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优化康复模式在老年心力衰竭病人中的护理效果及对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影响研究
2021-04-30王敏
王 敏
心力衰竭好发于老年人群中,是由于各种心脏疾病引起的心功能下降,临床多表现为气促、心悸、乏力及下肢水肿等[1]。临床研究表明:老年心力衰竭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且多数病人从左心力衰竭开始,且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将引起心肌结构、功能发生变化,影响病人健康、生活[2]。由于老年心力衰竭属于是一种慢性病,除了需要对病人进行有效的治疗外,也需要良好的护理干预。新型优化康复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护理干预模式,通过个体化康复程序,结合病人情况维持心血管健康,实现身体、心理及社会的稳定状态[3]。临床研究表明:老年心力衰竭康复过程中不仅需要改善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运动能力,最大限度降低临床死亡率,但是该护理模式对老年心力衰竭病人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影响研究较少[4]。因此,本研究以老年心力衰竭病人为对象,探讨新型优化康复模式在老年心力衰竭病人中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6月—2019年12月收治的老年心力衰竭病人3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50例,男84例,女66例;年龄60~84(73.23±6.98)岁;体质指数20~26(23.14±2.31)kg/m2;合并症:高血压14例,糖尿病21例,高血脂19例。观察组150例,男81例,女69例;年龄61~85(74.51±7.14)岁;体质指数21~26(23.51±2.38)kg/m2;合并症:高血压17例,糖尿病20例,高血脂2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心力衰竭诊断标准[5],入组病人年龄≥60岁;②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0%,且心功能分级为Ⅱ~Ⅲ级;③意识清楚,能完成有关问卷/量表的填写。排除标准:①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精神异常或伴有器质性疾病者;②合并急性心肌梗死、血液系统疾病或伴有全身感染者;③具有冠状动脉介入、心脏外科手术史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完善有关检查,加强病人心功能测定、评估,给予病人对症支持治疗、干预;加强病人住院期间常规护理,提高病人护理配合度,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6]。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新型优化康复模式。
1.3.2.1 康复模式的制定 入院后所有病人完善有关检查,参考《中西医结合Ⅰ期心脏康复共识》制定新型优化康复模式;搜集近3年心脏康复临床证据,广泛征求意见,完成康复模式的最终确定。
1.3.2.2 新型优化康复的实施 ①呼吸锻炼:正确指导病人完成有效呼吸,对于卧床病人完成主动、四肢被动锻炼,每次锻炼10 min左右,对于恢复良好者可适当延长时间;积极鼓励病人自己进餐、自己在床上洗脸,升高床头坐起,能在护士协助下完成15~30 min坐位姿势,每天2次或3次;②自理生活:在呼吸锻炼基础上让病人保持坐位姿势,独立完成梳头/剃须,指导病人完成短时间的阅读(时间控制在15 min为宜),该过程中多与病人进行沟通、交流,多鼓励病人,提高病人耐受性。③床下活动:对于病情恢复良好病人,积极鼓励、指导病人下床活动,活动前可进行短暂的热身运动,包括原地踏步(10~15次)、缓慢步伐行走(20~30 m)、松弛运动等,让病人独立去洗手间、床旁练习太极拳等,活动时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且对于活动耐受良好病人,可辅助其完成爬楼梯、短跑等运动,提高病人心功能、肺活量。
1.3.2.3 心理指导干预 锻炼期间加强病人心理指导及评估,告知病人康复锻炼的重要性、必要性,避免半途而废;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病人加强病人心理干预、指导,护理4周后对病人效果进行评估。
1.4 观察指标 ①心功能水平:采用APOGEE8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美国ATL公司)对两组护理前、护理后4周心功能进行评估,包括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MSI)进行评估[7-8];②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记录两组心肌梗死、再发心律失常、心绞痛、心力衰竭发生率;③知晓率及满意度:采用通用调查问卷对两组干预后4周治疗方法、疾病发展、疾病危害知晓率进行评估;采用自拟满意度调查问卷对两组干预后4周护理方法、护理效果及护理内容进行调查,每项总分100分,≥90分为知晓/满意[9-10]。
2 结果
表1 两组病人心功能比较
表2 两组护理后病人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表3 两组病人疾病知识知晓率及满意度比较 单位:例(%)
3 讨论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属于一种慢性疾病,能引起病人运动耐量下降,严重者可引起乏力、呼吸困难等,影响病人健康、生活。临床研究表明:优质的护理干预措施用于心力衰竭病人中能提高病人心功能水平及生活质量,快速改善病人症状[11]。但是,常规护理缺乏针对性,忽略了病人本身的能动性,导致护理耐受性较差,增加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近年来,新型优化康复模式在老年心力衰竭病人中得到应用,且效果理想。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4周LVESV、WMSI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4周LVEDV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新型优化康复模式能改善病人心功能水平,利于病人恢复。新型优化康复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护理干预模式,能通过综合的康复医疗使得病人生理、心理及社会得到明显的恢复,有助于增加病人的运动耐量,尽可能减少病人症状,有助于病人尽早回归社会及生活[12]。临床研究表明:新型优化康复模式的实施充分考虑了病人的心理、年龄,是一种相对安全、简便易行的干预方法,有助于提高病人心肺功能,也可提高锻炼的安全性,对疾病的整体恢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3]。既往研究表明:老年心力衰竭病人运动能力降低能引起其活动受限,部分病人甚至会产生焦虑情绪,再加上病人年龄较小,常伴有基础疾病,导致蛋白质合成及肌肉量减少。因此,新型优化康复模式的干预能规范病人的锻炼,通过规范、科学的运动增加冠状动脉血流,亦可减弱、阻止心力衰竭时神经激素的过度激活,有助于降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4周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绞痛、再发心力衰竭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新型优化康复模式的干预能降低老年心力衰竭病人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新型优化康复模式的实施能在护士的严密监督下完成,不仅能获得良好的运动指导,亦可与病人的日常生活相互结合,通过床上运动、床旁锻炼、爬楼梯等,能让病人保持愉悦的情绪,提高病人的安全感与自信心。同时,该护理模式能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安全感、自信心,有助于提高运动、护理的依从性[14]。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4周治疗方法、疾病发展、疾病危害知晓率、护理方法、护理效果及护理内容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新型优化康复模式能提高老年心力衰竭病人知晓率、满意度,能为病人提供科学的护理干预。临床研究表明:新型优化康复模式能增加老年心力衰竭病人运动耐力,改善病人气促、无力及焦虑等症状,有助于提高病人舒适度[15],与本研究结果相符。但是,新型优化康复模式制定、实施时应充分考虑病人的基础疾病、身体耐受性,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加重病情。
综上所述,新型优化康复模式用于老年心力衰竭病人中能提高病人心功能水平,有助于提高病人知识知晓率和满意度,降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