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各主要城市节约型社会综合评价*

2021-04-30张爱霞潘思羽

甘肃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资源节约型节约型节约

李 琳,张爱霞,潘思羽,梁 玥

(甘肃农业大学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关于城市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话题愈来愈热。同时在国内外关于节约型社会评价的研究也相应层出不穷。

国外有关节约型社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形成绿色经济,如Koji Shimada[1]学者从低碳经济的角度,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型。Testsuo Ssito[2]学者强调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国内关于节约型社会的研究重点放于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在城市之间进行评价,如卿松,孙福明[3]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六个指标构建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运用综合分值法计算华东六省的各项得分。刘晓洁、沈镭[4]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说明我国距离节约型社会还存在较大差距。赵微璐[5]以理论性方式阐述了绿色消费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卫志鹏[6]采用TOPSIS 等多种方法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反映了全国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状况。

甘肃省作为西北地区的标志省份之一,为实现甘肃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地方资源利用效率角度出发,结合甘肃省资源利用分布和结构特点,选择人均GDP、农村恩格尔系数等十一项指标来分析甘肃省资源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对甘肃省各个城市节约型社会得分进行计算并给出排名。

1 资源节约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1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理论综述

在文章中认为资源节约型社会[7]就是在保证城市社会生活正常、安全的条件下,用尽可能少的资源使用换取等价的、甚至更多的社会财富,以此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并积极鼓励倡导人们适度开发利用及加大对各类资源的节约力度,追求以更少的资源利用、更轻的环境破坏,享受最大的经济收益、社会收益和生态收益。

1.2 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的在于使社会生产过程中资源利用效率趋于无穷大;资源耗费数量尽可能的趋于零。文章将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定义作为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点,遵照整体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层次性、可比性和针对性的原则[8-12],把多个方面的影响因素都纳入考虑,使其实现全面和完整,然后对数据进行预处理,通过计算各个指标的方差贡献率,客观正确地筛选指标,最终对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优化处理,消除主观因素的影响,使指标体系更具科学性、说服性。

2 甘肃省14 个地级市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状况的实证分析

2.1 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借助资源节约型社会[13]的内涵和特点,依据甘肃省的实际情况,遵循整体性、科学性等原则,利用2017 年《甘肃统计年鉴》的数据,选取十一项指标,从资源经济发展、资源社会进步、资源节约潜力、资源环境保护四个角度,提出了针对甘肃省资源节约型社会综合评价体系。(见表1)。

表1 资源节约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2 评价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查找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进行理论分析,运用已有文献汇总出所需的基础资料和相关数据,利用KMO检验和Bartlet 球形检验确定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大小,使用因子分析法[14],研究所选指标相关阵或协方差阵的内在联系,将多个指标用几个公共因子来描述。运用方差贡献率加权求和,得到甘肃省各个城市的节约型社会综合得分并对其排序,以评价甘肃省节约型社会发展水平。再采用基于欧氏距离平方法的距离测试方法对样本进行聚类分析[15],以完成各个城市所属类别的划分。

3 结果与分析

3.1 因子分析结果

通过Bartlett 球形检验结果显示,ChiSquare 统计量为147.043(P<0.000),应拒绝原假设,接受备择假设即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同时KMO统计量为0.632,大于0.6,表明各个变量之间的信息量重复程度较高,可以进行因子分析。根据方差累计贡献率大于80%及特征根原则选取因子,可得11 个指标可归结为3 个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5.865%,即选定前3 个因子作为公共因子。见表2。

表2 因子的累积方差解释率

对多个解释变量进一步进行因子分析。对所提取的三个主要因子建立因子载荷矩阵和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结果表明:第一主因子对变量第二产业占GDP 比重(A11)、人均生产总值(A12)、在职岗位平均工资(A23)、R&D 经费内部支出占GDP 比重(A31)、工业二氧化硫(A41)、工业粉尘(A43)的解释作用显著;因此该主因子是反映生产生活资源节约情况、粉尘和废气的排放情况的综合指标,将其命名为生产因子。第二主因子在变量校学生数(大专及本科)(A33)、居民家庭用水量(A42)、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A32)具有较大的载荷和解释能力,说明该主因子反映了资源的发展潜力,将其命名为发展因子。对第三主因子影响较大的有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A21)、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A22)。因此该主因子是反映资源社会经济的指标,将其命名为经济因子。各个城市的“资源节约型”社会程度因子的综合得分及排名,见表3。

表3 甘肃省14 个地级市行政区“资源节约型”社会程度因子综合得分及排名

3.2 聚类分析与空间分异

保留因子分析的所得结果,展开样本聚类的分析。选择Ward 法作为聚类方法,利用SPSS23.0 统计分析软件的系统聚类法完成聚类分析。为了体现各类型之间的差异性,又保证不同类型包含城市的均匀性,本课题将甘肃省14 个地级市分为4 类(见表4)。

表4 各类别所包含的具体地级市

第Ⅰ类:资源高度节约型。该类仅包含兰州1个地级市。其综合得分为1.19324,得分为正,高于平均水平,说明该地区资源节约效率较高,属于资源高度节约型城市,且其得分远高于其他城市,表明该城市在推动未来节约发展的同时,也为促进其他城市的节约发展发挥了榜样作用。

第Ⅱ类:资源相对节约型。该类主要包括嘉峪关、金昌2 个地级市。这两座城市的资源节约综合评价得分均值约为0.953285,高于甘肃省所有城市的平均水平,属于资源相对节约型。

第Ⅲ类:资源轻度消耗型。该类主要包括白银、酒泉、平凉、庆阳、武威、天水、张掖7 个地级市,这些城市的资源节约综合评价得分均值约为-0.10315,略低于省内平均水平(等于0),资源节约型相对略差,属于轻度资源消耗型,说明与发达地区相比,该类地区对于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升。

第Ⅳ类:资源相对消耗型。该类主要包括甘南州、陇南、定西、临夏州4 个地级市,大多属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级市,属于资源相对消耗型。

总体上,得分为正的包含4 个地区,占样本的28.57%,71.43%的城市仍然处于平均水平之下,说明甘肃省部分地区资源节约程度有所提高,但整体资源节约状况并不乐观。各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形式亟须向现代化过渡与改革。

4 对策与建议

资源节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作为西北地区的“工业重镇”,可以考虑打破以往陈旧的经济发展模式,运用西北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与地形地貌适当增加对旅游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解决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间的矛盾。其次,各市政府部门可以进一步强化公民对于环境的认识,积极引导全市各个单位自主节能提高效能,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营造节能降碳的宣传氛围,使每位公民都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把节能低碳理念贯穿于工作与生活的始终,牢固树立资源意识、节能意识和环境意识,同时加大绿地面积建设,加强生态保护。践行绿色、低碳、节约、发展理念,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资源节约型节约型节约
节约
节约
节约
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探讨
实施节约型园林绿化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生态节约型园林抚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循环经济发展
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应用分析
新型资源节约型耐热奥氏体不锈钢高温抗氧化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