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美塑人:百年党史的“银屏”承载与育人探索

2021-05-01胡春霞

电影评介 2021年24期
关键词:光荣剧目党史

胡春霞

影视作品具有艺术欣赏、滋润心灵、陶冶情操等功能,起到激励人、感染人、教育人的作用,发挥影视作品的独特作用,深化创新党史学习教育,使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于“润物无声”中接受党史洗礼,值得深入探索和总结。近期播出的影视作品,如《觉醒年代》《山海情》《金刚川》《八佰》《光荣与梦想》《悬崖之上》《大决战》等,将中国共产党史、中国近现代史与影视艺术表达相结合,实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取得较好的收视效果,既赢得“金碑”,也赢得群众的“口碑”,实现了党史学习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艺术化,对开展新时代党史学习教育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以《觉醒年代》为例,该剧从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至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岁月的历史画卷,为人们讲述了历史转折时期中国社会真实面貌与青年爱国者为找寻救国之路而上下求索的艰难历程。其后播出的电视剧《光荣与梦想》作为《觉醒年代》的“姊妹篇”,从时间维度而言,剧目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到抗美援朝胜利,时间跨度长达35年;从空间层面而言,对党历史上诸多重要历史节点以及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适度取舍和把握。《文汇报》给予该剧高度评价,认为“无论从所涉历史阶段还是拍摄规模来看,《光荣与梦想》都堪称一次对标‘史诗的创作。”[1]

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各领域的方方面面。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来讲,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群众对文化产品的供给侧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强调文化产品本身的质量,使文艺创作者面临全新挑战。近年来,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多样化、高层次需求,一部部具有现实主义、历史革命旋律题材的精品剧目应运而生。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主旋律影视剧取得巨大成功,开启了革命历史剧目新的“打开方式”,获得广大影迷“点赞”。在影视作品中,演绎重大历史事件时,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比如针对观众耳熟能详的党史事件,采用剧情加旁白的方式进行展现,毫无拖泥带水之感;而重大历史事件的演绎,侧重于呈现新内容与新视角,给观众一种全新的艺术体验。在展现历史人物过程中,十分善于将历史人物的细腻情感与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相结合,使观众穿越历史沧桑走近人物内心世界产生情感共鸣,感受中国共产党革命先驱的“光荣与梦想”,领悟共产党百年来的苦难与辉煌。

一、围绕民族复兴主题,打造生动党史教科书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一百周年“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作为共产党接力前行的第二个百年历史奋斗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已成为历史必然。作为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很多影视剧目的剧名就蕴涵极其深远的意义,比如《理想照耀中国》《光荣与梦想》《觉醒年代》等都与民族复兴主题高度契合。这些文艺作品不断创造艺术表达新方式,不断开启红色经典的新“打开方式”,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民族复兴历史主题,又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產品高质量、深层次的艺术需求。

《理想照耀中国》共40集。在百年历史长河中,从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时期到复兴时期,借助40位年青人的故事,展现出个人命运中折射的国家发展历史。他们是党和国家历史瞬间的见证者、重大历史事件的参与者,他们以崇高的理想信念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洪流中。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3]该剧启发大众从40位年青人的故事中学习党史并汲取理想与信念的力量。电视剧《大决战》为观众全景式地展示了历史上的命运之战,通过“以小见大”的艺术表达方式,将人民史观和战争史观融入影视创作中,弘扬爱国主旋律。在《光荣与梦想》中,“光荣”与“梦想”二词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想象空间,且易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给人一种信念感、力量感;同时与剧目主旨及内容高度一致,是整个剧目的两个关键词,也是主人公多次强调的高频词汇。剧目开始于“梦想”,以“光荣”结尾,首尾呼应,耐人寻味。关于剧名内涵,导演在接受文汇报专访中提到:“‘光荣意指中国共产党在苦难中创造了辉煌;‘梦想体现在个体身上,一群百年前的‘90后,他们不争个人利益,而是抱定‘为人民谋利益,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带领中国人民从旧时泥泞一路走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4]本质上来讲,“光荣”与“梦想”二者相统一,二者统一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求史中,正是在“梦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从成立时只有50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的9500多万名党员,成为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中华民族也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创造了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光荣”。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影视载体的可贵之处在于以严肃的史学精神创作剧情,用艺术化的剧情回答重要的史学问题,即“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为什么最终必然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剧目在还原历史之“真”,回答历史之“问”的同时,也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时代课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用三首“史诗”高度赞扬该剧的艺术价值,认为《光荣与梦想》讲好了党的故事、中国故事,这也是此剧引起广泛关注的重要原因。《光荣与梦想》等优秀影视剧作品的出现,为人们思考新时代如何讲中国故事、怎样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有益经验,为如何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提供了新的方法手段。

如何将党史教科书打造得更加生动是一个“现实课题”。为解决此难题,要求必须吃透史实资料,吸收新的史料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反复推敲打磨创作。在剧情演绎过程中,对以往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实现新的艺术表达,比如对毛泽东同志在早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艰难困苦与个人品质的表达,实现了新突破。除“消化吸收”大量史料外,作品还使用编年体与纪实体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全景式展现中国共产党历时30年的光荣奋斗史,勾勒出那个年代的“光荣与梦想”。同样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经典剧目,《觉醒年代》展现的是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那段激情燃烧的历史风云,而《光荣与梦想》则历史性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带领中国人民一步步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从党的一大到开展国共合作,从北伐到“四一二”“七一五”国民党反革命政变,中国共产党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越挫越勇;从“八七”会议到南昌起义,从三湾改编到古田会议,党走出了一条“新路”,不断创造民族历史的荣光。《光荣与梦想》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坚持以史实精神还原历史以“真”,可谓是“史诗”级党史力著。

二、聚焦塑造刻画党史人物,讲党史故事

近年来,关于历史主旋律的作品数不胜数,大多注重精良的制作,采用多元、新颖的艺术表达方式。在有关党史的影视剧中,涉及真实的历史人物及领袖人物大多是其重要特点,这些主旋律影视通过刻画人物内心世界,使其更加立体和饱满。比如在《光荣与梦想》剧目中,人物形象多达400余人,其中既有为革命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烈士,又有恶名远扬的民族罪人。如何塑造好人物本身形象、清晰梳理人物关系、解释清楚人物与历史事件的逻辑联系十分考验导演的“功力”。《觉醒年代》还原了建党历程,展现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这些剧目更加注重从历史人物本身展现历史事件。简而言之,就是让党史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更有“人性”和温度,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走出历史“教科书”,走入观众内心,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通过刻画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探寻人物在历史事件中的真实情感,并以诗意化的艺术表达方法,展现一幕幕荡涤人心的英雄曲目,铸就一首首革命史诗。“故事的规律告诉我们,‘艺术真实永远是故事通往观众内心的桥梁,只有故事里的人物充满了真实的人性,观众才能透过荧屏感受观剧的愉悦。”[5]

领袖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推动历史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因而在重大革命题材创作中,领袖人物塑造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如何将历史剧目中的伟人回归于凡人是将领袖人物真实化的关键环节。通过以“凡人”视角看“伟人”,才能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伟人的伟大之处。《光荣与梦想》对领袖毛泽东的塑造颇为成功,在革命事业的叙事与家庭伦理叙事的逻辑统一中找到艺术表达支点,这一支点形成一种艺术张力,产生直抵人心的效果。作为历史伟人,毛泽东胸怀无产阶级远大理想;作为丈夫和父亲,他又饱含着像普通人一样的情感。剧集开篇从杨开慧的遗书切入,以此为线索,晚年的毛泽东在中南海菊香小屋里拿着一把破旧的梳子陷入沉思。之后镜头穿越到1919年的街头,毛泽东与杨开慧的恋爱时期,在两个历史时空的比照中,道出伟人毛泽东内心世界的悲凉。毛岸英从苏联归来后,毛泽东饱含深情地用妻子送给自己的梳子给儿子梳头,往事一一浮现,作为父亲的毛泽东与儿子相拥而泣。事实上,梳子在剧目中已上升为一种情感的象征,剧情通过一种人之常情的代入感为观众带来独具特色的艺术体验。剧目以一封尘封已久的手稿入手,带有深厚的情感和温度,耐人寻味。剧目中湘江战役结束后,毛泽东从高处回望被战士鲜血染红的湘江,他握緊拐杖,手微微颤抖起来,这一细节刻画是毛泽东内心情感世界的外化呈现,这种情感极其复杂,既有对革命事业惨遭重创的痛惜和无奈,又有对革命前途的深深忧虑。《光荣与梦想》中除了对领袖人物的深度心理刻画外,对英雄人物诗意化的描绘也极具艺术魅力。比如,剧目中杨开慧同志作为毛泽东妻子,她也会像所有普通人的妻子一样,在为自己的丈夫梳头时谈论儿女情长,送别丈夫时依依不舍、嘘寒问暖。当杨开慧不幸被捕后,毅然决然选择为革命牺牲,观众似乎能感受到她背影里数不尽的牵挂和不舍之情。一句“开慧之死,百身莫赎”“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让无数观众感伤落泪、痛哭流涕。

三、演绎艺术之“美”,创新党史教育方式

《觉醒年代》《建党伟业》《建国大业》《大浪淘沙》《光荣与梦想》《大决战》等影视作品之所以能成为新时代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史诗”巨著,除遵循史学精神真实还原历史以“真”,紧扣历史人物内心世界展现革命英雄之“善”外,还有重要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善于创新艺术表达方式,以多元化的艺术表达演绎历史剧目之“美”。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叙事方式多样,编年体与纪传体相结合

《光荣与梦想》采用两种叙事方式使剧目更加工整、流畅,增加了剧目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在使用编年体方面,凝练地选取从五四运动至抗美援朝期间35年历史发展中的重要节点和“出彩”之处,并以“大国工匠”精神精心打造“吸睛之笔”,通过历史事件的“点”,连缀成历史发展之“线”,最后形成一幅历史画卷。在运用纪传体方面,剧目中着重刻画毛泽东、周恩来等党的重要领导,其他在历史中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人物各自成传,在各自的历史事件中扮演着自身的历史“角色”。如果说编年体的使用勾勒出《光荣与梦想》的“经线”,那么纪传体则组成剧中的“纬线”,二者的相互交织作用实现了历史教科书的现实版再现。除此之外,《光荣与梦想》还采用了倒叙的叙事方法,以1982年从杨开慧故居发现的遗物《偶感》拉开故事序幕,晚年毛主席与青年时期的自己两个历史时空实现重叠,紧接着观众跟随青年毛泽东的回忆开启了充满“光荣与梦想”的历史风云。观众的心在具有沉浸式的开篇设计中瞬间被带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时代,给人以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二)善用镜头语言,重视长镜头的使用

镜头语言是架在剧目情节与观众之间的一座沟通桥梁,镜头语言运用得当对真实呈现剧目情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长镜头是影视作品的“硬核”力量,能营造出强烈的历史沉浸感。比如血战湘江时,导演团队采用水下拍摄和航拍等拍摄手段,为观众沉浸式地还原了革命烈士英勇阻击敌军时的壮烈场面,当毛泽东在高山上远望鲜血“斑斓”的湘江时,一种感天动地的悲怆之意跃然而生。剧中运用长镜头的经典之处莫过于用10分钟超长镜头展现红军长征的历史情景。镜头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灵活切换,全景、中景和近景有机呈现,气势磅礴的画面加上激动人心的背景音乐,给观众带来一种精妙绝伦的艺术享受,一种史诗般的审美体验。

(三)注重细节的艺术表达

成败往往在细节中呈现,《光荣与梦想》剧目在细节的处理上非常巧妙。剧目通过对人物生活与工作的小细节、小故事的“雕琢”与刻画,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生动、丰富,通过对历史细节的把握,将历史中的人物描绘得更加生活化,更容易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比如,剧目中杨开慧英勇就义时眼中流出的眼泪,这一细节的艺术刻画演绎出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很好地向观众展现出人物内心对丈夫、孩子的留恋以及对革命事业担忧的复杂情绪,在这一历史瞬间,观众与历史人物达到一种“历史的共情”,观众心灵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洗礼。

除此之外,《光荣与梦想》也擅长借助修辞手法进行叙事与抒情,比如剧中多次使用象征手法,极大地增加了剧目的历史思维和哲学智慧。剧中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作为早期党的主要负责人承担主要责任,而毛泽东则继续从事长沙革命武装斗争,二人离别时毛泽东在楼下向昔日的“战友”深鞠一躬,意味深长,这一“躬”,一方面展现了二人之间的深厚战友情;另一方面表现出毛泽东坚决抵制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路线的决心以及坚定走革命正确路线的决绝。作品中对其他革命志士的细节描绘也颇为成功,比如李大钊走在刑场给观众一个后背画面,瞿秋白、方志敏牺牲时黑白仪式瞬间等,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极具艺术张力和诗意美感。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百年大党历久弥坚。优秀党史题材影视作品立足党的基本史实,通过走近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演绎,运用多元的艺术表现手法为观众呈现了百年大党辉煌成就,共产党人的伟大人格和精神力量。也正是其对历史还原之“真”、人物刻画之“善”、艺术效果之“美”的鲜明特点成就了其史诗巨著的荣光。在新历史起点上,通过多种艺术表达方式开展党史教育学习,必将激励群众牢记党的初心使命,坚定党的信念理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中不断创造党和人民更大的历史光荣。

参考文献:

[1]《光荣与梦想》开播:以初心荣光致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史诗岁月[N].文汇报,2021-05-26.

[2]习近平.在建党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新华网,2021-07-01.

[3]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新华网,2016-10-21.

[4]《光荣与梦想》导演刘江:人的丰碑与初心的光辉,可以长久照耀荧屏[N].文汇报,2021-06-18.

[5]《光荣与梦想》:一部最全展示却“最不一样”的党史剧作[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10-14.

猜你喜欢

光荣剧目党史
舞台剧目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光荣升旗手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永远的光荣
优秀剧目进校园
还有多少光荣正在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