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侯十四门桥

2021-05-03江梦笔

闽都文化 2021年3期
关键词:古桥石桥桥墩

江梦笔

900多年前,一条河水从闽江下游里另生支流,于山间择了新路铺展开去,河床上晃荡着散漫、汹涌的气息。此间冷月无声,映照着一座石桥,它谨小慎微地牵着此岸与彼岸。时节如流,作为时光的见证者,那轮明月仍在,江河不废,只是那条河被时间更改为格局更小的湖水,也一改往日的气盛,变得静默贤淑,那座谦卑的石桥,于时光里逆流而上,也依旧在。

这座石桥,正是位于闽侯上街榕桥村的十四门桥,又称榕桥,现为福州地区最长的古桥,石构平梁式,东西走向,迄今千年,横跨于可溪之上。石桥两侧不设栏杆,长约102米,宽约1.74米,13个桥墩砌成双头尖中间大的船形,一字撑住桥面,架构出跨度不等的14个酾水孔道。《闽都记》记载:“十四门桥,在招贤里(榕桥村旧属招贤里)。叠石为桥,酾水凡十四道,故名。”

从桥上走过,清晰可见石梁上数处纪年铭文,有些字迹已变得斑驳漫漶。据相关的志书记载,石桥建于“宋元丰二年十二月庚申”,历时数载才完工,工程之大可见一斑。在长长的岁月案板里,石桥留下了大小磨蚀的印迹。桥东的《桥苑小记》有石刻为记:始建于五代的石桥,因屡遭洪患重创,墩梁倾圮,宋淳熙年间林居广捐资修葺,明洪武乡绅募资再修饬,民国十七年(1928)林文英重资又一次修缮。石桥在清代时曾被山洪冲毁一墩,2005年受“龙王”台风重创,导致“三墩坍塌,双梁折沉”。2006年乡民们在修复古桥时意外发现一条落水的清代石梁,便铭刻上“十四门桥”四个大字,将它立在桥头,念兹在兹,寄托对古桥的深厚感情。

逢山开路遇河搭桥,是老祖宗向外探索世界的方式。旧时,十四门桥所跨的可溪河,为闽江下游的支流,因流经溪源宫,又称溪源江,聚集众多溪涧之水,原是侯官通往永泰的重要通道。桥未建之时,船是唯一的交通工具,于东西两岸剪水行舟,但水流湍急,上游常携沙带泥倾泻而来,山洪暴发时,河中乱石嵯峨,打得船翻人覆。

为解决乡人舟涉之苦,乡绅林居广斥资造桥,易危而安,从此可溪河里留下13个宋代筏形船。林居广长兄为林安宅,官至端明殿大学士兼太子太保,封开国伯。与长兄相比,林居广官职虽小,但是他乐善好施,多有建庙、造塔、修路等造福桑梓之举,深受乡人称道与敬重。在桥西第一孔石梁东侧上刻有一行字,镌刻着建桥的历史:“兴禾里林居广与室中陈二十一娘同发心舍石桥一十四门,上报四恩三有,下及一切含生,同沾福利。”可见林居广的古道热肠。

如今,从久远年代流经的河水,气息平静,虬髯伟干的古榕在风里摇晃,倒影在河里的蓝天也被调和成青湖色,百米石桥浸润在天光湖色中,背负远天一碧,造型简约不事张扬,透露着宋代桥梁的石作气韵。平窄桥面在潮水的冲击下,直中有曲,寓遒劲于朴拙之中,像一条巨大蜈蚣爬过水面,蔚为壮观。船形桥墩的砖缝里嵌着苔藓与野草,青一块黑一块,在太阳照射下,条石和桥墩呈现出参差不齐的新旧色泽。移步岸渚观望,桥面与水面距离甚近,行走在桥上的行人,步履轻巧仿若凌波微步,可是未设护栏的石桥,难以想象当年波谲云诡般的潮涨潮落里,又有多少因走路分心而落水的事故发生。

尽管如此,桥的诗意总能临河蘸墨书写。明嘉靖状元龚用卿经过此地,见渚清沙白,碧野石桥,咏道:“疏松绿竹拥村原,跨岸桥通十四门。水浅沙明飞白鹭,夕阳溪色近黄昏。”诗中景象让横亘于两岸的十四门桥更为立体,让此岸与彼岸有了情意,让山水风月紧紧交融在一起。明代郑元韶路过十四门桥,行吟道:“西望旗山数里遥,寻常春涨阻耕樵。而今游客过多少,忆渡溪源十四桥。”想象当年石桥上的行人比肩叠踵,那些不分贫富贵贱的南北旅客、农夫商贾皆走过这座长长的十四门桥,从故乡到他乡,承载着上千时光的动荡。

对比诗中“青楼梦好”的扬州二十四桥,闽侯的十四门桥似乎只留下用以渡人的功用,但谁知在这份功用里,其实饱含了不落下风的铿锵之意?在明月见证下,它接受一代代目光的检阅或摩挲,展现一个朝代石桥拙朴的气息,是建筑、力学和审美的完美结合。如今,镌刻着“一溪明月”的石碑傲立在桥头,诠释着水乡石桥的气质,光芒不灭。

猜你喜欢

古桥石桥桥墩
古桥古韵 灵动灵渠
论碳审计主体
基于RNG k-ε湍流模型的串列双矩形截面桥墩绕流流场特性研究
石桥的传说
宜兴古桥的保护与发展
悠悠水乡 七溪石桥
走古桥,做古桥,感受古桥文化魅力
不同截面形式的低配筋桥墩的抗震性能分析
冒充桥墩的女人
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