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蹈艺术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
2021-05-04陈小群
摘要:民族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通过人的肢体来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摆手舞是土家族人文化呈现和情感表达的载体,突显了土家族传统文化和原始生活的具体形态,展现了土家族的传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摆手舞作为一种民族舞蹈艺术,其文化内涵和功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摆手舞;民族舞蹈;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5-0-02
少数民族舞蹈艺术被誉为“世界舞蹈中的奇葩”,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作为一种人体文化艺术,它发挥着凝聚族人的重要作用,是一种民族文化意义的行为表达。它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湘、鄂、渝三省市交界的黔东北地区是摆手舞的发源地,是诞生摆手舞文化的沃土。摆手舞的诞生使我国民族舞蹈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其形式具有民族性,还原了原始土家族先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勇敢顽强的精神风貌,是我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来源于生活,受到生活的影响而创造和发展。2006年,土家族民族舞蹈——摆手舞经国家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名录。人类艺术学家主张将艺术回归于人民的社会文化体系,对其组成部分进行文化艺术研究,将民间舞蹈视为“下层文化”,用以表现普通民众的精神文化特征。因此本文从社会工作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出发,分析摆手舞传承的微观、中观、宏观动力力量,促进民族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促进对非遗的保护。
1 相关定义及理论介绍
1.1 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是秉持利他主义价值观,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专业方法,帮助有需要的困难群体,解决其生活困境问题,协助个人及社会环境更好地相互适应的职业活动[1]。社会工作以人为本,文化同样是以人为依托而传承和发展的,因此将社会工作介入文化传承对于非遗保护十分有利。
1.2 生态系统理论
该理论主要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交互关系,强调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摆手舞是土家族人与社会环境互动的产物,也是历史的产物。本文从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宏观系统分析摆手舞文化传承,具有的重要意义。
2 土家族民族舞蹈简述
摆手舞作为土家族的一张著名的文化名片,据研究显示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古代的“巴”,即巴楚文化的產物。著名学者潘光旦曾指出如今的土家族是一部分巴楚时期巴人的后裔,他们在生产生活中保留了一定的巴人文化,土家族也因此受其影响,将其文化融入自己的文化发展。国内学者从两个方面分析认为土家族的摆手舞来源于“巴渝舞”,其一是摆手舞在内容和文化内涵上,突出表现战争、农耕文化部分的舞蹈动作;其二是从摆手舞的历史起源来看,与巴渝舞的历史存在交叉的舞蹈历史发展情况,但就目前研究来看,巴渝舞的具体舞蹈艺术形态如何已经无从考证,只是以其他形式流传在民众的生活中。对于土家族摆手舞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是起源于民间传说,民间传说带有民间文化的特性,在描述时会不自觉增加趣味性和神秘性,虽然没有太多证据证实,但是也可从中窥探土家族摆手舞这一舞蹈艺术的民间风土意识。
在民间舞蹈中,土家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曲调明快、节奏鲜明,代表舞蹈有花鼓子、摆手舞等,其舞蹈表现形式和内容丰富多样。随着历史的积淀中,对于土家族的民族文化、地域风俗及生活方式,都可以从摆手舞的舞蹈起源、文化价值内涵中窥见一二。其正是因为独有的特色而深受其他民众喜爱,逐渐发展成为大中型文化娱乐舞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其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知晓度也越来越高,已成为土家族民族文化传承的一张著名的名片。
2.1 摆手舞的风格形态特点
土家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在土家语中,摆手舞被称为“舍巴舞”“舍巴骆驼”等,舍巴日是土家族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一个,主要是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兴旺[2]。其内容源于生产劳动方式和生活习俗,内涵表现出农耕文化的气息,形式主要源于战争和劳作。探究其本质,它是土家族人代代传承的文化产物,也是土家族文化传承的“活化石”。
土家族摆手舞的舞蹈形式有大摆和小摆两种,也可以按动作特征分为单摆、双摆和回旋摆等不同舞蹈动作。大摆舞是每3年举办1次,在大型祭祀活动中更常见,参与人数多,舞队规模较大,舞蹈时间长,其祭祀对象是八部大神,以湘西龙山寨摆手舞最为有名。小摆舞规模较小,时间短,在每年春节或日常节日举办。一个民族的舞蹈艺术是本民族文化的生动体现,它由民族内生力量形成,同时反作用于族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民族的发展中与族人相得益彰。因此传承少数民族舞蹈对于增强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作用。
摆手舞即以手的摆动带动整个身体的摇摆,是一种手脚并用、身体充分活动的舞蹈,根据动作特征有单摆、双摆、回旋摆等常见动作。摆手时,腿自然弯曲,手的摆动幅度不能超过肩膀。舞蹈的内容深受农耕文化影响,有祭祀舞和生活舞之分。因为来源于土家族先民的生活实践,其舞蹈形式给人一种生动形象的感觉。如舞蹈里的“赶鸭子”就是模仿土家族人在狩猎时的动作,还有来源于日常生产生活的“织布”和“撒子”等舞蹈动作。一方面,可以通过学习这些技能实现对生产生活方式的继承与发展;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个体而言,摆手舞是谋生的必要手段,也是一种生活艺术。舞蹈艺术是通过动态的动作塑造出可以被大众感知的形象,生动地展现自身的审美内涵。摆手舞的舞蹈艺术是历史的产物,凝聚了一个民族祖祖辈辈的辛勤劳动和辛苦付出,是融合发展了几个时代的文化产物,是土家族璀璨历史的见证者。
2.2 摆手舞的传统功能
社会中的人都是被某种文化教化、影响的人。从宏观视角看摆手舞的传统功能,其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集中反映民族发展的一条纽带,也是民族历史的见证者。摆手舞作为土家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有4种主要的传统功能。
一是祭祀祖先的本质功能。一个民族舞蹈艺术的内涵总是和祖先崇拜、图腾密切相关。摆手舞的祭祀功能可以从其起源说起,土家族与其他西南少数民族一样,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祭祀文化内涵。将民族信仰与民族舞蹈艺术互相融合、互相体现,诉说这个民族的發展历程,从舞蹈这种人体文化艺术中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解该民族文化。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有本质意义的祭祀性舞蹈,它的出现就是以祭祀为目的,表现了很强的民族性与原始性,具有一定的美好寓意。
二是文化教育功能。民族舞蹈作为一种人体文化艺术,无声地记录着一个民族的成长,塑造着一个民族独有的个性与气质,体现着民族的精神。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和群居的特征,土家族先民通常以村寨的形式聚居,为摆手舞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过去土家族聚居地的交通、经济条件差,普遍缺乏规范的教育场所,而在节日举办的摆手舞对于人们来说具有一定的文化熏陶与教育功能。例如在人们参与和观看祭祀活动时,摆手舞所呈现的内容有利于土家族人体会生活的艰辛,心灵得到洗礼,使人们接受规范的民俗礼仪教育。
三是休闲娱乐功能。从摆手舞的动作和音律可以看出,其能给人一种放松的体验,具有自娱自乐和娱乐他人的功能。土家族人的自娱与他们的生产生活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舞蹈艺术的内容来看,动作丰富多彩,涵盖土家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土家族人的勤劳、智慧和保卫家园的勇猛顽强。在南方,湿热的天气使人们在水田间耕作,凭借勤劳的双手撑起生活的重担,而精神或娱乐需求则被忽略,于是动作简单、音律欢快的摆手舞应运而生。
四是社会交往功能。舞蹈这个特殊的文化艺术对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促进作用尤为突出。参与摆手舞的不仅有族内人,还有族外人。大家一起参加摆手舞,青年可以借此得到美好的爱情,老人在这里得到文化的归属和肯定,儿童也会深受其影响,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这样的形式不但有利于村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而且还有利于民族团结与民族融合。同时其打破了土家族单一的自然经济模式,提高了土家族经济发展水平。
3 摆手舞的传承路径探析
舞蹈艺术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文化是人类创造的财富,而文化的价值就在于不断发展、变得越来越丰富。土家族的摆手舞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的传承和保护必须有赖于土家族人个体、社会和国家多方面的努力,凝聚全社会力量,采取合理的传承措施,提高其影响力,保护其价值。因此,讨论摆手舞的传承具有重要的价值。首先是人类文化研究、舞蹈观赏及教育的价值;其次是其独有的舞蹈艺术和内容美吸引着无数的眼光;最后,摆手舞的文化功能体现为其作为土家族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数代族人的心血和记忆,陶冶了土家族人的性情,给予族人滋养和慰藉,增强族人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从微观层面来说,增强土家族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构建文化村、促进摆手舞的传承发展的传承方式是值得尝试的。一方面,只有土家族青年一代认同自己的文化,并且在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上努力维持自己的民族文化,才能从土家族人内部产生强大的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生力量;另一方面,要想传承摆手舞的独特文化,关键在于传承人,保护传承人,使他们专一地传承土家族文化而不受外界的影响,是传承土家族文化的重要保障。与此同时,建立以摆手舞民族舞蹈为核心的特色文化村,培养摆手舞传承人,将摆手舞一代代传承下去。社会工作利用个案工作方法,通过开展个案服务,可以联系传承人的困境与摆手舞传承资源,满足其需求,联合其他资源,保障其正常发挥作用。
在中观层面,以学校专业教育为平台,作为传承摆手舞的重要渠道之一。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是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支撑。学校社会工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与文化部门等相关方汇报沟通,与传承人、学校、文化部门多方合作,制定专门的教材,链接可用资源。其次,借助互联网,创新舞蹈宣传途径与方式,提高社会民众参与度。社会工作者可以在宣传土家族摆手舞舞蹈艺术时,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借助微信公众号宣传摆手舞文化知识,通过抖音、好看视频等APP宣传摆手舞的具体舞蹈形式。同时,邀请文化传承人将不同的摆手舞动作录制成视频教学的形式,引导培育摆手舞兴趣爱好组织,如开展老年或妇女摆手舞教学小组活动,由点到面地吸引爱好者,达到宣传的目的。
从宏观环境来说,国家政策重视与政府经济扶持必不可少。国家根据实际制定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政策,打造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大环境。社会工作者充分发挥资源链接者及政策倡导者的作用,维系好民族内部之间“传”与“承”的关系,倡导政府培养驻村年轻干部,发挥年轻一代宣传保护民族文化的作用。社会工作者在其中起链接社会资源的作用,在服务过程中进行评估,根据整合资源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社会工作者要扮演好链接者的角色,为摆手舞的传承链接并整合资源,通过小组社区活动等方式搭建社区支持网络,实现传承的目标。
4 结语
在土家族文化的代代延续中,摆手舞赖以生存的文化沃土发生了数次不同程度的变化,在变化发展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使土家族的民族文化重构人们的喜好,提高了民众的审美水平。摆手舞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它用艺术化的语言表达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审美,体现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之声与非遗之声。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生态是一个民族文化存活的沃土,若沃土不能继续存在,或不再适合文化生存发展,那该文化在未来必会发生变异甚至消解。当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再被自觉传承,文化的多样性、民族的多样性发展又该何去何从?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是该民族代代延续的文化产物。摆手舞是我国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社会工作者应发挥自己的使命和专业优势,利用社会工作组织和专业人才收集传承信息,讲好传承故事,为摆手舞这一舞蹈艺术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实务[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7:275-277.
[2] 谭建斌,陈廷亮.摆手堂、摆手舞、舍巴日:土家族节日文化空间构成初探[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20(04):34-39.
作者简介:陈小群(1995—),女,贵州石阡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