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智能经济“高速路”
2021-05-04李书
李书
上一次有关人工智能的“爆炸性”新闻,还是2017年谷歌研发的可“深度学习”的AlphaGo击败围棋世界冠军柯洁。经过多年的发展,人工智能已经从最初的概念走向了实践,在人脸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无人驾驶等领域陆续有了相应的成果。在Gartner公司公布的CIO调查报告中显示,过去四年,人工智能在多个商业领域的应用增长了270%。从搜索结果到购物方式,再到防疫中的人脸识别……人工智能已经在我们周围发挥作用。
在3月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人工智能依然是热议话题。在两会上表决通过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智能经济被寄予厚望,“科技”一词出现了36次,“智能”一词出现7次,且“加快数字发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话题各自拥有独立篇章。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安晖表示:“全社会对智能化已达成高度共识,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年,对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来说,也将是至关重要的年份。”
总体水平处于全球第一方阵
根据艾媒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20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白皮书》显示,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核心产业市场规模超过1500亿元,预计在2025年将超过4000亿元。在各方的共同推动下,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已经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有望发展为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市场。安晖认为:“目前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位居世界前茅,产业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与实体经济融合不断深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总体水平处于全球第一方阵。”
在人工智能基础层,我国已成功研制出专用人工智能芯片,在虹膜识别、步态识别等领域取得突破。在人工智能技术层,百度等企业不断投入研发费用,每年研发投入占比超过15%,在深度学习及机器学习领域引领行业发展。而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应用技术,我国依然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多家公司语音识别产品准确率超过97%,图像识别、人脸识别准确率超过99%。智能机器人、消费型无人机等产品已具备国际竞争力和一定领先优势。
当下,我国人工智能企业已覆盖技术、平台、产品、应用等各环节,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链。信息技术龙头骨干企业强势布局人工智能产业,百度开展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无人驾驶等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并对外开放了百度大脑、PaddlePaddle平台和Apollo平台,为人工智能发展注入重要驱动力。创新创业企业不断涌现,独角兽企业数量位于全球前茅,旷视科技、商汤科技、寒武纪等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已在人脸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智能硬件产品、智能芯片等领域推出系列成果。
凭借其强大的赋能性,人工智能正在成为促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量。制造、交通、医疗、农业、安防、零售等领域“智能+”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辐射溢出效应持续增强。国内众多人工智能企业正在智能汽车、智能医疗、智能金融、智能安防、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智能营销、服务机器人等领域加速推进。
提供充沛“养料”,驱动应用落地
在过去20年,包括中国、欧盟和美国在内的主要大国都在竞相投资人工智能研究,以加速建设数字经济,加快产业智能化升级。3月,斯坦福大学发布的《2021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指出,2020年中国在AI期刊的全球引用量首次超过美国。在过去的 10年间,这一引用量美国一直高于中国。而人工智能技术普及率方面,中国以全球平均值的1.40倍位列全球第三。在安晖看来,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在人工智能产业方面已实现同步发展,而这主要源于我国在发展人工智能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优势和发展潜力。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已实现全球最大规模的9.89亿互联网用户和70.4%的互联网普及率,带动了海量数据的汇聚。同时我国推动建设、开放了多种类型的人工智能海量训练资源库、标准测试数据集和云服务平台等,为人工智能技术的训练、提升提供充沛“养料”,驱动着人工智能融合应用落地。随着近几年5G、物联网、汽车电子等多种新兴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数据总量呈现出海量聚集爆发式增长的趋势。
据IDC与浪潮联合发布的《2020全球计算力指数评估报告》显示,我国计算力指数评估分数达到66分,处于全球第一梯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等领域实力领先,为我国人工智能提供着算力支持,实现对海量数据进行更快速度、更多维度、更加深度的利用。
产业创新发展、居民消费升级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孕育,也为人工智能创新成果的实用化、产业化提供着丰富的应用场景。我国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和庞大人口的个性化服务,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丰富的应用场景。在消费市场,智能家居、智能音箱、智能汽车等产品已实现智能化并大规模销售,在行业市场,人工智能技术也已在防疫、物流、金融等行业开始逐步应用。
但缺乏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依然是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卡脖子”难题。2018年科技部设立了“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加快自主创新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此后一年又在原有5个“开放创新平台”基础上,再增加了10个,覆盖视觉计算、营销智能、基础软硬件、普惠金融等垂直领域,支撑我国自主可控技术研究。同时,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4G网络,5G正实现全球引领,这都为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提供着坚实支撑。
人工智能或迎来“黄金新十年”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成熟,应用模式与商业模式的成形,人工智能市场和产业发展将持续向好,人工智能有望进入普及应用阶段。安晖认为,随着算法的创新、算力的增强、数据资源的累积,随着智能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传统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升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全要素的智能化革新,智能经济这一新型经济形态已初现雏形。
万物互联必然带来网络的泛在、数据的泛在和应用需求的泛在,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将拓展到更多行业、更多领域、更多环节、更多层面,任何人、任何单位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使用的泛在智能必将实现,这也将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各领域的深度融合。
在2020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李彦宏有一个判断:人工智能的发展将经历技术智能化、经济智能化、社会智能化三个历史阶段,目前我们正处在“从经济智能化的前半段向后半段过渡的时期,具体表现在AI能力从逐步向平台化,正在朝向产业化方向演进。”现在看来,这一判断或许有些保守,从智能经济的出现,已然能窥见“社会智能化阶段”一二。
今年两会上,代表们关注人工智能在产业经济、社会民生、城市治理等领域的落地,多在强调两个字:“应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也指出要大力发展智能经济,这都为2021年后的人工智能产业擘画出蓝图。可预见的是,大众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热度将持续,相关的政策、举措等也将变得更加务实和具备可操作性,应用促进将成为政府需要关注和紧抓的着力点。
安晖表示,未来地方政府可聚焦智能芯片、智能无人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等优势产业,面向医疗健康、金融、供应链、交通、制造、家居、轨道交通等重点应用领域,積极申报和搭建符合自身优势和发展特点的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场景,以“先导区”工作为抓手,促进人工智能产业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企业也需以核心技术、基础设施、数据资源为核心,持续加强人工智能基础能力建设,增强产业的高质量供给能力,提高用户的认知和应用能力,提升自身体系化的支撑和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