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分析
2021-05-04卢阳
卢阳
摘要:广泛意义上的社会结构是指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的结构状况,狭义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的阶层结构。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矛盾不断变化,导致新的社会阶层接连出现,促使中国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跨越式发展。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本文将从整体出发,探讨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内部矛盾的运动规律,剖析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逻辑。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结构 矛盾
一、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矛盾及结构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0年进入近代以来,中国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从国际上看,帝国主义国家与我国签订了多项不平等条约,致使我国国家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形成了严重的矛盾。从国内看,封建主义压迫广大劳动人民,使社会生活压力重重,广大社会成員与清政府之间裂隙加大,隐藏着深刻矛盾。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面对的多重矛盾,根本的解决办法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
随着我国的社会性质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不仅旧的阶级结构产生了变化,还有新的阶级产生。近代中国诞生的工人阶级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这一群劳苦大众长久以来受到封建主义的压迫,近代以来更受到帝国主义的资产阶级的剥削,以极低的报酬出卖自身剩余价值,因此这一部分无产者没有更多顾虑与负担,反抗性最强,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中国资产阶级也是近代中国新生阶级之一,他们投资新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这一阶级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另一部分是民族资本家,他们由买办、商人、地主、官僚转化而成。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有三重重要的意义:第一是中国新的民主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第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第三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的民主社会。在此期间,中国有五个经济组成部分: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有经济,第二个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第三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第四是国家资本主义的经济经济,第五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土地制度改革完成后,我们党明确指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而解决之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社会阶级力量由以下几方面构成。第一是工人阶级,工人阶级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第二是小资产阶级,他们是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阶级。第三是农民阶级,这一阶级人数最为庞大,是当时决定我国发展的重要力量。第四是民族资产阶级,这一阶级人数较少,但掌握着大量生产资料,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953年,新中国开始实施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对解放初期国内工业化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完善,并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鼓励发展农业,并开始发展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赎买。到了1956年,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社会主义性质的公私合营经济占到了国民收入的绝大多数。
(三)社会主义社会
1956年底,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阶段。1956年党的八大对国内的主要矛盾进行了全新判定: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方面人民期望与现实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及人民期待建立先进工业国与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十一届六中全会将落后的社会生产和人民不断提升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确定为当时所面临的主要社会矛盾。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
截至2019年底,我国人口已超过14亿,其中中产阶层接近3亿。中国在新时代的转型期,将从以生产为主的社会发展到消费型社会,消费将在国民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现代社会的消费不仅表现为实际需求的满足,更有符号化的物品,符号化的服务中所蕴含意义的消费,这种体现对生活质量更高追求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也是促进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历史自农耕社会以来,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形态。在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中,农业生产是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势。进入近代,工业生产的比重不断加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在消费社会的形成过程中,中产阶层的日常消费将由满足生存需要转向注重提升生活品质,而农民阶层和工人阶层也将从日常生活用品消费向高品质生活消费逐步转变。
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矛盾及发展的论断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历史发展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发展。正是因为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产生了不同的社会阶级。历史的发展也是不同阶级相互博弈相互影响的结果。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基本矛盾、改革、革命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做出了重要论断:
1.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2.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4.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5.人民群众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三、历史唯物主义在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中的反映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揭示了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结构变迁的逻辑,而这也恰恰证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性。
(一)经济发展矛盾对清末社会结构发展的影响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清朝末期中国社会结构的发展印证了这一经典论断。清朝末期,中国在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领域发展已远远落后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进程。据考证,道光时期国库收入一年约4000万两,而第一次鸦片战争造成了大量白银外流,致使清朝国库空虚。严重的赋税徭役大大增加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压力。此时,不少自耕农失去土地,向贫农或雇农转化;一批官僚、买办、地主、商人投资兴办新式工业,中国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也直接导致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中国近代社会的体现
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具里程碑意义式的事件,它对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压迫进行了强烈的反抗,同时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王朝统治,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但是从今天看来,辛亥革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当时我国最主要的社会矛盾,我国仍旧处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剥削之下,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完成。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很重要的一条是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在革命的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也曾经联合新军和会党,但清政府被推翻后他们便把群众抛弃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被称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是因为经历了君主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等均以失败告终后,在黑暗中前行的中国人终于找到了一种新的制度选择。代表着中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考验后,终于依靠着最广泛的革命基础让中国革命走出了崭新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争取独立,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由此印证了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永远是主人翁,社会上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由人民群众创造,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三)改革是社会发展重要动力在新中国建设中的印证
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最早可以追溯到1955年末和1956年初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其广阔的规模、深刻的程度和飞快的速度展开,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一首首壮丽的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经过70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实现了大踏步跨越式发展。今天,改革创新的精神成为时代精神的核心,它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部实践,体现在时代精神的各个方面。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十九大进而确定现今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并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部署。在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离不开改革,改革是破除社会发展障碍、激发社会发展的引擎,而由改革带来的创新更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强大动力。
四、结论
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人类社会发展存在规律,即从原始社会逐步、分阶段最终发展成为共产主义社会。这一论断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脉络,也预示着我国的光明未来。当代中国,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发展的基本遵循之一,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活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在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思想,不仅一再证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性,更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王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蔣廷黻.中国近代史.北京: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