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初中写作教学现状研究
2021-05-01陈曼露
陈曼露
我国西北、东北及西南等边远地区长期以来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有着独特的风俗人情和地貌特征,创造了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但是,相比城市而言,少数民族多处山区、高原、牧区和森林等偏远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人们在阅读等方面受限,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写作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一、写作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师的写作教学现状分析
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师由于作文教学理念、观念等原因,导致写作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处于相对薄弱状态。
1.害怕、逃避写作教学
学生作文水平普遍偏低的现状与教师的教学心理有很大关系。曹茂才(2007)在其论文中提到:“教师写作教学的观念问题是写作教学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对写作教学的重视不够。”郑江琴(2015)通过对海南少数民族地区中学语文教师写作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得出结论:“中学语文教师虽然知道写作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却不太重视写作教学。”其实,不仅中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重视写作教学,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也没有充分重视写作教学。大部分语文教师都存在害怕、逃避写作教学的心理,并会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缩减写作教学的课时。
2.以提高分数为终极目标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素质教育已经得到许多教育家和教师认可,应试教育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虽然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理论探讨越来越深入,但在实际教学中,应试教育还以绝对优势统治着一些少数民族学校。在写作教学领域,应试依旧普遍,教师为了提高分数而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为了得到高分而写作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写作教学与写作练习的终极目标就是应对考试。学生的作文中经常出现“宿构”“套作”以及抄袭现象。更令人感到可悲的是,有的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替学生总结写作模板,让学生按照模板写作。以提高分数为终极目标的写作教学严重偏离新课程标准,也无法培养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二)学生的写作现状分析
虽然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在系统地学习写作文,但是很多学生的作文水平却没有得到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思想贫乏,论述肤浅
如果把作文比作一个人,那么作文立意就相当于人的心脏。一个人如果没有心脏,就会失去生命;一篇作文如果立意不高,就失去了精髓。立意主要考查作文有没有中心思想以及中心思想表现的深度,这要求学生能多角度观察生活,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泛泛而谈。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能集中反映学生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对国家和集体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态度。但是,由于地域、教育、经济条件等限制,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的作文普遍存在思想贫乏和论述肤浅的问题,很多学生的作文立意不高且内容流于浅俗。
2.套用框架,情感失真
齐梦慧(2017)说:“假若把学生的作文比作一栋大厦,那么情感就是架起这座大厦的钢筋水泥。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作文中的情感失真现象十分严重。”学生作文中的情感失真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经常可以在学生作文中发现一个主题被多次使用,或者多个学生运用同一种写作模式。情感表达的需要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动机,学生在没有真实情感可以抒发的情况下,只能寻找“歪门邪道”获取高分。因此,很多学生致力于总结写作模板,在考试时巧妙运用模板写作。即使这些作文最后能取得不错的分数,也脱离了写作的真正目的。不管何种形式的“套作”,都不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学生套用框架正是由于情感失真,写作的目的不是源于内心的情感需求,而是为了获得高分,从而得到教师和家长的喜爱。
二、写作教学困境的成因
(一)教师教学困境的成因
虽然社会风气、国家教育制度、学校培养目标、家庭教育方式、学生学习态度以及教师教学能力等都可能影响写作教学的效果,但这些都只是外在影响因素,归根结底,写作教学效果不理想与其本身的特质有关。
1.写作教学的创造性
在语文教学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五大板块中,写作教学以极富创造性的特征区别于其他方面的教学,这正是广大语文教师害怕进行写作教学的原因。写作教学中的思想认识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重要因素,然而思想认识的提高带有自主性,它是主体的内在认知,是主体对周围世界和现实生活的感悟,不仅依靠教师的知识灌输,更需要学生的自我发现。思想认识不深刻,必然导致学生的作文没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立意不高,内容流于烂俗。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重要,也十分困难,需要师生双方全方位地配合与互动,需要教师创造性地教学,更需要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2.写作教学的复杂性
写作教学不仅是极富创造性的劳动,而且是极其复杂的劳动,它涉及的内容广而杂。首先,从灵感来源看,写作来源于生活并植根于生活,如果脱离生活,求真务实的作文就无从谈起,学生的自主化、个性化以及创造性表达也就无法实现。对于许多语文教师来说,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生活是很复杂的。其次,从命题方式看,类型包括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情境作文、口头作文、看图作文等等,每种类型都有各自不同的要求与写法。再次,从文体看,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新闻、传记等等,每种文体都具有不同的特征。最后,从衡量作文水平的标准看,包括审题、立意、选材组材、结构、标题、标点、文面、语言和修辞手法的运用等复杂内容。
(二)学生学习困境的成因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只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起着加速或者减缓的作用。”写不好作文也得从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中寻找原因。
1.生活封闭,缺少实践
一方面写作源于生活,生活可以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然而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生活空间过于狭窄,他们长期生活在山区、高原、牧区和森林地带,居住在封闭的自然環境中,没有机会“看世界”“游山川”,从而使得他们对世界、对万物、对生活的认知受到局限,不利于他们写作;另一方面写作来源于实践,但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条件较为落后,学生缺少广泛的社会实践经历,对实践的感知多来源于大地和山川,接触的社会面极为有限,因而对社会、对人生缺乏更为深刻的认知,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写作水平。写作离不开社会生活和实践,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时应着力帮助学生扩宽生活空间,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写作时有话可说且有感而发。
2.基础薄弱,缺乏信心
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由于教育环境、民族语言、思想认识、语文基础的影响,作文功底整体较差,对作文的理解大都停留在“记流水账”,认为写好作文就是不加分析、不带感情、不以修饰地把自己一天的生活记录下来,所以围绕“我愉快的周末”这个题目,有的学生会写自己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喂猪、捡板栗、看电视、写作业等。这种类型的写作不能说不对,但丢失了写作的本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谈到写作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而这种持续性“流水账”式的写作,几乎无法体现学生的创造性和语文素养,学生无法感受到写作的乐趣,自然对写作提不起兴趣,从而缺乏坚持写作的信心与毅力。
写不好作文不仅影响考试分数,更影响学生生活。学生写作能力停滞不前,不单是学生的原因,还有教师的原因。但学界研究写作教学现状多是从学生角度考虑,语文教师对于写作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得还不够深入。因此本文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分析了写作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以期改善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写作教学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