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经验的突围
——奇奇·史密斯的艺术实践与风格特征

2021-04-30

齐鲁艺苑 2021年2期
关键词:史密斯女性主义雕塑

何 鑫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上海 200444)

奇奇·史密斯(Kiki Smith)1954 年出生于德国的纽伦堡市,是一位德裔美国籍艺术家,她出身于艺术世家,父亲托尼·史密斯(Tony Smith)是一名雕塑家,早年间受到结核病的困扰并且在艺术的道路上连遇波折,但是从未放弃过艺术梦想,她的母亲珍妮·劳伦斯·史密斯(Jane Lawrence Smith)是一位歌剧演员,早年在联邦德国

图1 奇奇·史密斯(Kiki Smith)

图2 奇奇·史密斯自塑像 《我在一个角落里》(Me in a Corner),2005

学习歌剧,后来在纽约从事表演艺术。奇奇·史密斯从小就接触到了雕塑这种艺术门类,她常常观察父亲的创作过程和雕塑作品,环境的熏陶对于她未来的艺术创作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她大多数时间在美国进行艺术创作,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至今从未间断。甚至在 2017 年的威尼斯双年展,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大量奇奇·史密斯的作品,她总以充沛的创造力示人。

一、奇奇·史密斯的艺术创作实践

奇奇·史密斯的创作灵感大多来源于生活带给她的感受,所以从她的作品中,总会使观众对她的生活经历有迹可循。从大的时代背景角度观察,当代美国艺术家们将生活经历所带来的不同感受融入作品创作是一种普遍现象。从观看者的角度来说,基于艺术家生活经历而创作的艺术作品也是容易与观众产生共鸣的。不同时期的生活经历,给了奇奇·史密斯不同的创作灵感。她的作品从艺术门类上分类,包含雕塑、绘画、腐蚀版画和平板印刷;从材料上看,有青铜、石膏、玻璃、瓷器、纸张、铝、乳胶、羽毛甚至蜂蜡;从题材上看,主要涉及年龄、死亡、伤口和愈合、复苏、分裂、出生、性行为、性别和记忆等主题,她用作品对这些话题进行了个性的探讨。从她的作品作为切入点,可以看到她在不同时期的作品题材大多取决于其生活经历,而作品的材料则取决于她认为最贴切主题的表达方式。

1.破碎的身体:作品《血池》

图3 《血池》(Blood Pool),奇奇·史密斯,青铜着色,1992

雕塑作品《血池》的主体是一个没有刻意强调性别特征的人体,呈现出典型的奇奇·史密斯中早期作品风格。作品使用青铜铸造,进行着色处理,平置于地面上展示。艺术家使用红色颜料绘制,凸显主题中的血液质感,猩红色的人体蜷缩在地面给观众一种压抑的视觉冲击。

“80 年代,女性主义者同许多少数族裔和酷儿艺术家一道,继续努力于探索和身体直接相关的政治化问题。”[1](P89)从作品的题材上看,奇奇·史密斯亦捕捉到这些社会热点问题。在她刚刚到达纽约开启艺术家生涯以前,有过一段临床医师的培训经历。正是这段经历使她对于人体比例、骨骼和肌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她曾讲到:“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艰难的时刻,我有一个姐姐死于艾滋病,那时候我关注疾病、监狱、妇女权利等政治议题,我试图展现与这些外在限制达成协商。我的身体有很多毛病,可能比大多数人的都多,我在疾病中思考,人们的身体如何成为公共空间的一部分。我的工作和艺术创作并不是说教,我完善自己的实验,展现世界本来的样貌。”[2]从这段采访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奇奇·史密斯中早期的题材选择,来源于自身的生活经历带给她的感触和影响,以及探索身体如何与外在限制达成和解。

《血池》由青铜铸造而成,并在表面使用红色颜料进行着色,形成了最终的视觉效果。她对于人体的了解源自医师培训,从艺术角度讲,其人体造型能力并不突出,没有显示出专业雕塑家对于形体的理解,但并未妨碍她的人体雕塑创作。显然,她更看重的是作品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结实的人体躯干,模糊性别细节的处理方法反而与主题相互呼应。其在青铜材质冰冷坚硬的表面着色显得并不突兀,反而给人内心的冲击,这也正是艺术家想要达到的目的。

2.女性的力量:作品《守卫》

图4 《守卫》(Guard),奇奇·史密斯,青铜,2005

《守卫》(图4)是奇奇·史密斯2005 年创作的雕塑作品,塑造的是一位女性人物,作品原型来源于艺术家的好友,上身着针织开衫,下身着过膝裙。作品中人物刻画细致,人物脸上的痣、衣服开衫上的纽扣,以及被风吹起来的裙子褶皱都充满个性塑造语言。人物站立,两腿分开,两臂的姿态舒适、悠然。从雕塑的整体比例上看,头和躯干的比例大,腿脚的空间占比小,这样的比例效果给人以稚拙、卡通的视觉感受。奇奇·史密斯这段时间的雕塑作品与早期作品相比有了很大差别,她对于人物形象塑造的语言风格更为突出。如果说她早期的雕塑作品是对人体的客观描述,那么进入21世纪之后的人物雕塑作品则更加倾向于主观的情绪抒发,显得更加自由,更具有个人特点。这当然要归功于她在进行大量雕塑艺术创作中对造型把握的提升。在她的早期作品中人物雕塑作品很少有细节的刻画,大多依靠人物的姿态来完成心中所想。而到了中期以后,她明显地加强了对人物细节的刻画,而不再如以前那样仅仅关注人物的姿态如何标新立异。

从题材上看,最令人觉得有趣的,应当是人物塑造与主题的反差。在常人眼中,“守卫者”是一个充满力量、坚硬的男性色彩词汇,而奇奇·史密斯却用在了一个女性人物身上。众所周知,奇奇·史密斯一直被艺术评论家们归类为“女性主义艺术家”,她很大一部分作品都在探讨女性对权利的诉求,这件雕塑就是其中之一。女性主义是一种由来已久的政治思潮运动。女性主义思潮拥有长久的历史,包括在当今艺术展览中,女性主义仍旧是很多艺术家喜欢表现的主题。追究其原因,也是因为女性权利在长久的呼唤中,仍没有达到女性自身的诉求。在笔者看来,奇奇·史密斯的这件雕塑作品中就包含有浓郁的女性主义色彩,为了凸显出女性与男性同样的勇气和力量感,她使用了这种题材与雕塑材质上的冲突和碰撞感。

从材料角度去分析,不难看出奇奇·史密斯使用青铜材质的用意。青铜铸造方法自古被人类使用,成为雕塑艺术的重要材料工艺,在古代不论中国还是西方的大量人物雕塑中都可以看到它的踪迹。奇奇·史密斯的这件雕塑选择青铜材质,并没有在材料上尝试创新,说明她把雕塑创作的重点放在人物的塑造上,而非材料的求新求变上,即材料的选择辅佐题材,选择恰当的材料完成创作,这本身就是一个成熟艺术家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3.立体的寓言:作品《新月鸟》

作品《新月鸟》(图5)是奇奇·史密斯在 2015 年创作的雕塑作品,由一只展翅飞翔的鸟、一颗发光的星星和一轮新月组成。雕塑整体是纯银的金属本

图5 《新月鸟》(Crescent Bird),奇奇·史密斯, 锻银,2015

色,雕塑表面有细致的条纹肌理,丰富的材料语言充满了她的个人风格。从上世纪90年代后,奇奇·史密斯逐渐对替代性叙事方式产生了浓厚兴趣,她开始尝试去探索历史、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同时研究宗教信仰和非西方文化的传统。她通过对神话、历史的研究创作来体现这种文化的多样性并且映射到当下。在这段时间,我们可以从她的雕塑作品中看到大量重复性意向,比如多角星、月亮、鸽子、狼、乌鸦、兔子、侧躺的人体、蛇、人鱼等,这些意象均来自于神话题材,充满生命、神圣和宗教祭祀的暗示。她通过丰富的细节处理,让雕塑看起来更为倾向于绘画,可以看出其在作品中的实验性尝试。她越来越不在乎雕塑门类的边界,勇于打破旧有的艺术形式语言,尝试新的可能性。

材料上这件作品采用纯银制作,雕塑的表面有很多细致的纹路,雕塑由黑色金属支架支撑,表现方式更接近于传统浮雕。纯银材料的使用也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在古代西欧,银象征着财富,因为它和很多金属一样有着古老的历史,古代这些珍贵的金属资源被称作“名贵之物”,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和符号性。“银总是与月亮连接在一起。如黛安娜女神。银象征简洁、纯洁、智慧与希望之光。古埃及人认为众神的头骨皆由银打造。银也是流通货币,它也是财富的象征。”[3](P47)银作为一种金属物质是艺术家少有使用的雕塑材料。使用金、银这样的材料对于艺术家的考验是很大的,因为这样的材料不仅需要大量的财力,产出也主要集中在手工艺品、首饰和宗教用品的制造中,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时不仅要照顾到复杂的制作工艺步骤,还要注入更多的创作理念、艺术技巧和手法,才可能避免雕塑艺术作品混同于工艺品。

二、奇奇·史密斯的艺术风格特征

从材料的应用、题材的选择和语言的表达方面,我们可以勾勒出奇奇·史密斯艺术面貌的独特轮廓。

奇奇·史密斯因为精通于不同的艺术制作手法,并喜爱大胆尝试不同的艺术形式,所以除了进行雕塑、版画和装置艺术创作之外,还尝试了行为艺术、服装设计、影像、多媒体、珠宝雕刻等不同的艺术形式。材料在她的手中幻化着绚烂的魔力,塑料、头 发、瓷器、玻璃、特种纸、青铜都在她的作品中出现。在她的作品里,根据作品创作的诉求对材料的选择处理,充分体现了她对材料特性的认知,以及对材料与作品内容关系的把握。

图6 《低语》(Murmur),奇奇·史密斯,展览现场

图7 《奇迹》(Wonder),奇奇·史密斯,展览现场

作为一名女性艺术家,奇奇·史密斯对待身边发生的社会事件有敏锐的洞察力,她的艺术作品总是能够直切要害以完整表达胸臆。她年轻时关注家庭暴力、种族歧视、未知疾病和性别问题。仔细观看她的作品不难发现她很爱使用女性的身体完成创作。从女性主义角度看,她的这种人体艺术作品总是充满政治意味。正因为女性人体成为她代表性的创作题材,所以她被公众认为是一个女性主义艺术家。她一直坚持用棱角分明的态度去创作,不断地挑战人们原本故有的认知体系,不惧怕挑战任何形式、任何主题,哪怕这些主题敏感又晦涩。她努力打破着不同艺术语言之间的界限,尝试的方向包括人内在的心理与外在生理的界限、人和动物之间的生物学界限,以及男人与女人之间的性别界限等等。

图8 《流下》(Shed),奇奇·史密斯,玻璃,1996

图9 《女人与狮子》(Woman with Lion), 奇奇·史密斯,陶瓷,2003

奇奇·史密斯的艺术语言具有艺术家自身鲜明的辨识度。隐喻的、神秘的、有仪式感的特点可以归纳为她的艺术语言风格。无论是绘画作品、雕塑作品,还是公共艺术作品,她的语言风格都是贯穿的、始终如一的。隐喻主要体现在她的作品表达方式上,她钟情于用委婉的方式叙述胸臆,作品《无题》是对于生命机能的运转及人的生理与心理关系的探索,她使用了 12 个铝制金属容器装满12 种人的体液,容器上面印有哥特式文字标识出这些液体的名称,观众无法直接看到液体,但是因为这种隐喻的表现形式,给予观看者强烈的心理暗示,这件作品明显是隐喻的艺术语言风格的体现。神秘就像是披在她身上不可剥掉的面纱,来源于原始宗教、神话传说和心理暗示等因素,让观者兴趣盎然而却又无法亲密接触,艺术品与观者始终保持一段距离。

图10 《无题》(Untitled), 奇奇·史密斯, 不锈钢,1987-1990

三、奇奇·史密斯作品的内涵与特点

我们可以从女性视角、艺术个性和反叛意识三个方面去观察奇奇·史密斯作品的内涵与特点。首先,女性主义在西方当代艺术中一直是热门议题,很多艺术家都喜欢把女性主义作为自己的创作源泉。欧美地区将女性主义艺术划分为两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之前被称为传统女性主义时期,而后被称为现代女性主义时期。女性艺术的萌芽离不开社会发展和政治思潮的引领,越来越多的女性自我意识在觉醒,她们通过艺术手段和一些基础的写实方法,描述自己的内心。女性关注自身经验而创作出的艺术作品,区别于男性的宏大、理性与粗犷,呈现细腻柔软的视觉感受。奇奇·史密斯的作品拥有典型的女性视角,她在创作开端就关注女性权利的探讨。

其次,奇奇·史密斯的艺术作品是持久的、时刻关注内心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对一切都保持敏感的同时也接受了年龄带给她的变化。艺术家对于创作的看法始终与作品发展步调一致,年轻时她仿佛拥有用不完的才思,对很多事情都有诉说的欲望,所以早期的作品种类繁多,材料丰富,视觉语言强烈,不妥协,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呈现出鲜明的急先锋形象。随着年龄增长,奇奇·史密斯慢慢思考沉淀,吸收了更多“营养”,她的作品也由外放式的、多维度的题材,向成系列、成体系的作品转变,可以看出艺术家沉淀后的沉静,少了锋芒,却多了精致。正如她自己所言:“我觉得荷尔蒙和一个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更年期后我突然变成了一个平心静气的人。以前,我在报纸上看到或读到一些东西,我会哭。我也会坐在餐厅里,和别人进行激烈地争论。现在我不会了。我不知道年龄的增长是否有影响到我的创作,但是我确实喜欢现在的自己,当你进入更年期,你会觉得自己像是坐上了驶向死亡的车轮,但是你却能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拥有自己。”[4]这看起来非常自我的表达方式,从侧面反映着奇奇·史密斯作为艺术家,能够平静地接受不同时期的自己,并找到最合适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总是可以规避掉外界的打扰,一直以自己为中心进行创作。身处当代艺术圈,周围不可避免地围绕着大量艺术评论,这些评论有好有坏,时刻影响着艺术家们,有很多艺术家因此妥协于市场和艺术评论,慢慢放弃自己创作的初衷,转而赚取更多经济利益,虽然这种行为无可厚非,但势必影响着艺术创作的纯粹性。而奇奇·史密斯的创作始终遵循一条明确的、来源于生活经验的脉络,从不对谁妥协,作品也保持着高度的纯粹性和自我性,这点尤为难能可贵。

反叛的个性是大众对于艺术家一个明确的印象。中国当代艺术家蔡国强曾经说过:“‘反叛’是人们对于艺术家的误会,其实每个时代的艺术家都非常想走入社会的主流。”观众在当今看到的所谓“反叛”的艺术家,往往都是没进入社会主流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多是聚焦社会的问题。这些艺术家像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无论我们身处在多么完善的社会中,也一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艺术家成为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的角色。在当代西方艺术领域,艺术家们已经慢慢地摒弃了对艺术审美的探讨,而逐步转向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他们将自身的价值放在了引发公众广泛性讨论之上。奇奇·史密斯则兼顾了具象艺术的审美倾向,同时时刻关注社会、政治的变化,对正在发生的事情抱有敏锐性和新鲜感。反叛本身似乎是人的天性,每个人都随着成长而自然生发出反叛意识。奇奇·史密斯的反叛意识主要集中在对于疾病、女性权利等社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这些问题离不开美国社会的大背景,比如对于艾滋病的恐惧,就是80年代美国广泛、严肃的全社会讨论议题,这来源于公众对于疾病不确定性的恐慌,而女性权利也是美国长久以来倡导的政治性问题。奇奇·史密斯作为一个敏感的观察者,将自己对于社会问题的看法融入到创作之中,矢志不渝。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做出如下归纳:首先,奇奇·史密斯坚持独立思考,保持艺术个性。她的创作往往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从中发现与社会的关联,以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也使其作品保持了高度的纯粹性和自我性。其次,奇奇·史密斯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在她身上充分体现了一个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她以一个艺术家的洞察力关注社会问题。她的作品不是风花雪月的小资情调,也不故弄玄虚地玩弄观念,而是以鲜明的艺术语言用自己的作品警醒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最后,奇奇·史密斯富于实验精神,勇于突破边界。纵观她的艺术创作,从不会被窠臼所拘囿,她总是听凭自己的感觉,找到最适合表达自己观念和思想的题材和语言样式,毫无顾忌地将各种材质,表现形式融入到雕塑创作中。最突出的是她将绘画语言运用到雕塑创作当中,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也因此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需要强调的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旨在增加我们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表现形式的认知,养成思辨的意识,这有利于对艺术创作提供有益的参照,并提升我们的辨识能力,从而促进我们艺术创作的不断创新和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史密斯女性主义雕塑
巨型雕塑
奇奇·史密斯作品
我的破烂雕塑
威尔·史密斯是怎么把自己玩坏的?
写实雕塑
史密斯预估控制在排焦控制中的应用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浅析女性主义翻译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女性主义性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