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在城市静态交通管理中的应用

2021-05-04连文卓

运输经理世界 2021年17期
关键词:交通管理静态交通

连文卓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399)

0 引言

在现代化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城市静态交通管理系统为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逐渐凸显其实用价值。基于信息化方法加大对静态交通等资源的整合力度,进一步提高了静态交通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提高了城市静态交通管理工作的实施水平。

1 分析信息化建设在城市静态交通管理中的发展前景

1.1 优化资源配置,强化重视程度

在新时期时代背景下,需要加大信息化建设与城市静态交通管理系统之间的融合力度,实现对可利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使用,进一步保障交通管理工作的实施质量。除此之外,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城市静态交通管理工作体系逐渐朝着智能化和集成化的方向转型。

在信息化和大数据技术的共同作用下,以自动化的形式监测道路的实时状况,在发布预警信息的基础上,帮助相关人员制定有针对性的交通问题解决对策,不仅能够保障大众的顺利出行,还可以确保日常生活的便利性。例如,对于一线城市来说,普遍存在交通拥堵等问题,不利于保障大众生活的便利性和便捷性。通过灵活应用信息化技术,借助大数据技术的辅助性作用,打造高效化的城市交通网络。在获取大量交通信息的同时,有效整合数据信息和相关资源,保障城市静态交通分布情况以及反馈环节的详细性和全面性。为城市交通管理工作人员提供充足的数据参考依据,使其能够针对可使用资源优化配置,从而达到提高资源管理质量的目的[1]。

1.2 保障信息共享,提高管理效率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可以在大数据、智能化以及网络化等先进技术的融合作用下,强化城市静态交通管理工作能力,保障各项信息资源共享阶段的实时性。与此同时,还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和作用,实现对智能引导、系统识别、数据验证以及自动收费等功能的有效使用,将交通系统管理工作与其他系统的优势和功能进行融合,全方位地提高城市静态交通管理工作的实施效率,为大众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不仅如此,还需要在多个参建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打造完善的城市静态交通管理系统,为智能化城市建设有序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1.3 构建信息系统,细化管理内容

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应用智能停车系统以及自动化费用结算系统,保障大众出行的便利性和生活的便捷性,进一步缓解交通运输阶段的整体压力。与此同时,还需要确保相关部门能够根据城市静态交通管理工作的实施状况,并结合综合交通运输阶段的实际需求,打造以城市静态交通为主的管理工作系统。通过对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有效使用,在融合应用的基础上,充分地发挥大数据软件和技术的优势和作用,对城市内部区域的停车场等静态交通资源进行整合,以信息化和统一化的形式对其加以管理。

2 城市静态交通管理问题分析

在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及政策导向性问题影响下,城市交通动态管理任务越发加重,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对其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由动态交通管理所引发的一系列潜在问题也正在蔓延,如行车频率增加和汽车数量增长所导致的停车资源紧张、停车难问题。此类静态交通问题越来越受到城市交通管理部门的重视。

2.1 城市中心区域和繁华地段停车资源不足

按照当前城市发展速度看,若以原有交通规划和车位规划应对交通拥挤和停车难的问题,显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大中城市汽车数量在逐年递增,即便是三线城市长春,由于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一汽”)位于此城市,汽车增长速度也很快。以重庆路这一繁华区域为例:随着长春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均购买力逐渐提升,对物质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作为长春市最繁华的街区之一,重庆路自然成为消费者购物出行的首选。但由于该地段主道路狭窄(相对而言),无法提供大量的停车位,因此很多人会把车停在主干道路旁以及与重庆路交叉的各个胡同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正常行车,同时也给路人行走带来不便。调查显示,当前长春市总人口数量的70%都来自周边城市,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有长居计划,很多人即便没有稳定的住处,但由于工作需要,也选择购买汽车,这使市区停车资源变得更为紧张[2]。

2.2 停车资源利用率不高

所谓“资源利用率不高”是指主城区中心地段或繁华处停车资源过于紧张,而周边或附近小区内停车位“无车”。这一矛盾现象的发生必然有着深刻背景。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大多数人并不是以“需要用车”为由购买和使用汽车,而是为了出行更舒适。即便出行距离很短,步行10~15min 便可抵达目的地,但很多人依然会选择驾车。另一方面,汽车数量增长和使用频率增高,与停车位规划和停车资源利用之间存在着一定逻辑关系,即增长和增高在先,规划和利用在后。特别是在老城区,受先前城市建设思想的影响,停车位规划和停车资源利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很难得到发挥,“见缝插针”式的规划思想由此产生。

2.3 现有停车位设计不合理

“只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才能更好地迎合可持续发展思路”,关于这一点,很多人都表示认同。事实上,即便从事物自然发展规律角度看,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必须“动态的”去看待世界。城市停车资源紧张,与停车位设计合理性不足有直接关系。城市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与之相关的一切建设活动都应该具有一定的预判性和发展性。如果单单以满足现有及近一两年内的使用需求为目标、规划和利用停车资源,那么动、静态交通拥挤问题必然会发生。还以长春市重庆路为例:重庆胡同相邻重庆路,该胡同道路极为狭窄,理论上可以并行三辆车,但由于道路两旁是门店,且时常有摩托车、自行车通行,以及行人在道路上行走,因此该道路并不适合行驶机动车,更加不适合把汽车停在路旁。现实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停车需求,在道路两旁画满停车位。这样,行人只能在更加狭窄的路旁行走,汽车、摩托车、自行车在路中间随意穿行,直接导致交通拥堵[3]。

2.4 区域停车引导不足

由于没有技术手段支撑,不能及时、方便地为驾驶员提供准确、有效的停车信息,车辆在区域内因盲目寻找停车空位而增加了道路的无效交通流,产生道路二次拥堵的问题,给区域动态交通造成不必要的交通压力,或者直接导致车辆迫于无奈而乱停乱放。

2.5 停车收费标准待完善

停车场地的收费标准单一,路内、路外收费额度缺乏弹性和配合,导致停车场地使用出现严重的不均衡,停车周转率低、停放时间过长等情况发生,也进一步加剧了停车难、乱停车的问题。

2.6 停车信息存在孤岛效应

当前,大多数城市各个停车场的车位信息仍然独立使用,信息孤岛效应明显。驾驶员在需要停车时,往往无法及时获取区域内准确的停车资源信息,浪费很多时间在寻找车位和等待车位上,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动态交通,造成区域交通运行状况不佳。

此外,当前城市静态交通管理还存在多头管理、法律标准滞后、规划和建设脱节等问题。在行业监管方面,城管、交通、街道等单位对于区域停车都有一定的监管职能;在行业运行方面,静态交通行业运行、管理及信息互联互通的技术标准需要统一和完善;在资源配套方面,路边泊位、地下泊位、地上露天泊位,需要统筹考虑不同场景下的停车场和泊位的资源状态[4]。

3 基于信息化建设打造城市静态交通管理系统

3.1 明确系统的共同目标

以城市静态停车系统信息化为例:

首先,发布停车交通信息,提供停车场的地理位置、车位空满情况等信息,指引驾驶员进行停车。通过数字媒介向需求者提供实时的互动信息,为区域停车信息的发布提供了明确的引导。例如,诱导屏和手机App 以其优越的位置优势承担着视觉服务的重任,可以向驾驶员提供准确的停车场位置相关信息。在保障信息传输实时性的基础上,使驾驶员能够明确地掌握剩余的车位以及诱导路径等多方面的信息资源。不仅能减少由于寻找停车场而产生的无效交通,提高停车设施使用率和车辆停放便利性,还可以调节停车需求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有数据显示,在道路的实际通行的交通流中,有接近15%~20%的车辆并不是通向目的地,而是在寻找停车位,因此信息化在静态交通中的应用也有助于解决动态交通的问题。

其次,针对车辆出行前需要对可利用资源进行收集,通过信息化在网络中的应用将不同片区城市道路的特点、周边建筑物的相对位置及功能、路边区域以及非路边区域的停车场出入口相关位置及收费、泊位规模等信息进行整合利用。在智能化和网络化等先进技术手段的共同作用下,保证了管理工作在实施阶段的有序性,为驾驶员提供了便利的支持,不仅能确保交通运输环节的通畅性和便捷性,还能保障停车秩序的规范性和标准化。

再次,在保障信息开放性的基础上,对管理工作流程予以优化和完善。在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过程中,确保相关信息资源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基于信息数据的实时共享,确保城市静态交通信息管理系统在建设阶段的科学性。从分析、处理、控制等多层面入手对诱导信息加以管控,在优化和完善现有流程的基础上,实现对信息化手段的灵活使用。例如,可以通过衍生出的相应信息系统,进行停车位的预约或是付费,保证到达目的地时有空余车位,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也使得利益达到最大化。

最后,资源的实时共享和试点的有效应用。借助信息化系统对部分区域的可用资源予以开发,保障资源开发的实效性,打造以信息实时共享为主的功能体系,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保障,确保资源共享功能的开放性和实效性。在不同的地区都能够确保车位错峰使用,为驾驶员提供了优良的停车服务。例如,日本奈良市应用多级信息发布系统,黑色矩形分布在城市外围,主要起分区停车诱导的功能;菱形分布在城市主要道路上;圆形代表目标停车场诱导。通过实时预告保证了停车信息的时效性及准确性。

3.2 分析系统的架构和使用条件

对基于信息化建设的城市静态交通管理系统构建情况加以分析,可以看出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在云平台的支撑作用下,才能够为静态交通运行中心建设作业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面向各级区域以及城市的核心区域提供优良的服务保障,充分地满足各种不同类型服务对象的停车需求,不仅能保障此类区域内路网络的整体运行效率,还可以提高交通管理工作的设施水平。从人员、车辆以及公路等多个方面入手,保障管理工作的协同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交通应急指挥中心的协同发展能力,为后续的商业运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增值服务保障的作用下,为城市静态交通管理工作提供了便利。

现阶段的城市静态交通管理系统框架主要是以公共无线通信网络为主,在此类网络平台的支撑作用下,将系统划分成为三大模块,在功能模块的共同作用下保证了系统架构的完善性和实效性。首先,从系统的整体运行方面,可以看出不仅能够对城市车辆提供明确的引导,还可以充分地彰显一站式服务的功能和价值;其次,城市静态交通主管部门人员对管理工作流程简化处理,在保障实际管理工作效率的基础上,达到了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目的,为智能化城市停车、静态交通规划等方面的建设项目提供了有力支持,保障了信息化建设在城市静态交通管理阶段的实效性;最后,在建设城市静态交通管理系统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开放性和扩展性等原则予以综合考虑,在对外系统对接以及数据交换等环节为其预留接口,保障数据转换的便利性和有效性,实现综合交通协同管理的工作目标。

4 结语

在构建城市静态交通管理系统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地发挥信息化建设的实用性,借助数据获取、网络监控以及信息利用等多方面的功能,以自动化的形式对现阶段的道路状况加以检测,保障所发布的预警信息和停车信息具有实时化的特点。基于智能化的手段使用户能够及时地了解停车区域的实际状况,为大众的出行带来便利性支持。

猜你喜欢

交通管理静态交通
最新进展!中老铁路开始静态验收
静态随机存储器在轨自检算法
动得多,还要坐得少——评WHO《身体活动与静态行为指南》
2001—2020年交通管理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猜猜他是谁
小小交通劝导员
论交通管理中非机动车及行人依法管理问题研究
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及改善对策
图说交通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