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集体经济薄弱村产业发展这步棋
2021-05-04吴志强
[摘要]集体经济薄弱村是北京市实现共同富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难点所在。其产业发展存在的共性问题是人才短缺,集体土地资源碎片化,政府扶持资金“撒芝麻盐”、扶持力量形不成“拳头”,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积极破解集体经济薄弱村产业发展难题,建议从4个方面推出相应举措:选贤引才,构建产业发展人才支撑体系;点状供地,破解建设用地瓶颈;整合资金,提高扶持资金使用效率;盘活资源,以“两山”理论指导业态创新。
[关键词]集体经济发展;经济薄弱村;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29-1445(2021)04-0078-03
北京市委关于“十四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积极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能力。①目前,北京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很不均衡。截至2019年,全市年集体经营性收入小于10万元的村还有834个,主要分布在远郊区,且大部分村经营性收入在5万元以下。这些村是全市集体经济发展薄弱村,也是北京市实现共同富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难点所在。集体经济薄弱根本在于缺乏有效的产业支撑,而产业发展缓慢的共性原因包括:人才短缺。多数集体经济薄弱村存在村级带头人创新意识不强,老龄化严重,劳动力匮乏的问题。集体土地资源碎片化严重。可利用的集中连片土地资源较少,土地流转率低,难以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模式。政府扶持资金存在“撒芝麻盐”的现象,扶持力量形不成“拳头”。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经营性收入多为一次性收取集体土地、房屋等资产租赁费,村里农民专业合作社也以林果、种植业为主,都存在收入不稳定问题。
2020年12月,课题研修小组围绕如何破解京郊集体经济薄弱村产业发展瓶颈问题,先后赴门头沟、大兴、密云3个区的4个镇6个村实地调研走访,提出破解集体经济薄弱村产业发展瓶颈的对策建议。
选贤引才,构建产业发展人才支撑体系
选好村级带头人,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产业发展好的村,都有一个好书记、好班子。建议借助“十四五”开年的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工作,严把入口关,切实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真正把那些眼界寬、能力强、素质好、懂经营、会管理,有集体经济情怀的敢闯敢担当的年轻人、能人、贤人甄选到两委班子中来,奠定发展集体经济产业的组织基础。
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及其派出单位的帮扶功能。继续加大对集体经济薄弱村“第一书记”的派驻及支持力度。派出单位要注重选派优秀的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到所扶持村担任“第一书记”,并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切实发挥好引导、示范和协调作用,帮助所驻村理清发展思路、配置优质资源、构建现代生产经营体系、培育主导产业,不断加快集体经济薄弱村的转化提升步伐。
推动集体经济薄弱村主动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结对子”。大力引进精通农业科技的技术型人才、懂得市场运作的经营型人才、善于乡村治理的管理型人才,以人才为引领,通过建立科技小院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助推农业技术创新,为发展主导产业提供科技支撑。同时要注重培养造就留得住、干得好、用得上的本土人才队伍,通过“走出去”到典型村、先进村学习,有针对性开展村两委干部、“第一书记”、农村实用人才和致富带头人的培训。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吸引本村在外的乡贤回乡创业。
点状供地,破解产业建设用地瓶颈
点状供地契合集体经济薄弱村产业用地特点。所谓点状供地,是部分地区探索供地模式改革的一种尝试,是相对原来片状供地模式而言的,就是将项目用地区分为永久性建设用地和生态保留用地,其中永久性建设用地按规划建多少供多少,剩余部分可只征不转(不改变土地性质),按租赁、划拨、托管等方式供项目业主使用。点状供地可有效解决传统供地方式无法解决的乡村供地、农地转用、占补平衡指标等问题,也可解决用地指标审批程序繁复、成本高、耗时长等问题。尤其对薄弱村而言,便于解决其在依靠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文旅项目时存在的用地难、用地贵等问题。
总结门头沟区点状供地试点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门头沟区针对本区山多地少、旅游资源丰富、建设用地指标少的特点,遵循“多规合一”并按照“村地区管”要求,拿出248公顷建设用地指标,以点状供地的方式分配到各镇村,落到418个图斑上,保证每个村至少有一块建设用地。通过采取“简易低风险项目”审批程序,按照“建多少、占多少、供多少”的原则,规定单个地块规模不大于1公顷、单体建筑规模不大于2000平方米,重点支持建设“门头沟小院+田园综合体”及其他旅游产业配套服务设施,已取得初步成效。有村书记形象地说:“点状供地对我们村来说,那就是及时雨。”
要按照审慎渐进原则有序推进。点状供地模式作为一种更为灵活、更加精细的土地利用方式,既是供地模式的创新,也是新时代发展的需求,在落地过程中,应进一步细化各项指标、规范实施细则,把政策用好用足。要加强全流程监管,在服务产业发展的同时,避免出现过去“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老毛病。
整合资金,提高扶持资金使用效率
分类型、有步骤地相对集中安排财政支持资金。薄弱村普遍资源禀赋差,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建议在“十四五”时期,整合各级财政涉农资金,继续加大对现有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帮扶力度。根据不同的类型和基础条件,采取分类型、分步骤、先易后难的做法,每年拿出一定数额扶持资金集中支持200—300个村的产业发展,有重点地夯实各村产业基础。
发挥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协调作用,统筹使用各类产业扶持资金。通过统筹使用扶持资金,将各村的资源、资产以及人力物力有机整合,发挥资金集聚效应,发展种植养殖、异地置业等,形成规模优势,从而提高主导产业市场竞争力,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实现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大兴区长子营镇通过五村联营模式,将政府对5个经济薄弱村各10万元的扶持资金打捆集中使用,整合为50万元专项发展资金,统一在西北台村种植烟薯、大葱等发展林下经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要积极引进外部优质要素,特别是鼓励近郊有资金、有人才、没资源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和远郊集体经济薄弱村自愿结对帮扶,整合利用各自资源优势,取长补短,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将政府扶持项目资金与其他社会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建立各种形式“集体经济+”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扶持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各类市场主体的产业链和利益链,实现“借船出海”。密云区溪翁庄镇尖岩村为发展精品民宿,建立了“农户+集体+公司”的利益联结模式。农户将闲置房屋流转至村集体获取年租金,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上级扶持资金统一规划设计、包装,按照精品民宿的标准提升传统农家院的档次,然后与社会企业以市场的手段达成合作意向,采取村集体持股不经营、由专业团队负责经营管理的方式,村集体根据合同约定每年除获得保底收入外,还可以参与股份公司超额利润分红。
盘活资源,以“两山”理论指导业态创新
根据市场需求规范发展精品民宿、康养等生态友好型文化旅游产业。北京市集体经济薄弱村基本分布在山区,对自然资源丰富的山区村,要以“两山”理论为指导,结合盘活闲置农宅,挖掘本地自然和文化资源,在传承保护的同时合理利用,重点发展高端民宿、文化康养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做到生态保护与绿色产业平衡发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探索北京市践行“两山”理论、发展新产业的路径,在绿水青山与产业兴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目前北京市生态涵養区的精品民宿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要从体制机制上加以规范,使其健康发展并避免同质化恶性竞争。
探索发展村级服务型经济。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赋予集体经济组织“特别法人”的市场主体地位,将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财政扶持的各类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村级公益服务、生态林管护乃至现代农业发展等项目的承担主体。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对这些项目进行统一经营管理,安置本村劳动力就业,以此作为一种新的业态拓展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增收空间。据某区农业农村局测算,这个区的一些薄弱村每年获得的公益补贴收入在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不等,合理用好这些资金对促进集体经济发展作用巨大。密云区太师屯镇计划通过整合村级保洁员、全科农技员、农村保水员、村级防疫员等村级公益服务岗位,对村级服务型经济模式进行初步探索。
合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林下经济。大兴区小黑垡村依靠科技小院的技术支持,利用平原造林形成的林地,在不影响生态林管护的基础上,本着宜养则养、宜游则游、宜种则种的原则,发展洋葱、胡萝卜、北京油鸡等林下种植养殖,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本村以此就业的劳动力人均收入达3万元,村集体也顺利实现“脱低”。村支书说:“我们村脱低是沾了林地的光。”一些集体经济薄弱村有大量的生态林地,可以推广借鉴小黑垡村的经验做法,科学选择林下种植、养殖品种及地块位置,探索在不影响林木生长前提下发展林下种养业的有效路径,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帮助集体经济薄弱村找到新的产业生长点。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求是.2019,(3).
[2]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北京日报,2020-12-07.
(作者简介:北京市委党校第104期局级干部进修班课题研修小组成员吴志强(执笔人)、戴明超、王梅、马丽英、李俊英、姚从琪,指导教师刁琳琳)
责任编辑/王晓霞
①《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北京日报》2020年12月7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