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启迪研究

2021-05-04彭楠

艺术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自然观中国传统文化老子

摘要:我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刻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孕育了丰富的生态关怀与生态智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老子作出了“道生万物”的经典自然观论断。本文通过探究老子自然观,培育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提高当代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知晓度、认同度与践行度,以人文关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建美丽中国。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老子;自然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5-00-02

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透支的生态系统休养生息[2],充分运用经济、技术、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赋予自然生态以人文关怀,逐步恢复自然生产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开辟道路。当代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1 老子自然观的核心理念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自然”一词最早出现于老子的《道德经》中,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现代人尝试利用科学技术达到征服自然的目的,而老子用其长远的目光以及朴素的生态保护做法告诉我们[3],人应当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按照生态规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4]。庄子延伸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念,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在我国古代思想中,“道法自然”是自然观的开端,其核心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针。同时,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个基本方针,“和谐发展”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导航仪。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摒弃“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旧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并多次引用“尊重自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等自然观念,强调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敦促我们知足知止,取用有节,以积极的姿态探索生态环境保护新道路,创新生态治理方法,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动态平衡发展[5],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2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现状

深入探究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现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基础。本研究设计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情况调查问卷,通过网络展开调查,调查时间为2020年11月30日—2021年2月8日,共收回有效问卷567份,参与问卷的对象涉及江苏、四川、河南、广东、黑龙江等省份。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结果,本文总结出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路径,旨在为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端正生态文明行为提供借鉴。

2.1 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度不高

生态文明知识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也是生态文明素养形成的基石,生态文明知识是指“个人对生态文明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6]。当代大学生只有充分了解生态文明知识,才能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将生态文明知识转化为生态文明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使正确生态文明行为的产生与发展。全媒体时代,互联网普及,5G等技术日益完善,大学生作为互联网最活跃的群体之一,拥有较多获得知识的渠道。本研究从三个方面入手进行调查,一是古今自然生态知识,二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知识,三是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知识。调查发现,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了解较少,大多仅停留于表面。

通过调查结果可知,近1/3的大学生对老子自然观不太清楚,大部分大学生对我国现行的生态文明举措不甚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存在不足。虽然其使用网络的时间长、范围广,但未深入学习生态文明知识,对生态文明知识的了解存在盲区。

2.2 大学生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度高

近年来,由于党和政府加大了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我国生態环境总体呈积极发展趋势。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认同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认为我国现有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成效很好,25.94%的大学生认为成效一般,仅有3.11%的大学生认为我国现有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有待改进。由此可见,我国现有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在大学生心中有极高的认同度,生态文明建设政策与工程得到了广泛支持,同时也折射出大学生支持现行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程度高,为后续将认同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行为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 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践行度不够

目前大学生普遍认为空气污染是居住地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其次是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光污染,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大学生愿意通过自己及他人的力量解决这些问题。从践行情况来看,大部分大学生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日常出行选择公共交通和步行,在政府的要求下进行垃圾分类,绝大多数大学生偶尔参加环保方面的活动等等。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拥有丰富的渠道接收生态文明知识,拥有极强的生态文明建设认同感,但分析这些数据可以发现,大学生愿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但是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存在“看客”心态。将其对生态文明建设认同感与生态文明知识转化为实践,是当下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关键。

3 老子自然观视域下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策略

分析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不深入,支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但践行力不强。为更好地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改进大学生的生态文明实践行为,本文从社会层面、高校层面以及大学生自身角度出发,探究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策略。

3.1 构建社会价值引领

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引领,需要政府牵头,也需要模范榜样带头,以此促使大学生有效践行生态文明建设。老子自然观对大多数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践行有且有较大影响,说明老子自然观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老子思想之美能感化学生[7]。国家可依托优秀传统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举措进行宣传普及[8],借助新媒体发展浪潮进行绿色传播[9],充分发掘绿色广告的视觉隐喻机制[10],将战略措施以生动具体的形式展现在大学生面前[11],对环保传播中的舆论引导问题进行再思考[12],准确把握舆论引导力度[13],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环保传播[14],在使其易于理解与接受的同时,帮助当代大学生增强生态文明意识、端正生态文明行为。

3.2 建设校园生态文明阵地

高校是传授知识的沃土,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也是当代大学生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战场,为解决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学习不深入的问题,高校需以生态文明教育为切入口,以传统生态智慧精华进行引导[15],立足人与自然的平等共生关系[16],以生态之美教化学生[17],制订生态文明教学计划,完善生态文明教学内容,系统地学习生态文明知识[18]。在生态文明践行方面,高校可以制定师生共建生态文明的规章制度,改善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举办相关的环保生态节,营造绿色生态校园氛围,创新绿色文化活动[19],开授生态文明课程[20],开展绿色文化“上墙”等活动[21],由见物到见人[22],拓展高校生态文明传播途径[23],让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让大学生主动地参与生态文明实践活动。

3.3 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

增强生态文明意识的关键在于使大学生掌握生态文明知识,并将生态文明意识转化为生态文明行为,增强社会责任感[24],主动践行生态文明行为。除了国家和高校要积极营造生态文明外在环境外,大学生自身也要将其内化于心,加强绿色生态领域的知识储备[25],深入展开生态文明自我教育,自觉提升生态文明素养。通过阅读老庄生态文明思想,观看生态纪录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等,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达到提高生态文明素养的目的。

4 结语

面对我国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传承了老子自然智慧。大学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力量,其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程度和生态文明素质的高低,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影响。因此要加强政策引领,创新高校生态教学,提高大学生生态自觉,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邵悦.绿色广告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大众文艺,2019(09):183-184.

[2] 王全权,张卫.我国生态文明的对外传播:意义、挑战与策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8(05):149-153.

[3] 马胜男.中国传统道、儒、释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青年文学家,2018(24):188-189.

[4] 周碧琬,王全权.论宗炳“澄怀味象”的生态美学思想[J].广西社会科学,2018(03):66-70.

[5] 汪瑶.生态存在论视角下的桂文化探微[J].汉字文化,2018(13):69-71.

[6] 卫欣,张卫.社会化媒体视域下乡村初级群体的交往行为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7(09):50-57.

[7] 杨艺,谢慧.融合传播语境下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研究——以江苏盐城市A镇为例[J].东南传播,2020(07):51-52.

[8] 吴启越,刘雯.新媒体视域下绿色传播的实践与策略研究[J].新闻知识,2019(08):77-79.

[9] 蔡雅雯.绿色广告的视觉隐喻探究[J].艺术科技,2019,32(07):36,38.

[10] 代淇.绿色广告的管理困局及其化解[J].大众文艺,2019(09):179-180.

[11] 吴静怡.近40年来我国环保传播的研究谱系与学术展望[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9(05):11-22.

[12] 吴静怡.环保传播中的民粹主义风险及规避[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20(5):105-113.

[13] 姚文澜,郭思远,勾莞玥.环保微信公众号传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新闻知识,2019(09):59-62.

[14] 台雪纯.浅析24节气的文化蕴含以及时代价值[J].大众文艺,2019(14):260-261.

[15] 劉千萌.当代中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8(16):236-237.

[16] 冯俊苗.简析生态纪录片《家园:生态多样性的中国》的叙事特色[J].东南传播,2019(03):119-121.

[17] 段德宁.中国美学范畴亚范畴化探析[J].大众文艺,2018(20):247-249.

[18] 王琛.文化“上墙”推动休闲农业发展探讨——以罗浮山澜石村为个案分析[J].安徽文学(下),2018(11):174-175.

[19] 张曼婷,张兴春.对生态文学作品的认识与讨论[J].文学教育(中),2018(8):106-107.

[20] 叶晓宇.绿色传播视域下的“暴力”广告刍议——以电梯楼宇广告为例[J].艺术科技,2020,33(19):99-102.

[21] 庄众显.浅析苏轼《赤壁赋》中天人合一思想[J].青年文学家,2018(20):80-81.

[22] 蔡雅雯.环保认同与社会责任:绿色广告话语的形成逻辑分析[J].新闻知识,2019(10):78-81.

[23] 冯广圣.互嵌与协同:社会结构变迁语境下乡村传播结构演变及其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02):91-101.

[24] 林若野.生态文化导向下城市空间与景观的再生[J].艺术科技,2020(09):102-106.

[25] 张晓蕊.绿色广告的受众逻辑研究[J].大众文艺,2019(08):139-140.

作者简介:彭楠(2001—),女,江苏苏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指导老师:侯波

猜你喜欢

自然观中国传统文化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与奥康纳自然观的区别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浅谈园林艺术
智者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