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互联网时代的“表情包”语言

2021-05-01关皓月王永宏

经济师 2021年10期
关键词:表情包互联网语言

关皓月 王永宏

摘 要:“表情包”的使用在互联网社交平台中占据了极大的比率,已成为青年群体交流互动、传达情感的重要方式。网络时代的社交活动媒介从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文字符码转化为非语言文字符码,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也开始得到了关注和重视。以视觉化符号(图片等)为主要传播途径的表情包,不仅在语义传播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而且充当了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交文化模式建构的黏性剂,催化了娱乐元素在移动社交媒介文化语境的交互效应。

关键词:互联网 “表情包” 语言 社交文化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1)10-252-02

一、表情语言:网络语境的情绪体验

新媒体时代的互联网媒介技术催生了社会交往环境的改变与革新,无线网络的全面覆盖以及移动终端与操作系统的智能组合,推动了社会信息化速率的转化,传统的“面对面”式社交机制逐渐褪色,网络社交媒体因其便捷、即时、平等、包容、自由的现代化特点,以电照风行之势扩展、普及,受到青年群体的拥趸。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交活动以不同类型的社交软件所搭建的交友平台为依托,通过电子符码的编辑来实现信息的传递和思想的交流。在语言符码汇编的过程中,网络用户往往受到空间距离的限制,因而难以通过单纯、冰冷的文字来捕捉对方的实时心理状态和情感好恶,便以互联网流行的图片素材结合文字,用以轻松全面的表达情感,避免对相互之间的情绪产生曲解和误读。在2017年7月18日,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7)》中,“表情包”一词成为2016年中国媒体十大新词之一,标志着“表情包”这种利用图文组合模式来表示情感的网络行为,从一种互联网时代为满足社交需求而应运而生的文化现象,转化成为了推动情感交互并具有媒介功能的语言要素。

“表情包”作为语言形式投入使用,往往与“斗图”活动紧密相关。“斗图”活动起始于QQ,初始形态是群组成员通过发送趣味性的图片来达到娱乐目的。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终端的优化,加之社交软件及平台的不断涌现,逐渐形成了以百度贴吧等论坛为主的活动阵地。“斗图”活动从最初单纯追求群体沟通的娱乐体验,演化为一种多人发布“表情包”进行图像语言竞技的活动,参与者可以自行制作“表情包”(一般以图片内容为主要形象载体,搭配相关文案和行为描述做串联),使前后参与者的图像语言能够在衔接的同时又实现了对抗、调侃或戏谑,进而在虚拟世界中,获得一种类似于“征服”体验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也是“表情包”成为流行文化的大众心理因素之一。传统媒体时代,媒介资源用于传播主流思想文化,并且绝大多数属于单向传播。青年群体渴望体验语言的权力,试图展现自我,却缺少相应的渠道。网络语境恰好开创了一种由用户生成内容的“UGC”模式并广泛地应用于社交传播中,极大地解放了群众的话语权{1},在“UGC”模式下自发进化的表情包系统,自然而然地成为情绪传播的重要媒介。

微信作为现下“表情包”语言的主要应用空间之一,拥有着庞大的需求受众和适用对象。截至目前,中国94%以上的智能手机均安装微信,微信整体月活用户达到9.4亿。从狭义角度上看,表情包的利用率与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以及网络社交的普及程度呈正比,其普及与推广也历经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由静态到动态的流变过程。当今新媒体时代所风靡的“表情包”语言,从属于“表情3.0阶段”。华中师范大学的张艳斌在2018年发表了《青年网络表情包的文化逻辑及其规制》一文,总结了表情包的进化史。现阶段的研究成果中,普遍把网络表情包的流变历程划分为从“颜文字”“绘文字”到“表情包”的三个主要阶段。

1982年9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斯科特·法尔曼教授首次创立了象征微笑表情的符号“:-)”,通过将ASCII码编织成在逆时针旋转90度之后具有表情相似度的字符组合体,从而表达比较简单的情绪,此外,还包括“:-(”(不悦)、“:-O”(惊讶)等。自此,“颜文字”问世,也成为了表情包的滥觞,即“表情1.0阶段”。日本随后在此基础上创制了横式表情符号,使字符表情在视觉感知方面更加丰富和具体,例如,“( ̄▽ ̄)”(开心)、“(┬_┬)”(流泪)等。韩国等地的字符元素也丰富了“横式颜文字”的形式。栗田穰崇所创设的“绘文字”(日语词汇,假名为“えもじ”,读音即“emoji”),开启了“表情2.0階段”。美国苹果公司在IOS 5系统中新增了Emoji,自此,Emoji这种表情符号风靡全球,目前,Emoji成为互联网社交中普遍应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在网络社交活动当中发挥着可与文字相媲美的表达作用。人民网显示,全球约有90%的在线用户频繁使用Emoji,每天有60亿个Emoji表情符号被传送。

在表情包以“语言”的身份挺进“表情3.0阶段”之前,Emoji已经在此方面发挥了先导作用。在字符的基础输入行为上,iOS输入法会通过使用者所拼写相关的词汇,在词汇菜单栏提供相应的表情以供选择。如图2所示,在输入法中拼写“微笑”,在备选菜单中会出现表情“??”提示使用者自由选择是否用图片替换文字。

符号学和语言学领域的学者,往往认为视觉图形会渐渐取代文本,实现信息传递和意义交换的实际功用。克雷斯认为,意义的构建经常需要通过非语言符号系统得以实现。针对“图像是否能够替代语言文字并演化成为主要的意义构建资源”这一问题,目前尚无定论,也不应当片面、轻率、武断地做出评判。但可以确定的是,图形在语言环境中的使用,可以真实并有效地推动情绪体验的浸润和深化,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出版商会为一些晦涩难懂的经典著作配备插图,尤其在青少年启蒙阅读的书籍中尤为常见。文字在负载语言意义的过程中,由于语气词、语态和结构搭配的差异,极有可能对说话者的原意产生曲解和误读。

文字是没有“温度”的,文学作品的情感“温度”很大程度是文本接受者通过意向性实践进行主观解构而获得的。互联网平台的社交活动加深了语言交流双方的朦胧感和陌生感,因此,表情包作为语言的辅助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对话双方在时间、空间、符号解码的情感取向等方面的隔膜。值得一提的是,网络表情符号尽管经历了上述三个阶段的演变,甚至在图像的勾画和拼贴方面不断进化,但并不是“后者取代前者”的简单更替关系。在表情包流行的同时,“颜文字”“绘文字”也拥有着庞大的使用者,并与时代保持密切联系,稳步更新。“表情包”语言的出现,让网络社交的想象空间极大丰富,同时,更深受众多年轻群体的喜爱。表情符号打破了年龄、国别、语言的界限,展现了更强的文化包容性和字符多样性,发展成为依托于语言又独立于语言的新时代文化现象和影响全球社交的世界文化符号。“娱乐”与“生活”是青年群体的双重主题,这是时代所赋予的趋势和能量。

二、身体叙事:符号艺术的语言转换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曾言:“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2]“表情包”的叙事语言,实质上是一种围绕视觉体验所展开的符号艺术,图形符号与文字符号的重组压缩了接收者的想象空间,相较于文字叙述,视觉化符号减短了受众对同一意义的反映时长,直观地图像使其获得了更加直观的官能体验。在法国学者雅克·朗西埃看来,感觉和行动等所有理性体系的倒塌废除了叙事本来的模式,崇尚节奏和生命的微观运动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他将此成为“图像句子”。[3]文字叙述的方式需要接受者在主观意识层面对说话者所传递的信息进行二次感知与加工。接受者对于说话者活动进行时的表情、动作以及语态方面的感知是缺失的,因此往往通过意向性途径对其加以弥补。表情包普遍针对某一偶然现象中的夸大性成分进行捕捉,其涉猎对象主要以人物的表情或肢体动作为主,“以图代字”“以图代言”“图文叠加”是网络表情包的典型特征。

在表情包所体现的结构中,文字符号处于“让位”状态,居于结构次要位置;身体符号处于“凸显”状态,居于结构主要位置。表情包通过具体的表情模仿和直观的动作虚拟,使接受者在图像截取的感知和文字信息的引导之下,结构更加具有官能体验的语言符码,使原本含混而模糊的情感获得了彰显。正如暨南大学的刘汉波在《表情包文化:权力转换下的身体述情和身份建构》中所提到的观点:“表情包”的叙事语言,是对身体在场性的直观还原。

综合上文所述,肢体语言往往通过夸张和变形来达到调侃或舒缓聊天氛围的意图。但由于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自发性,使表情包语言的手中在充当使用者的同时,也主动承担起了创作者的任务。角色任务的环状循环,在浅层激发了身体语言的效果强化。

表情包的“同构”使青年群体的理念价值在身体语言图像化的过程中达成了“象征性的吻合”。也就是说,在网络社交环境中,青年群体价值认知与文化理想并不十分重视表情包图片中的人体美学和艺术价值,取而代之的关注重点是图片的趣味性、互动性与颠覆性。例如,网友在使用原生表情包的過程中,并不满足于原始肢体语言所带来的愉悦体验,于是利用修图技术将真实人物表情嵌套在漫画人物边框中,或者为图片中的静态人物动作增加动态效果。这也是“蘑菇头”“熊猫头”等系列表情包从静态版本衍生出动态版本的原因之一,而漫画形式和动态效果进一步加强了戏谑性,加剧了“斗图”“刷屏”等活动的态势。

三、群体狂欢:青年文化的自我认同

即便网络表情包有着庞大的受众,但从网络人际交往中语言的使用范围来看,语言符号依然占据着重要位置,表现着传统意义上主流文化的正统地位。青年群体广泛地将“表情包”作为其网络社交的主要语言,背后有其自身的内在机理和丰富的文化隐喻。从狭义上来看,网络表情包是青年一代在互联网平台展开社交活动的重要工具;从广义上来看,“表情包”语言是视觉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的重要表征,也是青年情绪宣泄和群体认同的重要体现。

青年群体拥有着高涨的创新意识和生命热情,对新生事物怀揣着跃跃欲试的态度和好奇心。但作为新型大众流行文化的“表情包”并不是对主流文化一味的排斥与抵抗,而是对传统主流文化进行温和式、对抗性解读,使其呈现方式更符合当下网络传播环境。[4]表情包的风靡,打破了种族、地域、语言等方面的隔阂,

在母语学习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的不同国人,却可以通过相同的表情符号达成情感的共鸣。Emoji虽然简单,但表情符号所带来的跨族群式的沟通和理解,却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宽容性之所在,这也是全球化趋势之下推动语言变革的真正力量。

“表情包”语言的延伸,也催生了群体的自我认同和独立意识的建设。在网友制作表情包的过程中,会下意识地将带有地方特色气息的文化元素(方言等)植入其中,在网络社交活动中扩散了地域文化的渗透力。青年群体也常常用“中老年表情包”一词特指中年以上网络用户偏爱的“表情包”语言,其中除了特定群体对自身价值的集中认同,也包含了主体对人格价值独立性的追寻与期待。

尽管表情包的文化内蕴依然有待修正,在网友五花八门的编辑过程中出现色情、暴力、言语谩骂等不良行为,乃至于催生网络舆论暴力。但从总体上看,新一代青年群体的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导向并无偏差。表情包的使用,除了在未来的发展中,“表情包”语言势必会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交文化机制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这是新媒介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技术和人文进程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蓝芝同,谭雅丹.青年亚文化视角下表情包的传播探析[J].出版广角,2017(288):71.

[2] [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译者:章艳.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18.

[3] 雅克·朗西埃.图像的命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118.

[4] 赵莉莉.从网络表情包看社交媒体时代新型群体表达[J].新闻战线,2017(08下)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0)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关皓月(1993—),女,辽宁省海城市人,佳木斯大学研究生部,学科教学(语文)专业;通讯作者,王永宏(1964—),男,辽宁省岫岩县人,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诗歌,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表情包互联网语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