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物流穿越不确定性
2021-05-04沈易之
沈易之
冷链物流涉及食品、医药等民生重点领域,我国已是全球最大的冷藏食品进口国,但冷链系统建设却大为滞后,冷库总容量虽超过1亿立方米但不如印度、美国,人均冷库容量仅为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甚至落后于部分非洲国家,且行业集中度不高、全球排名前十的冷链巨头中并无中国企业,新冠疫情的影响更让冷链物流的安全性备受关注。如何建设高效、安全的現代冷链物流体系是当下重要课题,需要逐一解决该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性问题。
亟待弥补的短板
毫不夸张地说,2008年以前,冷链物流在我国还是一桩新鲜事,当时市场上流通的绝大多数肉类、果蔬及水产品处于常温下“裸奔”的状态,损耗极大。昔年全球最大肉类加工厂泰森食品进入中国后,其中国区负责人不可思议地看着这片广阔市场的落后一面,“炎热的夏天,数吨去掉羽毛的冷冻鸡肉,被厚厚的毯子裹着,放在平板卡车上,等待着穿越大半个中国的长途跋涉。”据中物联冷链委的数据显示,即便是目前我国在果蔬、肉类、水产品上的冷链流通率也分别只有22%、34%和41%,而欧美多在95%以上,肉类更是达到100%。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朱明测算透露,直至目前我国果蔬产品在“最先一公里”的损耗率仍高达15%-25%,每年我国因冷链系统不完善造成的果蔬浪费总价值超过100亿美元。2020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约占GDP的14.7%,比发达国家高出6个百分点,冷链物流正是其中最突出的短板。
通俗的讲,冷链物流是根据物品性质进行温度控制并以合适方式运输,有时还有湿度的严格要求,惯常的应用场景冷链解决方案,涵盖药品储存与应用、生鲜运输系统、商超便利系统、餐饮行业系统、疫苗储存与接种、血液储存与使用等。冷链物流可最大程度保障农、林、渔产品的品质,也对化工、医药、电子等行业的物品运输有重要作用,很多药物、疫苗需要不同温度的冷链运输,其中高效的药品冷链物流运输解决方案最受关注,部分芯片亦是如此。强劲的需求让高品质、高效率冷链成为必需。此时,行业集中度不高对于冷链物流企业而言意味着抗风险能力较弱、市场竞争力不足,我国冷链物流百强企业行业集中度为56%,大量中小冷链企业很多时候存在断链情况,冷链系统呈现区域性分布,好在近年来中外运、顺丰等传统物流企业及京东、苏宁、阿里巴巴等电商积极布局冷链市场,让情况有所改善。
曾在商务部“南菜北运”项目基地长期调研的云南农业科学院院长李学林指出,现行单一以冷链物流装备建设为主导与保鲜产品技术需求的适配性不足,需加快以提高或保障产品品质为目标的装备与保鲜技术协同研究。
软硬齐下促发展
冷链物流市场发展带来制冷装备消费增量,冷库总容量、冷藏车与保温车保有量持续上升。资料显示,我国冷链物流市场保持着超过1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超过5000亿元。资本积极涌入冷链基础设施、网络布局、信息技术加持等细分焦点,仅去年我国物流产业的457.11亿元融资里,就有12笔融资案例为冷链,占比超过15%。国外冷链巨头在中国市场的布局也逐步深入,如冷链基础设施投资及服务商美库已在中国投资运营15个现代高标准食品冷链基础设施,冷库容积达280万余立方米。
因发展需求及疫情防控的现时要求,国家及地方针对冷链物流领域出台多项政策,如《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食品低温配送中心规划设计指南》等,强调规范的同时助力发展。去年10月,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冷链食品生产经营新冠病毒防控技术指南》、《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过程新冠病毒防控消毒技术指南》,且由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物联冷链委等单位共同起草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冷链物流卫生规范》国家标准正式实施,对疫情下的冷链物流行业发展提供新的引导。
去年7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首批17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名单;去年全年,中央安排50亿元财政资金支持河北、山西等16个省(区、市)开展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今年2月,中共中央发布一号文件,再次明确提出要加快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推进田头小型仓储保鲜冷链设施、产地低温直销配送中心、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
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懿宸近期指出,“我国冷链行业仍然面临综合能力不强、投资布局不足、科技化程度不高等诸多问题。传统的冷链企业规模较小,服务能力单一,只提供冷库、冷运或区域配送等基础服务,仍缺乏具有全国性、综合性和供应链能力的大型综合性冷链企业。”他建言,可按照市场化运作原则,进一步拓宽企业对冷链设施投资的融资渠道,引导冷链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并鼓励冷链物流龙头企业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提出按照特色农业规划进行数字化产地仓建设,“建议国家加大在冷链仓储、冷链车辆等设备以及温度调节系统、人工智能、大数据补货和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的政策资金支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冷链物流企业。并且监管和处理流通环节中的违规问题,并对链条上的合规企业进行评优奖励,对问题企业进行通报追责,数据纳入征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