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融合的美育路径探赜

2021-04-30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思政课美育中华

李 浩

(中国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美的文化,也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开展美育和德育的珍贵资源。德育与美育密切相关,中西方古代教育都很重视音乐、绘画、建筑等艺术对德育的辅助作用,而音乐、绘画、建筑等艺术本质是对美与善的追求。如孔子所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当前,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对大学生的美感教育有所忽视,以审美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探索也仍然有限。鉴于此,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目的,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课中发挥作用,实现美育进课堂,提升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这就需要从美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内容设计、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反思等方面系统回答如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运用这一问题。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回顾

在高校思政课中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既是普遍共识,亦有诸多实践。然而,就系统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来看,需在运用的基础(可行性和必要性)、运用的路径、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

在运用基础方面,高校思政课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可行性在于两者契合相通,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具有通约性,同时中华文化的多层次、多取向的丰富内涵,是弘扬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为有效的依据[1]。具体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践等层面均具有可能性[2]。在教学目标方面,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都将个体人格品质的提升作为其教育的目标之一;在教学内容方面,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教学方法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教师上好思政课提供了借鉴[3]。高校思政课引入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在于传统文化是人文素养教育最自然且最丰富的资源,有益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传统文化对心灵的重视能够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丰富的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有益于大学生群体避免受不良思想与文化的冲击。

在运用路径方面,以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为例。章天顺等认为传统文化缺失会导致青年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失去有效载体之一,导致青年缺乏文化自信,在核心价值观认同上也缺乏自信。因而,需要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的现代转化,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4]。陈文殿等认为儒家优秀文化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丰厚而独特的资源价值和滋养作用,并从立德树人、以文育人等方面探索了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5]。叶南客等基于王阳明“致良知”中的德育方法探索如何破解当前我国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并提出以王阳明“致良知”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德育方法论资源[6]。吴潜涛、毛加明等分别从中华传统家风文化和传统节日文化的角度,探析如何将传统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目标相结合,分析了中华传统家风文化和传统节日文化在德育中的当代转换和发展[7-8]。陆向荣结合中医院校专业特点和人文背景,探索中医药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模式改革[1]。此外,部分研究成果虽然没有直接将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思政课结合起来,但是其研究内容与这一主题高度关联,均为思考思政课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融合奠定了基础。例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和两者融合的路径的研究[9-10],以及日益广泛和深入地对传统哲学、文学、医术、音乐、美术、建筑、雕刻等众多内容的研究。

综上所述,学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结合的研究具有两方面的特点:第一,研究范围广泛,各个民族各个地区以及各类传统文化都受到广泛关注与挖掘,研究成果蔚然大观。第二,现有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联系起来,并揭示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课中运用有限的原因主要包括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深入理解、缺少兼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师资队伍等[11]。

存在的问题有两个方面:其一,当前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思政课中的运用仍然有限,目前多集中于音乐、美术等方面,而且局限于具有专业特色的院校。实践中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效果欠佳,优秀传统文化范围广博,在高校思政课中系统和充分运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方面的研究不足。其二,部分研究虽然注意到思政课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互促作用,但是没有系统性地探索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结合起来的路径和方法。尽管如此,学界相关研究还是提供了诸多基础: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服务社会主义建设为导向的研究,是思政课运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学理基础和实践基础;二是传统文化各个领域中的专业性研究为思政课堂运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提供了有广度与有深度的素材。

二、高校思政课以美育路径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理念

高校思政课不仅具有德育功能,同时也应当承担社会主义美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与美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是一致的。“最高的美乃是与善相结合、相统一的美,而最高的善亦然。道德高尚必须伴有美好的感情,美好的感情也不能缺少道德的高尚。美,说到最后,更其是一种道德美而不是什么别的。”[12]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在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鉴赏过程中,通过情感活动的体验、判断、选择和创造,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具备对于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当前高校思政课存在模式较为单一、教学内容僵化、效果不理想等诸多弊端[13],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融入审美教育,易于促成师生共情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14],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养成正确、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富含德育资源,同时也具有极为丰富的美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相结合,以美育统摄广博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发掘绘画、音乐、哲学、书法、建筑等艺术形式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实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相结合,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交叉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美育理论、美学理论。教学设计时,不能脱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大纲,要使教学手段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引导学生能够科学地认识人的本质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理解马克思的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等。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生产了美和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美育是在劳动实践和社会变革中展开的”等思想,是指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相结合,将各类知识融会贯通于科学的逻辑体系之下的基本原理[15]。

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相结合,以思政育人为目标,将有助于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美育价值。美作为一种主观感受兼具客观性与主观性,其客观性表现为规律性,即美具有可以被认识、被发现和被创造的规律性,同时其客观性还表现为美受时代发展的影响;其主观性表现为对美的感知、认识和创造,深受主体自身条件的影响。并非所有的传统文化资源都能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资源。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修养、创新精神等方面。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美育资源选取既要围绕上述内容,同时也可以有侧重地结合时代需要来选取素材、设计课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运用应包括中国古典哲学、文学、中医、音乐、绘画、建筑等六大类。各类资源都具有美的品质。要以各种优秀传统文化成果为教学工具,结合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中华民族传统美育等理论,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领悟优美崇高的人格特征与美之间的联系,最终实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具有高尚的家国情怀、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等教学目标。

三、高校思政课以美育路径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设计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围绕正确的人生观、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等教学目标,以美育为桥梁,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取传统的哲学、文学、绘画、音乐、建筑以及中医药文化理念与艺术成果,设计高校美育思政课程。美育思政课程教学设计需要在明晰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巧妙安排课堂,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实践结合起来,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并在课程结束时采用合理的方式考察教学成效。

具体而言,教师需要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美育三者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弘扬和阐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原理、教学内容的载体;美育是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载体作用进而升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它也承载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等能力的功能。

不仅建筑美是如此,绘画美亦然。收藏于台北故宫的《溪山行旅图》被誉为宋代绘画第一神品,以高山林涧、松风岚霭为主题的山水人文画表现了中国传统美学对自然美与艺术美的深刻总结。写意手法气韵生动地映像出自然美的同时也反映了传统美学的哲学根基,包含着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思考、对生命的态度、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可以进一步以“元四家”倪云林的《古木幽篁图》和近现代山水画宗师黄宾虹的《元人诗意图》为素材,对比二者在章法、用笔、行笔等方面的异同,说明传统山水画在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一致性和时代性。

美是规则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是普遍性与时代性的统一,那么道德是否亦是如此呢?结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道德本质的分析,可以发现科学的道德观,既不是道德绝对主义,也非道德相对主义,作为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之间关系的观念,道德规范本身也具有规则性与多样性、普遍性与时代性。在上述讲授中,以传统优秀文化中艺术成果为载体,教师与学生共同意识到德育以追求理想人格与合道德的行为为目标,艺术以精湛的艺术制品为鹄的。

现实中理想人格与艺术制品在给人的情感体验上具有相似性,例如优美感和崇高感等。“在普遍的意义上,美因为类似的反思形式而成为道德的象征:在这种意义上,认识、道德和审美都指向同一种超感性东西的理念,美不仅与道德、而且也同时使其与认识连接起来,从而成为使自然和自由相关联、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协调一致的契机。”[17]席勒在《美感教育书简》中发现:“理性要求统一,要求种族共同性;自然要求杂多,要求个性,人须同时服从这两种法令权威。在这些对立面的冲突之中,美感教育所要做的正是实现调停与和解的要求。美就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就是真正的真实。”[18]道德与美学均指向人性这个核心的命题,德育与美育一道指向人的解放或者人性的解放,追求自然禀赋与社会理性的和解。依循发现美的密码的路径能够发现道德的密码。美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道德应当是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美育塑造个体的审美体验,德育要直接塑造个体的良知能力,这都指向了人的内心。只有深刻把握唯物史观所揭示的人与人类社会的本质,才能合理地认识道德问题,进而为指导实践建立合理的理论指导。社会主义的德育对人格的塑造不是要造就整齐划一、相同模样的人,而是充分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自由”“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培养具有规则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具有优美品质与崇高品质的人。

四、高校思政课以美育路径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反思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9]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人的全面教育,是系统性教育、整全性教育,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将自己的知识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本身。将美育作为桥梁和路径,将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与思政课程有机结合,能够使课堂变得生动而富于浪漫气息,情感的共鸣和激情的流淌将营造出一种歌剧式效果。这样富于表现力的方式也将给教师更多机会与学生交流和互动,同时也日益需要教师能够较为深入地掌握美育、美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勇于创新,灵活运用相关素材,设计深入浅出的教学环节。人生的青春之问、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甚至法治,均与美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有丰富的契合点,教师既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主线,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注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辨别选择。高校思政教学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其中文化选择价值尤为重要。文化选择价值就是对传统文化资源中某些不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文化进行辨别后的吸收和运用。在高校思政课中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作用,实现美育进课堂,从而达到培育大学生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需要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辨别选择。传统文化资源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应注重发掘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一致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设计环节,选择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彰显课堂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潜移默化获得美感教育。

其次,突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主体地位。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20]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的规律性一直渗透于思政教学内容中,绘画的美、建筑的美、音乐的美等都在课堂教学中被展现出来,学生首先感受到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优秀艺术成果在学生心中先入为主,美感教育被提到了思政教育的前面,并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通过优秀艺术成果美感教育表达的思政教学内容却很容易被学生忽视。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紧扣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利用好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与思政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把握好运用的度,从而有效推动思政课堂提质增效。

最后,注重教学方法的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历了漫长的时代考验,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演进过程与继承创新,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成果汇集了古老的艺术灵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在时代潮流中放射出传统的光辉。在信息化的社会浪潮下,各国文化交流密切,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并存,学生深受外来文化的吸引和影响,势必影响到他们对本民族的故事和文化的关注度。面对这样的现状,需要引导学生摆正对待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心态,将新时代核心价值观念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与学生一道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以情动人,以画入情、以词入情、以势入情,实现学生对授课内容情理上的认同,从而更好地外化于行。

五、结语

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21]。通过思政课堂、美感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成果三者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对培育新时代青年的期望,也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融入学生心中,获得认同。

未来,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价值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教师应在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帮助学生回应时代两个方面发挥主要作用。思政课的育人功能是多方面的,实现育人功能的资源也有很多,因此以美育路径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应当强调其在人文精神培育方面的独特性。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是当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许多高校通过增加通识课程来实现该目标。作为公共必修课的思政课理应着重注意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恰恰表现在其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也正是由于优秀传统文化兼具人文情怀与美的特质,使其既有时代性,也有普遍性。不宁唯是,帮助学生认识时代与回应时代是高校思政课的又一重要的教学目标。任何情况下,个人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和理想都不应当脱离时代要求和特点,新的时代主题对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创新离不开正确价值观引导下的创造力。以传统文化资源为载体的美育可以在培育学生的想象力方面发挥独特价值,同时深厚的人文情怀亦有助于学生能够合理地回应时代,从而创造精彩的人生。

猜你喜欢

思政课美育中华
论公民美育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