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学习:建构数学“学本课堂”

2021-05-04冯昌雯

江西教育C 2021年4期
关键词:学本课堂学本分配律

冯昌雯

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具有挑战性主题的学习。相对于浅层学习与被动学习,深度学习具有体验性、发展性、指向性的特质。深度学习,有助于建构数学“学本课堂”,通过先学、研学、拓学,把握学生数学学习“在哪里”“往哪里去”“达到哪里”等问题。

一、 让学生的学习“经而有验”

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建构“学本课堂”的前提、条件,没有对学生数学学习起点的精准把握,教师的教学就是盲目的。把握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点,教师必须主动地了解学生的具体学情。在数学学习中,许多学生所谓的学习经验往往是“经而无验”。换言之,学生在生活中的经历不等于学生的获得。经验必须经由学生内化,才能积淀、升腾为经验。比如,在教学“时分秒”时,尽管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了时分秒,但不同的学生是有相当大的经验差异的。有的学生接触了传统的机械钟表,认识时针、分针和秒针,能准确地读出任何一个时点;有的学生尽管也接触了机械钟表,却只能正确读出整时点;有的学生由于接触的是电子钟表,因而对时针、分针和秒针都非常陌生。基于复杂的具体学情,笔者引导学生先学,即让所有学生读机械钟表的时点,从而让课堂教学精准发力。当学生都认识了时针、分针和秒针,能正确读出整时点时,再引导学生读大约几时或几时几分。这样,就能为学生的学习答疑解惑,从而让学生真正“经而有验”。

建构“学本课堂”,就是要把握学生学习的起点。学生的学习起点是丰富的,它包括知识起点、经验起点、思维起点等。只有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教学才能切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成为高效低耗的课堂。

二、让学生的学习“结而有网”

建构“学本课堂”,不仅要求学生“预学”“先学”,更要求学生进行课堂的“研学”。作为教师,要深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通过深度学习,让学生的学习“结而有网”。比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许多教师只是简单地引导学生举例验证,然后归纳总结。这样的教学,尽管也能让学生掌握乘法分配律,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并不深刻。在教學中,笔者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感悟乘法分配律的本质,一方面是数形结合,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形象、直观的认识;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乘法分配律不仅应用在横式计算中,也应用在竖式计算中。从两个加数的乘法分配律到多个加数的乘法分配律,从竖式计算到等宽长方形面积的计算、长方形周长的计算,从乘法分配律的正向应用到乘法分配律的逆向应用,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获得了结构性的支撑。结构化的数学知识能让学生的学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科学、合理地把握知识整体性的框架,就能结构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学生也就能从相关联的数学知识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本质和结构。

三、让学生的学习“延而有格”

有反思才有突破,有反思才有创新。可以这样说,反思是深度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在反思中,学生的学习才能获得延伸、拓展。当然,这种延伸、拓展是有限度的。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操作,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通过比较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学生能自主建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深化学生的学习,笔者引导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推导过程进行反刍,从而深化学生的认知。有学生提问:“老师,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可以沿着平行四边形任何一处的高剪开吗?”有学生提问:“老师,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一定要沿着高剪开吗?”还有学生问:“老师,真的就不能用平行四边形的两条邻边相乘吗?”等等。通过反刍,学生的思考得到了深化,进而引发了深入的探讨。对于第一和第二个问题,学生逐渐达成了共识,即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沿着任意一条高剪开,并且一定要沿着高剪开。对于第三个问题,笔者充分肯定了学生的见解,并且向学生简单地介绍了三角函数正弦、余弦的相关知识,从而让学生感受、体验到自我思考、发现的伟大。

推进“学习反刍”,不能无限制地加以拔高。只有“拓而有度”“延而有格”,才能让学生接受、理解,深化学生的认知,从而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思考、探究。建构“学本课堂”,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且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麒麟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学本课堂学本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教育寻真
除法中有“分配律”吗
渗透“学本”思想 构建有效课堂
如何在学本课堂中提升初中语文阅读能力
农村初中英语“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教学相长新内涵视阈下的学本课堂
除法也有分配律吗
活用乘法分配律
整体·联系·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