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翻译学视阈的旅游景点介绍文本英译探析
2021-04-30程建山
程建山
[摘 要] 生态翻译学,是利用生态理性的特征,从生态学的角度全面审视翻译的研究范式。本文以湖北省5A景区官方网站上的中英文景点介绍文本为例,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对其英译质量进行评价,并探讨旅游景点介绍文本的翻译策略。基于生态翻译视角的旅游文本翻译策略主要包括多维转换、生态环境补建和原生态依归。在旅游文化翻译实践中,译者应深刻洞察原文中蕴含的各种文化信息和背景知识,采取适当的生态翻译策略,适应原文和译文的生态环境,传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历史文化内涵。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旅游景点介绍文本;湖北省5A景区;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 H315.9[文献标志码]A
《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8》指出,中国入境旅游市场进入到了恢复增长的新通道和总体回升的新阶段。外国游客主要旅行目的是游览观光、休闲度假以及了解中国特色文化。网站/BBS/论坛是最主要的信息来源,旅游产品和服务介绍是入境游客最为关注的出行决策参考要素之一,文物古迹、山水风光、文化艺术等是入境游客最为喜爱的旅游项目。[1]11因此,如何向外国游客推广中国旅游品牌,准确传达旅游景点信息,让外国游客了解中国旅游景观的文化底蕴,更好地向世界宣传中国文化,已成为旅游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74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湖北省境内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有神农架风景区、黄鹤楼景区、恩施大峡谷国家旅游景区、武当山风景区、三峡人家风景区等10个5A级旅游风景区,其中5个风景区官网上面有英文或其它文字介绍。纵观各大景区的景点介绍文本的译文,质量参差不齐,还存在各种误译或翻译不准确现象,不利于外国游客了解旅游景点的基本信息和文化底蕴。本文以湖北省5A景区官网上的景点中英文介绍文本为例,从生态翻译学理论的视角来评判其英文翻译质量,探讨如何利用生态翻译策略来移植旅游景点介绍文本、保持文本生态平衡、做出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即最佳的翻译)。
一、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旅游翻译研究综述
生态翻译学以生态整体论为概念,以翻译生态、文本生态和翻译群落生态为研究对象,从生态学的角度全面描述翻译生态整体和翻译理论本体(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翻译现象)。[3]12目前,许多学者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对旅游翻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例如,段薇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方面分析了四川省旅游景区景点介绍文本的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原则和策略。[4]144尹惠、田翠芸分析了河北省旅游景点翻译中常见的错误,并对旅游景点文本的生态翻译过程进行了分析。[5]91郭英珍从语言学、文化学和生态学的角度对河南旅游翻译进行了回顾,认为旅游翻译目标的整体实现需要翻译教育体系、翻译市场体系和翻译管理体系的合作与配合。[6]244刘彦仕阐释了译者在红色文化旅游翻译实践中的主体作用,并从“三维转换”的角度举例说明了译者的适应和选择是如何达到最佳翻译的。[2]75周红霞、孔德菲以生态翻译研究的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原则为指导,分析了湖北省旅游景点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修改建议。[7]100
从上述文献综述可以看出,目前大部分旅游文化生态翻译研究都是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维转换的角度来探讨旅游景点翻译中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三维转换是生态翻译学的译评标准和翻译方法之一,但它只是生态翻译的一种宏观的适应性选择活动。更为微观的文本转换方法如“生态环境补建”和“原生态依归”等鲜有提及。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的生态平衡、文本移植和适应选择理念,以湖北省5A景区景点介绍文本为例,详细探讨其翻译策略并对其翻译质量加以评判。
二、基于生态翻译学视阈的湖北省5A旅游景点介绍文本的翻译策略
(一)多维转换
多维转换是指在文本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做语言维度的转换,还要做文化维度、交际维度的转换,从而达到原语生态与译语生态的平衡。[3]264
1.语言维
“语言维度的适应性选择和转换”是指译者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和转换,主要包括措辞和句法两个方面。[8]42如,黄鹤楼景区将“明清时代”译为“Ming era and Qing era”, “era”虽然也有“时代、年代”的意思,但是明代和清代指的是中国的历史朝代,且有固定的译法,因此应改译为“Ming Dynasty and Qing dynasty”。再如:
例1.原文:冲决巴山群峰,接纳潇湘云水,浩荡长江在三楚腹地与其最长支流汉水交汇,造就了武汉隔两江而三镇互峙的伟姿。[9]
译文:Lying north of Xiangjiang River and east of Bashan Mountains,Wuhan naturally has mind-boggling grandeur.Yangtze River and its longest branch Hanjiang River converge together in this Hubei's hinterland inhabited by Wuchang,Hanyang and Hankou-three towns of Wuhan.
例1主要描述的是黃鹤楼所在的特殊地理位置。原文辞藻华丽,气势磅礴,分别用了“冲决,接纳,浩荡,互峙”等词语表现出巴山、湘江、长江、汉水以及武汉三镇的宏大气势与伟岸雄姿。相比之下,译文显得客观朴实,省掉了很多形容词,生动而真实地描绘了黄鹤楼的所在地——武汉市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译文用词简练,句法结构严谨,主要目的是为了照顾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如果全部照原文直译,则不仅显得累赘冗长,而且给人夸大其词、华而不实的感觉。
例2.原文:(恩施大峡谷)万米绝壁画廊、千丈飞瀑流芳、百座独峰矗立、十里深壑幽长。[10]
译文:The Grand Canyon features ten thousand meters cliff gallery,a thousand plunging waterfall,a hundred soaring peaks and ten miles lengthy ravine.
例2译文中存在一些语法错误和翻译不准确现象。如原文使用了“万米、千丈、百座、十里”等数词来描述恩施大峡谷宏大的景色,笔者认为这些数词应理解为概数而非实数,因此应改译为英语中的概数:“ten thousand meters of,thousands of meters of,hundreds of,tens of miles of”。此外,原文中还用了大量修饰语来形容恩施大峡谷雄伟壮丽的景色,如“流芳、矗立、幽长”,用词华丽隽永;相比之下,译文要显得平实客观得多。
2.文化维
“文化维度的适应性选择和转换”是指译者对原语文化内涵的表达和传递,并保持两种语言文化生态的平衡与和谐,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3]237黄鹤楼景点“搁笔亭”,亭名取自盛唐时期黄鹤楼上“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据传,诗仙李白登上黄鹤楼,壮观的美景激发了他的诗意,正欲题诗,却见到墙壁上崔颢的诗作,遂搁笔,并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浩叹[11]。据此典故,“搁笔”并非仅仅是指“把笔放下,停止作诗”的意思,而是指李白被崔颢的诗歌所折服感动,意欲题诗却又担心自己的诗作难以超越崔颢。该景区将其译为“Genius-scaring Pavilion(天才诗人都不敢题诗的亭子)”, 取其内涵之意,传达出了这座亭子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
3.交际维
“交际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对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和转换,从而保持和维护原文和译文的交际生态。[3]237由于东西方思维习惯、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所承载和蕴涵的文化内涵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译者应注意原语文化内涵和交际意图的阐释和传递,同时顺应目的语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12]43黄鹤楼景区将“云衢轩”译为“Path in Clouds Pavilion(云中的小路亭)”,给人一种漫步云端、飘飘欲仙的感觉,意境深远。再比如,“涌月台”是与黄鹤楼紧密相连的一座古建筑景观。据传元代黄清老在滔滔东去、万古如斯的大江边,面对眼前“月涌遥天漾白波”的景色,想到杜甫《旅夜书怀》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名句,挥笔写下了“涌月”二字。[13]“涌月台”被译为“Moon-surging terrace”,“surge”有“汹涌澎湃”的意思,描绘出了灿烂的星空中一轮皓月随着浩荡的长江水冉冉升起,动感十足,美不胜收,与原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地,“留云亭”由古时“压云亭”变名而来,意指“难留黄鹤欲留云”,该景区将其译为“Cloud-lingering Pavilion”。“linger”有“流连、徘徊、逗留”的意思,给人一种云雾缭绕,流连忘返之意,使读者感觉此处仙气十足,让人痴云腻雨,欲罢不能。
(二)生态环境补建
翻译生态环境(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是指由原文、譯文以及语言、交际、文化、社会等因素构成的整体,这些因素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构成了翻译的生态环境。[3]90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并选择译文的过程,如果译文不能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则需要通过各种翻译策略和技巧来改善、补建翻译生态环境,使译文能够顺利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在译语生态环境中生存、长存。具体来说,翻译生态环境补建主要有以下几种策略:
1.增加背景信息
旅游景点的人名或地名,大多来自历史典故或神话传说,有的洋溢着诗意,有的饱含哲理。这类名称需要在音译的基础上添加背景信息,以进一步解释音译。音译有助于在中西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背景信息有助于外国游客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14]79
例3.原文:蛇山历史悠久,自东吴建武昌城以来一直是政治经济活动的繁盛区域。[9]
译文:Since Eastern Wu established the City of Wuchang,Snake Mountain has been a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hive.
东吴,即三国时期的吴国(公元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译文将“东吴”音译为“Eastern Wu”,没有传递出该句所蕴涵的武昌城的历史文化信息,也不利于外国游客的理解。因此,笔者建议在音译名之后增加背景信息注释:Eastern Wu(222-280 A.D.,one of the three kingdoms in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方能使译文更好地适应译语语境,更准确地传递出原语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例4.原文:张之洞修建抱冰堂时在门前种下了从外国带回来的武汉市第一棵法国梧桐,当年在抱冰堂四周种下的树木现已长成参天古树。[9]
译文:A plane tree was planted by Zhang Zhidong before Ice-Embracing Hall upon being brought from abroad by and those seedlings around the hall have grown into giant trees.
张之洞(1837-1909),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曾任湖广总督等要职。在翻译时应增加他的身份和职务等简要信息,以使西方读者了解这一当时重要历史人物,以及黄鹤楼景区的法国梧桐树的特殊来历,增加译文的历史文化背景信息,增强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因此,在人名音译后应加以注释:Zhang Zhidong(1837-1909,a famous minister in late Qing Dynasty,a representative of Westernizationists,who was then the governor-general of Hu-Guang) 。
2.释义法
释义是指解释义理,阐明意义,即译文不局限于原文的概念意义(外延意义),而是采用意译的方法译出原文的内涵意义、感情意义或联想意义,追求译文与原文在所表达意思上的等值,目的是让外国游客更好地理解原文,产生原文本身所具有的吸引力。黄鹤楼景区有个“乖崖亭”,为纪念宋代诗人张咏而建。张咏在《登黄鹤楼》一诗中抒发了他因世态炎凉、仕途险恶而欲摆脱尘俗、归隐蓬瀛的悲壮之情。后人建亭纪念他,并以张咏的自号“乖崖”命名。[15]此亭名若按照音译法翻译,对西方读者而言只是一个人名而已,无法传递出该亭的历史文化背景信息,该景区将其译为“Recluse Pavilion”(隐士亭),则会让读者产生一定的联想,传递出了该亭背后的历史典故和文化意蕴。同样地,另外一座亭子“一览亭”,始建于宋代,南宋诗人王十朋在此亭间曾写过五言古诗《一览亭》,诗曰“何由登泰山,一快天下览。”该亭名译为“All-embracing Pavilion”,all-embracing:“包括一切的、包羅万象的、全部的”,意思是站在这座亭子里,可以高瞻远瞩,所有美妙的景色可以尽收眼底,一览无遗,传递出了与原文相同的意境。
3.删减法
汉语旅游景点介绍往往内容丰富,充满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典故历史、神话传说、名人轶事等抒情渲染的内容,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但是,外国游客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社会习俗,寻找一些感兴趣的旅游景点。[16]118因此,在翻译一些冗长累赘的信息时应加以删减,只保留最重要的和游客感兴趣的内容即可。
例5.原文:这大约就是黄鹤楼美的魅力经风雨而不衰,与日月共长存原因之所在。[9]
译文:All this is perhaps why the tower has showed off such a fascinating vibe over the past ages.
原文中“经风雨而不衰,与日月共长存”一句采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显得气势恢宏,公整匀称,描述了黄鹤楼虽历经风雨、世事变迁而永世长存,强调了其坚固结实的特点。如直译为“The tower hasn't damaged through wind and rain, and it has existed with sun and moon”,不仅意思显得模糊不清,夸大其词,而且累赘多余。因此应去掉不必要的修饰语,只保留最重要的信息和内容即可。
三峡人家旅游风景区在介绍“灯影石”时写道:
例6.原文:眼前这四块峥嵘的岩石,酷似《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生动形象,每当夕阳西下,几块石头倒映在深蓝色的天幕上如演灯影戏一般,故名灯影石,它是灯影峡的标志性物体。你看孙悟空手搭凉蓬,前行探路,猪八戒捧着肚皮,一步三摇,沙和尚肩负经囊,紧步相随,唐僧岸然端坐,合掌闭目。若您观赏的角度适当,真是惟妙惟肖,活灵活现。[17]
译文:The four stones on the top of mountain are very much like the master and the three apprentices in the classic novel“Journey to the West”.
原文讲述了灯影石名称的由来,把它比喻成《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四人,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路上的经典动作和神态,使人浮想联翩,从而更加欣赏这四块大石头的雄姿和背后的神话故事,仿佛她们就是唐僧四人的化身。原文不仅传递出了旅游文本的基本信息,而且通过比喻和神话传说来感染读者。而译文只是简单地介绍了灯影石的来历和象征,省略了灯影石外观的描写和神话渲染,显得客观朴实。这是因为《西游记》中的人物和故事对于西方读者而言比较陌生,因此不宜作过多的联想,只需要介绍灯影石的主要特点即可,否则就会显得累赘,且不利于西方读者理解和欣赏。
(三)原生态依归
原生态依归,是指高度地依归于原语生态或者译语生态。依归于原语生态体现出高度异化的翻译策略,即译者高度适应原语的生态环境;依归于译语生态则体现的是高度归化的策略,即译者高度适应译文翻译生态环境。[3]283
1.依归于原语生态
依归于原语生态是指译文保持原文文本生态,包括原文的语言形式、句子结构、修辞手法、文化背景等等[3]284。黄鹤楼景区将“三楚一楼”牌坊音译为“Sanchu Yilou Archway”。这座牌坊的名称来自一则清代的对联:“搁笔题诗,两人千古;临江吞汉,三楚一楼。”意思是说,李白和崔颢两人的诗作千年不朽,黄鹤楼位于长江边上,吞没了汉江,成为地域辽阔的楚国的第一楼。诗歌描绘出了黄鹤楼气吞山河、雄伟壮丽的气势,以及千百年来不朽的名声。三楚,是指先秦时期楚国的疆域,秦汉时期分为西楚、东楚、南楚;一楼,指的是黄鹤楼。搞清楚了此牌坊的来历,笔者认为该牌坊不妨译为“Three Chu States,One Tower Archway”。由于缺乏对历史文化因素的了解而造成误译和错译的例子很多。黄鹤楼景区有个“梦得亭”,凭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为“梦中得到”的意思,该景区将其译为“Dream Pavilion”。乍一看似乎很合理,但实际上这是个误译,源于译者不了解该亭背后的典故传说和历史由来。相传,此亭得于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字,是为纪念他写的《武昌老人说笛歌》而修建的,诗作中的老人感悟到:“曾将黄鹤楼上吹,一声占尽秋江月。如今老去语尤迟,音韵高耳不知。气力已微心尚在,时时一曲梦中吹”。大概意思是说,老人曾经在黄鹤楼上演奏吹笛,美妙的笛音传遍了整个月下笼罩的秋江,而如今已年迈,气力全无,耳朵也听不清音调的高与低,只能在梦中吹上一曲。由此可见,此亭的名称由来虽然与做梦有关,但是关系不大,此亭主要是为了纪念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而建造的,因此应使用音译法译为“Mengde Pavilion”。虽然“Dream Pavilion”的名称似乎更动听,意境更深远,但是它误解了这个亭子的真正来历,反而失去了它本来的文化内涵。景区另外一座亭子取名为“乐天亭”,是为纪念白居易在黄鹤楼留下的诗作《卢侍御与崔评事为予于黄鹤楼置宴,宴罢同望》,因此音译为“Letian Pavilion”。如果按照字面意思将其译为“Happy Pavilion”“Lucky Pavilion”或者“Paradise Pavilion”等,则曲解了该亭的真正来由,同样失去了它的文化内涵。
2.依归于译语生态
依归于译语生态意味着译者高度适应译语生态环境,保持译语生态。因此,依归于译语生态,通常会更好地照顾读者的阅读习惯,增加译文的可读性。[3]285以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的景点介绍文本为例,该地质公园共分为“大九湖、天生桥、神农顶”等五大景区。每个景区都有着独特的地形地貌、自然奇观和人文景观,有些景区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来自于古老的传说。该景区网站英文版采用“音译名+通名”的译法将其译为“Dajiuhu Scenic Area, Tianshengqiao Scenic Area, Shennongding Scenic Area”。汉语拼音译名对中国读者来说,比较容易接受,也能够根据其字面意思大致推测出它们的涵义。但是外国读者很难辨认汉语拼音译名,更无法推测其涵义了。因此,笔者建议根据这些景点的历史典故和自然、人文特色,将其翻译成具有浓厚历史和地域文化特色的英语译名。例如,“神农顶”可译为“Shennong Peak”,“大九湖”可译为“Nine Grand Lakes”,“天生桥”可译为“Natural Bridge”或“Natural Arch”。改译后的译文更好地适应了原文的生态环境,同样也关照了译文的生态环境,从而更好地给译文读者传达出了景点的文化内涵和特色,达到了原文的交际意图。
三、结语
根据生态翻译学理论,翻译的本质是译者选择、移植文本以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活动,翻译过程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和选择译文的交替循环过程。[3]206在旅游文化翻译实践中,译者应注意洞察原语中蕴含的自然、地理、历史、风俗、人文等文化信息和背景知识,以适应原语的生态环境;然后,通过比较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找到最佳的翻译处理方法,进而完成适应原文和译文等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并成功实现传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历史文化内涵的目的。[2]76本文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探讨旅游景点介绍文本的英译策略,以期提高我国旅游文本的翻译质量,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和中西方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8[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8.
[2]刘彦仕.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料的英译[J].外国语文, 2011(S1):74-76.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4]段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四川省旅游景区景点介绍文本的英译[J].蘭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2):144-145.
[5]尹惠, 田翠芸.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旅游文化翻译——以河北省旅游景点为例[J].语文学刊,2013(6):91-92.
[6]郭英珍.河南旅游翻译的生态翻译学视角审视[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244-246.
[7]周红霞, 孔德菲.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湖北省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100-103.
[8]商静.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的“三维”转换[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42-46.
[9]黄鹤楼[EB/OL].http://www.cnhhl.com/en/index.php?m=Page&a=index&id=33.
[10]恩施大峡谷[EB/OL].https://www.esdaxiagu.com/en/.
[11]搁笔亭[EB/OL].http://www.cnhhl.com/index.php/show-76-24.html.
[12]张丽红,刘祥清.生态翻译论对外宣翻译的启示[J].中国科技翻译,2014(2):43-46.
[13]涌月台[EB/OL].http://www.cnhhl.com/index.php/show-78-53.html.
[14]贺玉峰,乔莹洁.“功能翻译理论”在汉日旅游文本翻译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11(6):79-80+83.
[15]乖崖亭[EB/OL].http://www.cnhhl.com/index.php/show-78-41.html.
[16]蔡荣寿,全艳芳,冯冬霞.柳州市旅游资料的翻译问题[J].广西社会科学,2005(4):118-122.
[17]三峡人家[EB/OL] http://www.sanxiarenjia.com/jingqu/index?target=jingqu_3#hero.
[18]娄琦,韩竹林,位春华.翻译中文化“他者”的解构[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75-83.
[19]胡晓红,徐少保.生态理论下河北定瓷文化外宣翻译策略探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6):102-111.
[责任编辑]甄 欣
An Analysis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ourist Attraction
Introduction Texts Based on Eco-translatology
CHENG Jiansh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Wuhan,Hubei,430205,China)
Abstract:Eco-traslatology,is a paradigm of eco-translation which makes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y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rationality.Based on 5A tourist attraction introduction texts,this paper makes judgment on the quality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em and discusse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ourist attraction introduction texts.The major strategies include multi-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linguistic dimension,cultural dimension and communicative dimension),reestablishment of eco-environment,and original ecology dependence.In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of tourist culture,the translator should penetrate various 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background knowledge,use appropriate translation and adapt to both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eco-environment,achieving the purpose of transmitting natural and cultural tourist landscape.
Keywords:Eco-translatology;tourist attraction introduction text;5A tourist attractions in Hubei Province;translation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