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魏时期佛教造像赏析

2021-05-04王文析

理财·收藏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背光寺院菩萨

王文析

造像,指基于宗教信仰而制作的崇拜对象。古时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有于僧寺或崖壁间镌石成佛像,也有以金属铸造成的铜造像。北魏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这个时期的佛教造像也是中国雕刻艺术的典范,其造像特征更具人性化,同时更贴近现实社会,具有艺术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二佛并坐像

二佛并坐像,现藏于河南博物院。此像为北魏时期青铜铸造。在佛座上有二佛并肩结跏趺坐,高螺髻,面目清晰,有身光和圆形头光,阴线刻的衣纹繁缛细密,两肩和胸部衣纹呈阶梯状排列,垂于两侧,极具线条感,双手在腹前施禅定印。莲瓣形火焰纹背光上端还铸有一半身佛像,形象与二坐像相似,也有火焰纹背光。整个造像形象秀丽、简朴,堪称北魏时期造像精品。在方形四足座上镌刻有“太和十一年九月十八日佛弟子李思为父母造佛”二十字铭文,“太和”为孝文帝拓跋宏的年号,“太和十一年”即公元487年。从铭文可知,自称佛家弟子的李思为其父母祈福所铸,是一尊纪年精确到年月日的铜质造像。

时过境迁,中国第一个佛教文化发展高峰已悄然远去,李思是谁,他是什么人,这些显然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历经千余年的信仰犹存于心,并且还会继续传承下去。

骆道明造像

骆道明造像,北魏,高44厘米,石灰岩质,现藏于河南博物院。造像为莲瓣形背屏式一佛二菩萨造像。主尊头梳束发式高肉髻,圆形头光内高浮雕莲花瓣,面相丰润秀雅,两眼平视前方,双唇轻轻闭合,慈祥和善。身着双领下垂式通肩大衣,内着僧祇支,右侧衣襟甩向左臂沿体侧下垂,在胸前形成“U”形纹;下着长裙,裙褶自然折叠展开形成燕尾,具韵律感。手施无畏与愿印,跣足站立于覆莲座上。二菩萨头戴宝冠,有桃形头光和圆形项光,面相方圆,颈戴桃形项饰。右菩萨上身袒露,帔帛绕肩下垂在两腿间交叉,然后上扬绕肘自然下飘,下着长裙,腰束带。左菩萨着双领下垂式通肩大衣,两手拢于胸前,均跣足站立于覆莲座上,腹部微挺,为汉族中年女性形象。莲瓣形举身背光,背光顶部刻一华盖,下有思惟菩萨侧身而坐,低头沉思。其下左右各刻一身飘舞的供养天人,天衣飞扬,姿态轻盈。飞天身下刻忍冬和摩尼宝珠。

造像背面上端刻一重檐楼阁,内坐相对二人,似北魏晚期造像中流行的释迦多宝在多宝塔内辩法。房檐下悬挂两风铎,别致硕大。其下刻骆道明造像记:大魏孝昌二/年岁在丙午/六月戊辰朔/十六日癸未清/信士佛/弟子骆/道明敬造石/像一区上为/七世父母生缘/眷属普同福/庆愿如是。

下部中间刻一佛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上有莲花宝盖,左右刻供养人像各二身。左边二人,一戴小冠,一戴簪花,均着交领宽袖大袍面右而立;右边二人,一戴高冠,一戴簪花,均着交领宽袖大衣,腰束宽带面左而立,以莲花和宝相花图案进行补白。

北魏晚期的佛教造像多为寺院供奉之物,一般都放置在寺院的主要建筑或重要場所,体量高大,以便僧众信徒供奉。从骆道明造像的体量可以看出,并非寺院供奉之物,而是民间信士为了方便在家里供奉,以求祈福免灾而雕刻。造像虽无寺院造像之宏伟,但雕刻范本还是北魏晚期流行的一佛二菩萨三身造像,艺术形象与寺院雕像相比毫不逊色。

王毛郎造像

石质,雕刻于北魏熙平二年,通高219厘米,宽118厘米,厚26厘米,原存辉县市吴村乡山阳村,现藏河南博物院。

王毛郎造像,又称“山阳村造像”,石灰岩雕造,为莲瓣形背屏式一佛二菩萨造像。其下部的方形座高51厘米,宽84厘米,厚54厘米。主尊高肉髻,面部残泐,大耳贴面,削肩平腹。着双领下垂式通肩大衣,右边衣襟甩向左肘下垂,衣纹呈阶梯式。内着饰有菱形纹的僧祇支,胸前束带打结下垂。右手屈肘施无畏印,左手下垂握衣襟。下着长裙,裙裾外展呈燕尾状。跣足立于长方形台座上。二菩萨面部均残损,戴宝冠,宝缯垂肩,尖桃形头光内刻忍冬纹,袒上身,帔帛绕肩,在肩部形成翘角下垂至腹前交叉穿环至膝际上扬穿肘下飘至座。下着长裙,裙褶用阴线刻出。左侧观世音菩萨右手握莲蕾屈肘于胸前,左手下垂持净瓶。右侧大势至菩萨双手握莲蕾屈肘于胸前,均跣足立于仰莲狮子座上。下部的长方形台座之正面中间刻博山炉,下饰莲花。左右各刻供养人三组,除左边第一组为僧人手提油灯供养外,余皆头戴小冠,褒衣博带,手持莲花做行进状;身后一头梳丫髻,着短襦长裤的仆人持伞盖紧随。每组供养人旁均有榜题,左边三组分别是“比丘道显供养佛时”“唯那王孙祥”“唯那王起”,外边沿刻有“□有人铁刑僧人名者世……帛依寺主王胡”。右边三组分别是“都唯那王还香”“唯那马表”“唯那张妻前”。背光雕刻繁褥华丽,从里向外分为四层,内层为主尊头后的莲花瓣,其外为主尊的尖桃形头光,内刻禅定坐佛七尊,在头光的尖端刻二龙交缠,龙首相衔,其上刻一丫髻童子;第三层刻技乐天人六身,或弹奏乐器,或翩翩起舞,姿态各不相同。尖端处刻一夜叉双手向上托举博山炉;最外层刻火焰纹。

河南不仅是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佛教最早兴盛之地。东汉明帝于永平十一年(68年)为印度高僧竺法兰、摄摩腾修建的洛阳白马寺,即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所寺院。此后佛教便在中原地区流传广布,辐射八方。由于佛教是“以像设教”,雕佛造像和寺院绘画便成为最受欢迎的宣传佛教教义的艺术手段,并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相融合,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朱慧敏)

猜你喜欢

背光寺院菩萨
菩萨
为什么向日葵能够不停地向着太阳转
向日葵的秘密
宽恕
拜佛
低价背光键鼠套装导购
佛像面前的菩萨
悟道
生气的狼
LED背光只争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