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地区不同配肥模式下对滴灌无膜棉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研究
2021-05-03周保平
□高 浚,周保平,王 昱,于 晗,王 君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新疆 阿拉尔 843300)
当前,在农作物施肥中,氮素肥料是种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营养元素。在棉花种植中,以氮素为主要的施肥元素,可以说棉花高产高质是在氮肥高投入的基础上达到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施加氮素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土壤长期施加氮肥会导致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增加,土壤酸化,并且会对地下水产生污染,长期饮用这种污染水会对人体健康形成巨大威胁。目前,我国棉花生产主要集中在新疆地区,种植面积超过233.3 万hm2,占全国7 成以上。新疆光照充足,地理环境独特,是我国优质棉花生产基地。在氮肥利用率上,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因此在棉花种植过程中,必须重视氮肥投入量,合理科学进行浇灌和施肥,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增加棉花产量。
1 棉花不同配肥模式研究现状
合理施加氮肥,不仅可以提高棉花产量和资源利用率,还能够降低盐分对棉花生长带来的不利影响。相关研究发现,在棉花生产过程中使用不同的施肥策略,其产量有明显差异,在施肥中进行滴灌有助于提高氮肥利用率,在同等氮素吸收下,这种方式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李勇等研究表明,棉花对氮素的吸收总量不是一成不变的,棉花对氮素的吸收与生长期呈正相关,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棉花各个部分对氮素吸收也不同,在棉花生育铃期阶段,氮素吸收达到最高水平。陶垿等(2015)[1]研究发现,施肥频率对棉花品质和产量具有一定影响,在棉花生长过程中以1 周1 次的频率施肥效果最佳。张国龙等研究表明,在棉花发育期,先施加氮肥后灌溉浇水,在固定时间内再施肥,能够使氮素分布在土壤内35 cm 左右的深度,这个深度恰好处于棉花根系覆盖范围,有利于棉花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实现增产,降低氮素对土壤的污染。
不少专家学者研究在同等量氮素施肥情况下,不同施肥模式对棉花产量的影响,并通过试验进一步研究棉花整个生育期对氮素的吸收情况,但是关于棉株不同部分、不同生长阶段对氮素吸收情况的研究较少,因此,研究棉花在不同施肥模式下的全面表征特点,可以设计出更合理、高效的施肥模式,为新疆棉花施肥模式及管理方式优化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2-3]。
2 试验研究
2.1 基本条件
棉花生产试验田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该地位于北纬40°、东经81°左右,海拔1 040 m,地势平坦,光照丰富,年均日照时间达到2 600~2 700 h,年平均气温10.4 ℃,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寒暑变化剧烈,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春秋升温和降温迅速。年平均降水量46.7 mm,多年平均蒸发量1 890.7 mm,无霜期211 d。土壤质地为壤土,有机质含量15.13 g/kg,碱解氮含量52.8 mg/kg,速效磷含量22.8 mg/kg,速效钾含量120 mg/kg,田间持水量22.4 g/m3,耕层土壤容重为2.03 g/cm3。试验田种植棉花品种为新陆中61 号。
2.2 试验方法
将试验田均匀分为12 个区域,每个区域长8 m、宽3 m,彼此间隔2 m,并为其分别标记号码1~12 号,在试验田边缘设置棉花保护带,降低周围土壤对试验田棉花生长的影响。将12 块试验区域随机分为6 组,每组2 块试验田进行相同的施肥模式,共有6 种模式进行对比试验,以W 表示滴水,以N 表示滴肥液,6 组模式如下。第1 组W-N 模式记为W1:1/2 的时间W、1/2 的时间N;第2 组N-W 模式记为W2:1/2 的时间N、1/2 的时间W;第3 组W-N-W 模式记为W3:1/3的时间W、1/3 的时间N、1/3 的时间W;第4 组N-W-N模式记为W4:1/3 的时间N、1/3 的时间W、1/3 的时间N;第5 组W-N 模式记为W5:W 和N 同时进行;第6 组是无施肥模式记为W6:不施肥,为对照组,对比其他组棉花生产状况。
试验中,施氮量和浇水量参考新陆中61 号常规的用氮用水量,施氮量统一控制在310 kg/hm2,灌水量为4 150 m3/hm2,施钾肥和磷肥量均为72 kg/hm2。在氮素施肥中,将70%的氮素以追肥形式分6 次施加,其余30%作为基肥使用。
在数据测定中,分别采取棉花在盛蕾期、盛花期、盛铃期、吐絮期的样品,并将茎、叶等不同部位分开,通过烘干、粉碎、过滤、消煮等环节进行处理,测定棉株氮素含量。列举出最佳试验结果不同情况处理下W4 各生育时期之间含氮量指标变化,见表1。
通过公式计算出氮肥在棉花发育过程中的氮肥表观利用量(施氮区地上部分的吸氮量-对照区地上部分的吸氮量/施氮量)、氮肥生理利用率(施氮区产量-对照区产量/吸氮量)、氮肥农学利用率(施氮区产量-对照区产量/施氮量)、氮肥偏生产力(施氮区产量/施氮量)等数据。
2.3 结果与分析
在整个棉花发育完成及对棉株各个部分的数据测量后可知,棉花花蕾、花铃、茎、叶中的氮素含量随生长阶段变化而变化。在盛花期,花蕾氮素含量达到最高,花铃在吐絮期达到最高,茎的氮素含量会先增加后减小,在盛花期达到峰值,叶子的氮素含量在盛蕾期最高,随后缓慢降低。不同配肥时段对棉花氮素各器官分配规律见图1。
通过6 组试验对比发现,N-W-N 模式中的棉株全氮含量要高于其他施肥模式,总含氮量达到了92.54 g/kg。在棉花不同的发育时期及不同部位,氮素含量仍然是以N-W-N 模式为佳。利用试验数据计算,N-W-N 模式的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生理利用率数值分别达到了9.54、28.58、1.39,明显高于其他施肥模式,最终棉花产量也是以N-W-N 模式最高,对比第6 组无施肥增产了71%。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施肥模式对棉花氮素吸收利用有深刻影响,“1/3 的时间N、1/3 的时间W、1/3 的时间N”模式对棉花生产发育最有利,可以有效提高棉花产量和质量。同时在用水量一定的情况下,采取合理施肥模式降低了氮肥淋洗损失和对环境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