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调查
2021-05-04秦丽
秦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数千年积淀的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有助于增强其爱国情怀,激发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奋勇当先,建设祖国,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热情。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还有所欠缺,笔者基于对甘肃省4所院校学生的调查,对提升高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提出一些策略,旨在引起更多高职院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和支持。
调查设计
设计问卷
为了了解高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总体情况,掌握总体资料,便于开展研究,本课题利用问卷星小程序采集网络调查问卷,通过甘肃财贸职业学院、甘肃能源化工学院等甘肃省四所高职院校的相关班主任和学生干部在文理科学生中展开调查,其中包括44%的男生和56%的女生。大一学生占69.6%,大二学生占29.9%,大三学生因实习仅占1.5%。本问卷共设计了28道题,此次共收回问卷577份,均为有效问卷。因为覆盖面广、分布科学,故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1.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
针对高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调查,42.3%的学生对中国传统包含的内容有全面认识,56.3%的学生比较模糊,1.4%完全不了解。研究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那一部分最认同,其中对传统节日的认同度最高,占比39.3%,其次是诗歌,占18.7%,其他占比都差不多。调查学生最认同的传统节日时,86.5%的学生最认同的是春节。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高职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认知度较高,但同学们只停留在传统节日的层面,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没有深入地了解。
2.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
针对这一问题,设置了6个问题,在了解高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态度时,55%的学生表示对传承比较担心,43%表示不担心,只有2%表示无所谓。在调查学生对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愿的时候,76.1%的学生表示很愿意,因为毕竟是民族智慧的结晶,19.8%的同学想了解,但表示没有良好的途径。剩下的学生则表示不愿意或者其他。
以上調查表明当今绝大部分学生比较担心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会出现断层等现象,即便如此,绝大多数学生都愿意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传统节日的态度上,学生普遍认为已经过于商业化,失去了原有的味道。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
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有偏差
中华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传承,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内容丰富,包括传统艺术、语言文字、科学技术、文学典籍等等。但通过调研发现,高职学生对其认识比较片面,他们只停留在中小学老师课堂上讲过的内容,偶尔会通过新媒体、比如微信、微博、抖音、头条、知乎等的推送内容,了解传统文化,但自己主动查阅资料,深入学习研究的情况少之又少。
对传统文化认同度高
虽然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加强,但是大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度高,他们肯定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他们虽然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有所担忧,对传播途径不甚清晰,但他们却自豪于这一瑰宝,并且认为在当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充满渴望
高职学生虽然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比较肤浅的认知,但他们渴望系统学习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鉴于高职学校重视度不够,课时有限,教材陈旧,师资力量薄弱等原因,导致高职学生空有一腔热情,却不能投入更多精力去学习,传承更不可能。
提升高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度的策略
政策先行,依规施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的,这段发言不仅为中华民族学习、继承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各学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提供了方向。
2014年,《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印发,教育部明确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意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的重要性入手,提出了为中国梦服务。从途径方面强调在高校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接着,《纲要》又从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角度提出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契机,培养和塑造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并且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是高校的一门必修课,必须有序推进,绝不能掉以轻心。通过提升教师师资水平,以国家政策为基础,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支撑。
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以国家政策为教学导向,让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者和传播者,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悠久历史、文学和传统等,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学生树立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坚定理想信念。在国家政策的保障之下,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才能稳步推进。
开发适合本校实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教材
教师展开教学需依据一系列条件,教材是其中最重要保障,教育部等部门在一系列文件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建设应在课程标准的大框架内,与专业技能课同向发展。立德树人是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我们在开发校本教材时,必须做到既兼顾专业又不失科学,再结合各专业学生的需要,有所侧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材,版本不是很多,但有区别,2014年以来出版的面向职业教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共5本,其中有2本教材,2019年的《中国饮食文化概论》和2014的《中国酒文化概论》,相对比较有新意,他是将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更有针对性,让学生的文化学习与专业学习形成合力。目前国内的这种教材现状限制了传统文化有针对性的培养高职学生文化认同的作用。为了让教材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服务,本研究开发了更适合甘肃财贸职业学院学生认知水平、规律和喜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并在课堂教学中实际使用,根据教师和学生反馈意见,反复修订,使之更加完备。优秀传统文化校本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媒介,学生利用它学习课程,情操得到陶冶,文化品位得到提升,又增强了他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成为积极传播者,在中华优秀文化中浸润自己灵魂,树立正确的三观。
“线上”“线下”相结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大数据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对手机和电脑的依赖超乎寻常。因此,在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改革中,必须考虑到这一特点,利用 “线上”、“线下”相结合研读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比如,课前,利用“中国大学慕课”等平台,将线上优质资源借助“超星学习通”发布给学生,教师通过选出的小组长监督学生,学生线上完成教师课前预习任务。同时,学生如果预习出现问题,可以列举出来。课中,教师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再对课本内容深入讲解。课后,再借助平台给学生推送拓展资料。这样就使得有限的课堂时间在课外无限延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任务驱动并激发,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也在反复学习、研究中得以提升。
抓住教育时机,丰富传播传统文化的途径
除了学校,家庭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所以要充分抓住传统节日这个最佳教育时机。在中国,传统节日是家人们沟通感情,传承亲情的重要日子,尤其是春节、中秋节等,全家人齐心协力制作传统美食,这也为学生体验传统文化提供了良机。人们聚集在一起庆祝节日,这是中国人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当然,随着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也在不断更新,虽然有些时候与过去的“味道”不同,但却从未在我们的生命中消逝。在人们庆祝传统佳节的同时,家長们能够潜移默化地、自觉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自己的言行一代代传承下去。因此,传统节日这个教育时机必须牢牢抓住,在学生在日复一日的学习、研究和讨论中进一步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度。
结 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深入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基因符号,高职院校是为实体经济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各高校不能只偏重培养专业技能,更应该让他们成为有家国情怀的工匠。但高校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门课程提供的教学资源有限、课时有限。即使如此,本课程应该引导学生在多元文化中保持清醒头脑,做出正确思想意识和信仰抉择。高职院校学生如何预防西方不良思潮的影响,防止个别学生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丧失信念理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推广,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有利于国家软实力的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提高学生文化自信,滋养学生文化内涵。旨在为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培养更多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有责任、有担当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本文系本文系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高职学校学生文化认同的研究”(项目编号:GS[2020]GHB4697)的研究成果。]
(甘肃财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