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语境下短视频的叙事特征分析

2021-05-04赵志明朱丽萍

传媒 2021年6期
关键词:短视频

赵志明 朱丽萍

摘要:短视频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呈现出的叙事特征与后现代文化有许多共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叙事内容浅表化、叙事场景碎片化、叙事语言多元化与叙事主体去中心化。本文借助叙事学视角对后现代语境下短视频存在的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在颠覆传统叙事特征及碎片化、狂欢式的传播模式下,短视频存在的合理性并对衍生出的问题进行反思。

关键词:短视频 后现代语境 叙事特征

据人民日报中国品牌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视频社会化趋势报告(2020)》显示,2020年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7.92亿,短视频用户渗透率超70%。当前我国短视频市场规模可观,且抖音、快手等头部平台优势明显。从短视频类型看,网红IP、草根恶搞、创意剪辑、情景短剧、技能分享等保持较高关注度。保罗·莱文森在论述“补偿性媒介”时指出,在技术演进过程中受众可对媒介进行理性选择,后继的媒介对现存媒介功能补救或补偿以满足人的需要。短视频作为一种“后继的媒介”,能修正传统媒体在传播中互动性、参与性的缺乏,并与其所在的时代语境密切相关。

后现代主义源于现代主义社会的文化形态,表现为反理性主义和对现代精英主义的批判,把感性、拼接、零碎、表面等文化特征作为关注重点。随着5G等技术普及应用,短视频的用户体验不断提升,以内容见长的文化形态和叙事属性也进一步强化。短视频凭借新兴技术与用户场景等优势,在叙事方面表现出诸多后现代文化特征。

一、叙事内容浅表化

人类叙事活动中,对权力、权威、社会习俗合法化的宏大叙事长期受到推崇,但后现代主义学者对此持怀疑、嘲讽、拒绝的态度。传统的影视叙事以线性叙事为主,强调情节、故事的发展和因果关系。情节在特定的时间线索和历史背景下成为建构影视主题叙事的核心,并对观众发挥影视叙事的意识形态功能。

叙事学研究者从开始就试图从语言学、普遍结构或语法、批评理论等视角来分析叙事作品。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叙事学理论逐渐将影视文化纳入研究范围。叙事理論研究开始从时间维度转向空间维度,而短视频的兴起是对影视艺术叙事特征的延续。短视频以用户兴趣爱好和社交为基础,将社会互动与物理场所分离,交流往往建立于对知觉的延伸,整个过程体现叙事场景浅表化的特征。例如,抖音、快手、好看视频等通过视听语言,呈现蒙太奇所构建的故事;用户通过平台展现自己的生活瞬间,并通过朋友圈等传播实现群体间的扩散。几十秒的画面长度,降低了用户作为非专业群体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同时受益于无人机航拍及4K高清技术门槛的降低,有机会向广大用户展现身边的点滴瞬间和大美山川。这些内容常以充满情感的画面呈现给生活在繁忙都市的受众,其可能没有具体情节、也没有话语旁白,有的只是蒙太奇画面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而受众所获得的是心灵片刻的宁静、舒缓及视觉的愉悦,意义正是在这种视觉享受与满足中建立。

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下,人们以往推崇的以理性、权威、经典、高雅为特征的精英文化,正逐步向平面直观的大众文化转型。以通俗流行、搞笑娱乐、商业生产等为目的,短视频日益成为大众文化的主体之一,其内容形态表现出对叙事对象、审美价值不追求意义层面的深层次思考,而突出呈现叙事内容的浅表化。短视频用户因场景的碎片化,很难形成持续的浏览活动,导致叙事主体与客体之间难以建立更深刻的关系,由此也形成叙事关系的浅表化。

二、叙事场景碎片化

兹维坦·托多罗夫认为,“典型的故事总是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等环节,其中伴随着冲突的到来打破原有故事平衡,随着故事戏剧性的情节变化,最终使得故事趋于最初的平衡”,传统的叙事基本遵循这种严谨的情节结构。短视频因时长较短难以呈现复杂故事的来龙去脉,为吸引用户完整观看内容,开篇即呈现“不平衡”的局面成为传播的重要策略。

后现代主义文化以一种拼贴的形式重构人类社会对于情感和历史感的敬仰,解构内在与外在、本质与现象、能指与所指的深层次关系,呈现缺少深度的浅层和缺乏连续的割裂。互联网的发展让媒体从两个方向拓展真实空间,一方面扩大传统媒体的传播空间,另一方面又消解这一空间,在空间扩张中呈现出强烈的“碎片化”特征。

调查显示,人们在工作生活中总有空闲时间进行片刻休息,但是这些可支配时间通常分散在不同场景中,使人们很难做到全情投入来完成对信息的获取。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的普及,时长在15秒至几分钟的短视频满足了用户碎片化生活场景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用户生活场景的碎片化与短视频叙事的碎片化有着因果关系。短视频内容生产者需要在开篇几秒就抓住用户的兴趣点以更好地吸引其注意,而短视频对于叙事的严谨、结构、理性、思辨等受场景碎片化影响都被弱化。

三、叙事语言多元化

短视频打破了传统媒体话语的主导权,人人皆媒体,互动社交成为主要特性。众多非专业背景的内容提供者,将自身在视听语言表达方面的劣势转化为优势,通过大胆借用、挪用等手法,使语言作为一种游戏在短视频中表现为叙事话语的多元异质性。不论何种话语形式,短视频的内容生产者与观众通过短视频逐渐达成一致性的价值体系,并可依托社区活动建立某种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

当前短视频流行的题材类型,主要有电影评介、段子吐槽、路人访谈、技能展示等。其中,电影评介类短视频把影片精剪成几分钟的短片,并融入点评人的评价与推介,例如,刘哔电影、谷阿莫、刘老师说电影等。段子吐槽类通过解构电影原作,以诙谐幽默的态度糅合作者的观点,向观众展示与原作完全不同的风貌。路人访谈类以生活热点话题作为切入点,通过不同人群的观点表达体现来自生活的真实感受,对于年轻用户有着广泛的吸引力。网红papi酱用接地气的选题和犀利的吐槽,表达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暴走大事件》以轻松、幽默、讽刺的口吻,用脱口秀的手法播报一周动态;《陈翔六点半》借助电视、电影的拍摄手法,通过独特的画面风格和多样的幽默情节,展示草根人物的人生百态。

短视频的视听语言中,并置、混用成为普遍存在的趋势。动画的抖动、回闪、变色,图像与文字的交错、模仿与原创的借鉴,音效、配音与现实场景的融合——这些融合了滑稽、呆萌、幽默等多种元素的语言特色,在激发用户参与影像叙事的同时,呈现出“狂欢化”的群聚效应以及追求精神愉悦的叙事特性。

四、叙事主体去中心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的媒体传播模式逐渐被集信息生产、消费于一体的模式所取代。在互联网多元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情景下,信息交流已成为多向循环而每个节点都无优先级,这种形态反映出平等对话和交流的趋势。基于大数据的算法逻辑和用户画像的精准推送,用户获得的信息不再是固定、统一的内容,而是按照标签、分类进行个性化传播,这种多节点、弱控制、高度自治、自由链接的传播特征构成了立体交错的动态信息网络,颠覆了大众传播时代集中式、中心化的传统结构。

短视频对叙事主体话语中心的解构,反映了新媒体传播对传统理性权威的质疑与抗拒。在后现代语境下,精英与草根并行出现,新媒体用户对于主流媒体信息的质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控制着社会舆论和议程设置。短视频的内容生产者以及新媒体用户,在传播层面都可以成为平等的个体——谁都可以是中心但又都不是中心,用户可以在网络平台充分感受到去中心、无权威的文化精神和信息自由平等传播的理念。

在这种轻松自由的环境下,网红IP及互联网草根用户所传播的短视频UGC内容,颠覆了传统媒体主流化、中心化的话语地位。当然,这种去中心化的行为并非是为了消除传播者的主体地位,而是要创造一个更加开放、多元的环境,使原有的沟通秩序变得宽容和多向,尤其要保障受众参与的可能性与合法性。

五、结语

短视频叙事的内容浅表化、场景碎片化、语言多元化和主体去中心化,都与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信息传播技术变革紧密相连。后现代语境下,短视频在“景观”“幻像”的多重空间和“自我狂欢”的娱乐消费中使用户得到片刻的满足。但是,用户深陷“信息茧房”而难以认清真实世界这一问题,也值得我们反思。当人们被短视频叙事所构建的表征世界所包围时,将无法真切感知和把握现实世界,丧失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并造成精神层面的麻痹。

短视频作为大众文化的热门形态也受到资本的追捧,不仅影响着公众的生活方式,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媒介通过内容生产引发用户的关注,借助叙事技巧宣扬、诱导用户的消费欲望,最终目的在于商业获利。短视频叙事中充满炫耀、消费的内容,对引发享乐主义、攀比心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作为新生事物,短视频能否摆脱自身的负面因素,成为实现社会主流价值观传播的新平台、新形态,是业内每个有责任感的人都需要继续思考的问题。

作者单位 新疆大学

本文系201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项目“新媒体视阈下新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8BXW07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肖小亮,何純.论后现代语境下我国微电影广告的叙事特征[J].编辑之友,2018(10).

[2][英]史蒂文·康纳.后现代主义文化[M].严忠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编辑:马宁】

猜你喜欢

短视频
短视频生态现状及优化研究
移动互联时代短视频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资讯短视频平台“梨视频”的问题与建议
NowThis短视频新闻的精品化策略浅析
我国短视频著作权的保护研究
生活类PGC短视频运营及前景分析
“去阅读”时代短视频自媒体发展现状及其文化解读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