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振兴力促乡村振兴
2021-05-04文澄宇
文澄宇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召开同日国家乡村振兴局挂牌成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奔向新生活、新奋斗的时代序幕已然开启。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公共服务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三个重点,实现“业兴村美人幸”,产业之力需得充分发挥,工业、城市、数字经济的发展成果将充分延展至乡村。
大政方针指向推进
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表示,“产业帮扶是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巩固成果的根本之策,要抓住这个关键,继续强化,主要是补上技术、设施、资金等短板,推动脱贫产业能够提档升级。”此前《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乡村产业的内涵特征、发展思路、实现路径和政策措施等,其中产业布局的路径为:通过“强化县域统筹、推进镇域产业聚集、促进镇村联动发展”三个层级和“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这一重点,实现“科学合理布局,优化乡村产业空间结构”。3月1日农业农村部召开的全国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视频会强调,围绕“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提升乡村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实施《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拓展乡村功能价值,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达到32万亿元,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培育一批产值超百亿元、千亿元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乡村休闲旅游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40亿人次,经营收入超过1.2万亿元;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超过1500万人。
数据显示,832个贫困县均编制有产业扶贫规划,国家支持各地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各类产业基地累计超过30万个,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初具规模。一号文件中“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转变为“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意味着发展成果以产业链融合延伸形式倾向“三农”,加强对乡村资源的市场化开发利用,让农民群体普遍受益,以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为让农业和农村更好地融入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整体之中,面对受困多时的人才匮乏问题,中办、国办的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围绕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加快培养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等作出部署。中国侨联副主席朱奕龙表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序銜接,还得迈过“人才观”,应鼓励支持“土专家”指导乡村发展的农业特色产业,让“土专家”在广阔田野中提升产业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
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印发的《2021年乡村产业工作要点》从产业结构、空间布局、主体培育、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方面,引导乡村产业向主产区、中心镇、中心村、物流节点和聚集区汇聚;构建种养业为基础、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商贸物流为引领的乡村产业有机整体;具体落实到今年,农业农村部明确重点扶持的13个乡村产业发展项目有:农业产业强镇项目、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创建“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项目、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项目、农产品初加工项目、全国主食加工业示范企业项目、中国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项目、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第七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全国农村创业创新示范园区(基地)、全国乡村特色产品项目、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模式和“链主”企业、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项目。
明晰禀赋全力发挥
经过多年建设,涵盖各个贫困地区的全域“外通内联、通村畅乡、客车到村、安全便捷”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和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乡村产业可因路而起、因路而兴。但广袤乡村的地理人文与资源禀赋并不相同,发展特色产业需明晰本底后精准投入,最大限度凸显优势。在“挖掘特色资源,打造乡村产业发展新高地;延伸加工链条,拓展产业增值增效新空间;发挥乡村功能价值,丰富乡村产业发展新业态;培育经营主体,构建乡村产业发展新阵列;推进创业创新,培育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强化联农带农,形成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新优势”的一系列成功典型中,多是如此。
产业发展得好,代表着农民有收入,农村能就业,发展有活力;在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陈文胜看来,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要依靠发展产业来建立促进农民增收与推动生活富裕的长效机制,“必须将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以市场需求和质量要求为导向,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规律和品种、质量要求,使农业供给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
结合地区村情实际认真研判,电商特色产业模式、民宿发展模式、村集体组织带动模式、田园综合体模式、村集体与社会资本共同撬动模式、传统文化复兴模式各有特色与优势,从这些典型案例、模式还可看出,产业复合形态是为发展主流,产业链上的契合与链接成为常态,专家指出,“农业全产业链的价值远大于狭义的单一的传统农业链价值,绝大部分增加值都发生在第二、第三产业,因此产业兴旺不仅必须纵向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还要横向拓展产业的多种功能,以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贯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要求,一二三产业之间的乘数效应是乡村产业结构的最高形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呼吁各类型的企业“走进乡村”,“我们曾提出企业要走出去,实际上我们还面临一个走进去的问题,我们的企业实际在走出去的同时可以考虑转移到国内的中西部去,给那里的居民提供就业机会。现在交通已经非常方便了,把一些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去,还是有潜力的。”
如何唱好“数字农经”
兴起的数字经济正对乡村进行全方位的产业改造与就业帮扶,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发展策划研究所所长彭剑波认为,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包括农业产业的数字化、乡村空间的数字化和新农人的数字化发展,意义在于“有效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推动农业更高质量、更高效率发展,满足人民对于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同时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具体做法上,“互联网企业带着数字技术和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不意味着要让他们做不擅长的事——他们不是直接去种田,而是用数字技术为种田赋能。”资金方面,一号文件要求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用社会血液激活农业产业的活力、夯实农村的金融基础设施。
从数字助农到智慧兴农,数字红利是实现乡村振兴亟须激活的宝贵资源,“互联网平台可帮助村民提升专业技能,传播村庄产业信息,扩大农产品影响,破解信息鸿沟难题,完成‘造血式帮扶。”对此,国家乡村振兴局做出了回应与下一步部署,“将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电商扶贫,与多家电商平台企业开展对接,促进电商精准扶贫和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大力推进消费扶贫行动,印发相关政策文件,细化扶贫产品认定办法和相关推进措施。深化网络赋能效应,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支撑农村电商等深化拓展。”
数字化现代化的供应链,尤其是农产品物流业及其基础设施建设,事关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民的切身利益,也是目前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问题严重、农业有限资源利用率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农村产业难以兴旺的堵点所在。但国内绝大多数乡村网络建设距离实现“数字乡村”尚有较大差距,“数字乡村基座”需要进一步夯实。最新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乡村数字素养调查分析报告》在首次调研我国城乡居民数字素养现状后指出,尚存有“城乡居民数字素养差距达37.5%”“农民数字素养得分显著低于其他职业类型群体”“个人电脑等数字化工具的价值尚有很大开发空间”等问题,因此,“需从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农村居民数字素养的提升两个方向上弥合城乡数字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