐代宫廷作坊的作品。该茶具为当时顶级的皇家御用礼佛玻璃器,代表着唐末国产玻璃器的最高水平。
元代设立了制造玻璃的官办作坊“瓘玉局”,专门负责监制宫廷用的玻璃器。元代玻璃器的生产规模不大,以珠类和发饰为大宗,其他器物如薄胎吹制产品等,较宋代数量减少。中国历史上第二套玻璃茶具诞生于此时。
甘肃漳县徐家坪元代汪世显家族墓出土一套莲花形玻璃托盏,莲花盏、托各1件,高 4.8 厘米,托高 1 厘米,口径 12.5 厘米。其中,盏由普蓝色玻璃制成,半透明,口、腹部为七瓣莲花式,底为假圈足,底心微内凹,以尖锐的莲瓣组成口,整个器形仿佛一朵正在盛开的莲花。托的内圈为八边形,斜内凹,口沿稍扬起做八瓣莲花状,瓣尖尖锐,平底,颜色比盏略浅,尖锐的瓣尖成为其造型上区别于后代玻璃器的一大特点。其器形较大,完整成套,非常规整,色彩艳丽,颜色高贵,造型华美,制作精巧,极为珍贵,为元代玻璃器中的稀世珍品,亦是中国古代玻璃制品中的瑰宝。玻璃盏、托都是有模吹制成形,成形后边缘部经过打磨抛光。如此精美的玻璃托盏应该是元代官办作坊“瓘玉局”的产品,代表着元代玻璃制作的最高水平。从其外形特征及艳丽的颜色来判断,制作莲花形玻璃托盏的原材料可能是从西亚等地输入中国的。
该套莲花形玻璃托盏是中国目前出土的第二套玻璃茶具。该器物同时具有中国文化特征和佛教文化特征。汪世显家族为当时显赫的世族,该茶具明显反映出了其主人高贵的身份地位和其极有可能所信奉的佛教信仰。
中国古代玻璃茶具极其稀少的原因,与陶瓷的普及程度和玻璃材质本身的特殊性有关。唐宋以降,陶瓷已经普及化,为平民百姓日常使用。宋代以前,玻璃器为贵重物品,被人们当成宝物,仅为上层社会所使用。宋元以降,玻璃器开始普及,始为百姓所使用。所以,中国的古典茶具主要以陶瓷为主,玻璃茶具未能发展起来。另外,二者材质不同,瓷器经久耐用,不怕骤冷骤热,而玻璃器轻脆易碎,当时的玻璃工艺水平使得制作出的玻璃器经不住骤冷骤热。中国人喜喝热茶,自然选择陶瓷器作为茶具,这应该是我国历史上玻璃茶具没有发展成为日常茶具的重要原因。
(责任编辑:薛续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