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种不同手术方式在外伤性脾破裂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2021-05-04罗荣新罗先进罗山县周党卫生院外科河南罗山464200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1年5期
关键词:外伤性脾脏栓塞

罗荣新,罗先进(罗山县周党卫生院外科,河南 罗山464200)

外科手术为目前临床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常用手段,既往临床常用的术式有修补术、部分切除术,这两种手术方式均属于腹部开放性手术,虽可有效终止脾脏出血,改善患者各项临床不良体征,但临床应用中发现腹部开放性手术对患者机体创伤较大,且术后恢复慢,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随着对手术技术的不断研究,脾动脉栓塞术被逐渐应用于外伤性脾破裂治疗中,其属于一种微创手术,具有创口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但临床相关报道较少[2]。本研究旨在探讨三种不同手术方式在外伤性脾破裂治疗中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113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采用修补术治疗的37例患者纳入A组,采用部分切除术的38例患者纳入B组,另将采用脾动脉栓塞术治疗38例患者纳入C组。A组中男18例、女19例;年龄26~51(38.74±1.68)岁;伤后至手术时间1~8(4.51±0.36)h;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2例、钝器伤14例、坠落伤11例。B组中男18例、女20例;年龄25~52(38.69±1.70)岁;伤后至手术时间1~9(4.50±0.35)h;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3例、钝器伤15例、坠落伤10例。C组中男17例、女21例;年龄25~53(38.72±1.69)岁;伤后至手术时间1~7(4.49±0.35)h;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5例、钝器伤14例、坠落伤9例。三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均符合外伤性脾破裂手术指征;精神正常,可与医护人员建立有效交流;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均由我院妥善保管。(2)排除标准:有麻醉禁忌者;孕期或哺乳期妇女;合并恶性肿瘤者。

1.3 方法 三组患者入院后均行手术治疗,并在术前进行常规CT、B超等检查。

1.3.1 A组 采用修补术治疗,具体手术方法为:全身麻醉后,手术开始,于患者左腹部处做切口,进行开腹,逐层切开皮肤组织,至脾脏完全暴露,清除腹腔内多余积血,然后查找脾脏破裂位置,确认位置后实施修补,操作医生用手将脾蒂握紧止血,并清除周围瘀血与坏死组织,清除干净后采用非吸收丝线对破裂处进行间断性缝合,缝合完毕后观察无明显出血点,冲洗腹腔,置入引流管,缝合腹腔,术毕。

1.3.2 B组 采用部分切除术治疗,具体手术方法为:全身麻醉后,手术开始,于患者左腹部处做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组织,开放腹腔,至脾脏完全暴露,首先清除腹腔内多余积血,然后查找脾脏破裂位置,确认位置后,操作医生可沿着破裂位置将脾血管进行切断,并结扎,完成后,观察脾脏血流循环情况,切除无血流经过的脾脏组织,然后立即填入纱布进行止血,观察无明显出血点后,冲洗腹腔,置入引流管,缝合腹腔,术毕。

1.3.3 C组 采用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具体手术方法为:局麻后开始手术,将RH导管经患者右股动脉置入,送至脾动脉主干,进行脾动脉造影,寻找出血点,并确认脾动脉分支,确认后将微导管置入患者脾动脉分支,然后在C臂机透视下将明胶海绵颗粒推注至脾脏出血位置,当血流明显减缓时再次进行造影,观察是否存在造影剂外溢情况,根据造影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追加推注明胶海绵颗粒,直至造影剂无明显外溢,可退出微血管及RH导管,手术完毕。

1.4 临床观察指标(1)手术相关指标:记录三组手术时长、术中输血量及总住院时长。(2)并发症:记录三组术后腹腔积液感染、切口感染、肠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进行单因素方差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三组中,C组手术用时及总住院时长最短,术中输血量最低,其次为B组,A组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附表 三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附表 三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注:与A组比较,*:P<0.05;与B组比,#:P<0.05

总住院时长(d)11.53±2.67 9.10±2.37*7.89±1.04*#28.023 0.000 n A组B组C组37 38 38 FP手术用时(min)201.56±35.71 179.82±35.65*112.36±25.47*#76.684 0.000术中输血量(ml)495.73±67.89 438.25±57.20*230.41±40.50*#232.388 0.000

2.2 三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A组腹腔积液感染2例、切口感染1例、肠梗阻1例,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0.81%(4/37),B组腹腔积液感染1例、切口感染1例、肠梗阻1例,总并发症发生率为7.89%(3/38),C组腹腔积液感染1例、切口感染1例,总并发症发生率为5.26%(2/38);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87,P=0.675)。

3 讨论

外伤性脾破裂为临床常见的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腹部皮肤组织保持完整,腹腔内发生开放性损伤,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左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如未及时接受规范治疗,随着疾病进展,严重时可因失血过多造成多个器官衰竭,威胁患者生命安全[3,4]。目前临床治疗外伤性脾破裂主要采用手术方式,但各类手术方案较多,效果不一,因此,本研究旨在探寻一种效果优、并发症少的手术方案,以期进一步提升患者预后质量[5]。

修补术、部分切除术均为既往临床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常用术式,这两种手术方式均可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均属于腹部开放性手术,对患者机体创伤较大,且部分切除术对患者脾脏进行部分切除,不利于后期脾脏功能的恢复,因此,临床疗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6,7]。本研究结果显示,三组中,C组手术用时及总住院时长最短,术中输血量最低,其次为B组,A组最高;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表明外伤性脾破裂患者中采用脾动脉栓塞术治疗效果确切。分析原因在于:随着临床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并完善,脾动脉栓塞术被逐渐应用于临床,该手术方式属于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在患者股动脉穿刺置入RH导管进行脾动脉造影,可有效帮助临床医生在不开腹的情况下确认脾脏出血位置及出血量,并在找到出血位置后采用导管推注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止血,整个手术流程操作较为简单,耗时较短,可有效避免因暴露腹腔发生的各种并发症,且对患者身体二次创伤较小,有效减少术中输血量,利于患者术后恢复,缩短住院时长[8,9]。此外,脾脏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因子分泌脏器,可有效调节人体免疫功能,采用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有效保留患者脾脏,对脾脏功能伤害较小,有利于术后患者免疫功能恢复,进一步提升手术价值[10]。

综上所述,外伤性脾破裂患者采用脾动脉栓塞术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长,减少术中输血量,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猜你喜欢

外伤性脾脏栓塞
休克指数指导在外伤性肝脾破裂大出血患者救护中的应用
胫骨平台骨折并发肺脂肪栓塞综合征一例
流程管理在外伤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手术救治护理配合中的应用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脾脏血管性病变与淋巴瘤CT鉴别诊断
组蛋白和TLRs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CT引导下钻孔引流术治疗外伤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效果分析
脾脏也会出现钙化
如何预防胃癌手术中的医源性脾损伤
潜水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