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担当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使命
2021-05-04徐国宝
[摘要]文化使命是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题中要义,自党成立之日起就历史性地落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最重要的文化使命;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和发展者,是党结合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不断创新的必然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稳步实现文化强国目标,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承担的当代文化使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努力为人类发展作贡献的使命担当。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文化使命;文化强国建设;文化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 D261.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29-1445(2021)04-0004-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使命,是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题中要义。从党成立之日起,文化使命就历史性地落到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今天,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求,深刻认识和深入实践党的文化使命,对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文化强国目标、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最重要的文化使命
中国共产党人最重要的文化使命,就是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从文化学的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是在西方社会环境中产生的一种崭新文化形态,与东亚大陆延续几千年的中华文化迥然有别。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之初,经历了人类异质文化传播中必不可少的过程,经过时代大潮的洗礼,中国的先进分子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也历史性地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①我国先秦文献中所阐述的价值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要素有很多相通之处。例如《尚书》“民为邦本”的思想,《礼记》“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孔子的仁政和德治思想,管子“以人为本”的主张,老子、孙子和《黄帝内经》的辩证思维,等等。总之,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沃土,是马克思主义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重要国情环境。
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在延续其古老血脉的同时,总是不断地求新求变,其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吸收异质文化以丰富自身,这是中华文化具有极大包容性和融合性的体现。中华文化本身就是融汇诸多民族的文化而形成的文化有机体,而且不断从异域文化中吸纳养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经历的百年历程,再一次有力证明了中华文化的高度包容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将进一步彰显。
从历史、逻辑和实践的统一上来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开启之日。毛泽东思想是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创性成果。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在改革开放和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和发展者
中国共产党人100年来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和理论创新,都离不开本国既定的历史文化传统这样一个国情大背景。对于中华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中国共产党人是当之无愧的继承者、弘扬者和发展者。
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是蕴含极为丰富的文化宝藏。先秦的老子、孔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等先贤和后世的历代思想家,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创造了无数经典文献。此外,我国还有浩如烟海的中医、历史、军事、农学、实学、朴学、文学艺术等珍贵典籍,各民族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在中华大地上星罗棋布,千百年来一直传承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不胜数。这些都是我们文化自信的精神源头。
毛泽东同志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①他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在指导我国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在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傳承、弘扬和发展,始终把这项工作摆在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次阐述其重要价值和思想精髓。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第二,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②第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跨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富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③第五,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①
实践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领导集体,带领全体人民继承弘扬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抓实干,成效显著。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滋养文艺创作提出要求,对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作了具体规定。这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对于延续中华文脉、提升公民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立足新发展阶段稳步实现文化强国目标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对“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建议,其中包括对“十四五”文化建设规划和2035年文化强国远景目标的建议。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发展阶段承担的重要文化使命。
新发展阶段的文化建设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认真破解发展质量难题,从片面追求投入、指标、规模、速度、上座率、点击率、收视率等误区中走出来,从内容空壳化和创新乏力的窘境中跳出来,从“三俗”的歧途上退出来,坚持内容为王、导向为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文化创新为动力,采用具有感染力的表现形式和先进的技术、先进的平台、先进的传播手段,大力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
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我国注重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予以通盘考虑。这具有深厚的思想理论基础。
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原理来说,文化与社会的诸多方面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人民共同富裕、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稳定、国家安全富强之时,也是文化繁荣兴盛之日。当然,文化的兴盛也为人民、国家和民族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不断促进提升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发展程度。
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个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互促进的过程中逐步实现。每一次社会进步都将促进人的发展,同时人的发展又带动社会的进步,如此反复递进。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文化把社会与人联结为一个整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高度关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出自身的文化自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有的安排,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实际和历史传统,其深层原因仍然要到我们自己的文化中去寻找。所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然是一个关联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可以在整体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国家文化软实力以综合国力为基础,是综合国力的文化标志;同时,它又有其自身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中国共产党人时刻不忘的文化使命。
国家文化软实力,有的是属于精神层面的,有的是属于社会层面的。精神层面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包括中华民族延续数千年的仁义传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和创新活力,等等。社会层面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个方面,为中国特色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奠定坚实基础,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①社会层面的文化建设部分,其软实力主要体现在政府为民众所构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先进、完备、便捷、普惠的特征,文化产业能够以独创的品牌传播中国精神,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长期保持繁荣发展的态势,中华文化在国际话语体系中具有的影响力,等等。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共建“一带一路”,需要大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特别是在仁爱、和谐、平等、公正等精神内核层面加强沟通交流。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始终坚持“以百姓心为心”,并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②共建“一带一路”要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其中最重要的是民心相通。民心通则一通百通,要在民心相通的基础上推动其他方面的互联互通,同时以其他方面的互联互通巩固民心相通。
加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是民心相通的需要,是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和必要途径,同时也是中华文化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重要经验。历史证明,只有在与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中华文化才能一次次突破原有的藩篱,向新的境界飞跃,并保持永久的生命力。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汲取养分,开阔视野,在认识彼此差异的同时发现共同点,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友谊。人类文明要向前发展,需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消除文化隔阂,摒弃历史成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③这个普遍安全、共同发展、和谐包容、环境美丽的人类大家庭,是全人类的美好向往和共同奋斗目标。我们相信,在民心相通、人民相亲的基础上,世界各国各民族各政党共同努力,待以时日,一个“环球同此凉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作者简介:徐国宝,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前线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文化室原副主任、巡视员)
责任编辑/王晓方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20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②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56页。
③同上,第228页。
①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69页。
①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228页。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36頁。
③同上,第4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