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春走基层要走出深度、温度和广度

2021-04-30

中国广播 2021年3期
关键词:新闻广播春运福建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在疫情防控新形势下,不少人响应国家号召选择就地过年,让这个春节有了不一样的年味。2021年“新春走基层”活动在主题、内容、形式等方面都要有新思路、新做法,这对所有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春节期间,福建广播影视集团新闻广播联合福建省内各市县台共同推出专栏节目《就地过年,暖在八闽——记者基层见闻录》,聚焦行业坚守奉献,寻味“闽味国潮闽味年”,节目在广播频率播出的同时,还在“腾讯视频”“爱奇艺”等平台上推送。

一、从策划入手,让宣传更有深度

年年走基层,怎么才能走得有新意、有深度?

策划先行,是我们打开深度的一把钥匙。2021年新春,福建新闻广播以“温暖、信心”为策划源头,主动设置议题,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抗疫”“原地过年”“乡村振兴”“小康生活”等热点主题,进行体验式报道。新闻采编人员深入城市乡村、厂矿企业、海岛渔村、边防哨所等基层一线,聚焦乡村振兴报道脱贫致富,关注特色产业注重创新发展。

1.突出对台特色

福建对台“第一家园”的地位独特且任重道远。2月13日,福建新闻广播推出了视频直播《云端拜年,两岸一家亲》,报道在厦门过年的台胞欢度春节系列活动。同时连线居住在北京、沈阳、温州、台中、台南、高雄等城市的台湾同胞进行云端拜年、在线祝福。节目中,台胞台青欢聚一堂,热热闹闹过大年的现场感很强,充分体现了两岸一家亲的突出主题。

2.突出以人民为中心

消除绝对贫困是中华民族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在今年的“新春走基层”专栏中,福建新闻广播着重推出了数十篇反映各地摆脱贫困、走向全面小康的报道。比如:记者高蓉、镕义连续三次走访闽东连家船渔民,描写摆脱贫困上岸定居的心路历程,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三访福安市下白石镇下岐村“连家船民”,从此改变了“连家船民”千年“海上漂”命运的故事。先后推出广播专题《为了连家船稳稳的幸福》、微视频《一组老照片,一步跨千年》等多组报道,全媒体呈现连家船民从“海上漂”到“岸上富”的脱贫之路。一系列的报道有个体、有群像,善讲故事、注重细节,脚力足、笔力厚,在情感交融中直抵人心。

记者高蓉赴宁德寻访解放后闽东第一位摄影记者夏念长,他拍摄记录了从1984年到2008年连家船民生活变迁的场景

3.突出“新”年味

今年这个春节,的确不一般,亿万国人响应政府号召,选择“就地过年”。那这个春节的欢乐有哪些“打开”方式?福建新闻广播记者迈开脚、勤动脑,《年货“新春运”》聚焦原地过年人就“递”(快递)过年的新现象,呈现各地年货“反向狂奔”。人们快递的是年货,传递的是牵挂。《“半成品”年夜饭火了》表现疫情防控下百姓年夜饭的新动向,《今天你买到电影票了吗?》关注了春节期间异常火爆的电影市场。“接地气”“有生气”“冒热气”的体验式报道,不但为受众呈现了“新”年味带来的新理念、新文明、新气象,更营造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暖意亲情。

二、从角度入手,让宣传更有温度

想要写出有温度的新闻,第一现场与一手信息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记者在讲清楚一个故事之外,对当事人还有经历的追问、对新闻事件思想本质的判断,都彰显着记者对新闻温度挖掘和采访角度的功力。就像识货才不会错过,认识到一则新闻的社会价值才能抓住它、写到位”,让人有所感、有所思,有话想说,甚至有泪想流。

福建新闻广播联动宁德广播电台新媒体记者在鱼排上采访“春运母亲”(左2为“春运母亲”巴木玉布木)

1.从典型人物切入,关注度高

11年前,一张名为《孩子,妈妈带你回家》的照片直击人心,“春运母亲”震撼了亿万国人。2021年2月4日,得知来自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春运母亲”巴木玉布木和丈夫在福建宁德霞浦务工后,福建新闻广播第一时间联动当地融媒体中心记者前往溪南东安养殖渔排采访报道,推出《11年前那位春运母亲找到了》《感动中国的春运母亲,为幸福在福建打拼,坚强姿态从未改变!》等音视频报道和广播专题,引发广泛关注。报道中,“春运母亲”巴木玉布木所在的霞浦县溪南镇针对外地人留在海上渔排,开展“春节海上渔排送温暖”活动,包括除夕大餐、口罩体温计、粮油等,让受众通过报道感受到党、政府和国家切切实实把温暖送到大家身边。

2.从人物群像切入,全景展现

在“新春走基层”活动中,最能感受到新变化的莫过于已经脱贫的老百姓们。闽宁协作火了电视剧《山海情》,福建的精准扶贫走在全国前列,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实践经验。福州与定西扶贫劳务协作模式入选全球减贫案例。

从典型事例的人物群像入手,福建新闻广播推出了扶贫纪实片《为了这温暖的笑脸》。扶贫纪实片聚焦“闽宁模式”等实效突出的福建扶贫经验,生动再现了脱贫攻坚道路上一个个温情感人的故事。拍摄团队深入各地贫困山区,将镜头“沉”到最基层,走进田间地头、农家院落,来到贫困户家中、基层扶贫干部的身边,用心倾听他们讲述朴实、鲜活的改变贫困的故事,并将所见、所闻、所感,通过一帧帧令人动容的画面展现给受众。

3.从点滴细节切入,打动人心

以福建新闻广播《闽味国潮闽味年》之《一封家书》为例,通过记者体验式采访,大量记录了医护人员、警察、消防员、铁路、民航、快递小哥、电力、影院等各行各业的一线坚守。不同的是,这一次的报道重点从以往对坚守岗位的表述,转到云端家书上,表达一线坚守者们对家人的思念与祝福。

“新闻语言的平民化是人物报道‘接地气’的重要表现,也是建立和谐传受关系的内在要求。”说大白话、多短语,才是群众的基本语态。报道中可以听到来自河南的变电线调试员闫延岭说:“说实话没办法回去过年,挺遗憾的。今年我在福州买了房,娶了媳妇,爹、妈,明年我一定带着媳妇回家,和你们一块儿过年。”老家在四川的动车组列车长王亚君说:“我期待的春节味道当然还是妈妈做的拿手川菜,像腊香肠、腊味排骨……但为了将来能够更好地团圆,还是决定留在福州过个‘闽味’年。”鲜活而动人的话语,吸引广大听友受众纷纷留言点赞,直言“这样的报道更真实、更可亲”,为了防控疫情,真的是每个人都“了不起”。

三、从形式入手,让宣传更有广度

在融合传播新业态下,新闻传播手段不断推陈出新,如何制作出满足不同传播平台的新闻产品,是福建新闻广播布局“新春走基层”活动的首要问题。除广播频率的新闻报道外,短视频已成为重要的传播抓手。

1.Vlog 风格——《春风又暖赤溪村》

赤溪村,中国扶贫第一村。5年前,赤溪村民通过视频电话连线,向远在北京的习近平总书记汇报:“我们的赤溪有了新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叮嘱乡亲们再接再厉,自强不息,继续努力,滴水穿石,久久为功。今年年初,赤溪村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首批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记者在春节放假前一周再访赤溪村,并以Vlog 的风格拍摄制作了短视频《春风又暖赤溪村》。

在拍摄制作视频过程中,记者采用纪实手法,以第一视角生动展现了3个典型脱贫人物形象,通过特写细节,展现他们工作、生活的变化,挖掘赤溪振兴乡村的密码,看昔日的“中国扶贫第一村”如何蝶变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样板村。

2.纪录片风格——《下党让他们惊叹,更让他们感受到浓浓祖国情》

可视化解读社会发展,使得短视频报道类题材备受关注。宁德下党乡是1989年至2002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挂点联系的特困乡,为了解决贫困落后的发展问题,习近平曾“三进下党”。围绕下党村的脱贫发展,福建新闻广播推出了《下党让他们惊叹,更让他们感受到浓浓祖国情》,从港澳台青年学生的视角切入,通过下党乡定制茶园、“难忘下党”主题馆、鸾峰廊桥等不同场景间的自然转换衔接,串联起港澳台学生开展扶贫实践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下党村的脱贫成果,更表达了港澳台青年学子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的美好愿望以及对祖国愈加强烈的认同感。

大量同期声、伴随式的采访体现了记者的“脚力”,生动自然的场景串接与真挚感人的采访讲述则体现了“笔力”,丰富的画面感、现场感,让受众产生共鸣。

3.公益快闪风格——《畲汉一家亲 同唱一首歌》

2月8日,福建新闻广播记者深入畲乡,策划拍摄了公益快闪风格的短视频《畲汉一家亲 同唱一首歌》,畲汉群众深情同唱《唱支山歌给党听》,耳熟能详的旋律中饱含着对党和国家最真挚的热爱。视频画面中,一帧帧脱贫后的美丽畲乡、一张张幸福洋溢的笑脸,礼赞铿锵前行的国家,让人们觉得这个春天令人鼓舞,更值得期待。

春节前夕,在“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拍摄《唱支山歌给党听》,感受畲族脱贫后的新年新貌

注释

①洪玉华:《践行“四力”写有温度的新闻》,《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年1月16日。

②朱斌、张士锋:《人物报道如何更走心》,《中国报业》,2016年第16期。

猜你喜欢

新闻广播春运福建
中共早期创办的新闻广播和出版媒体
那个梦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春运”来临,古人也闹心
2018将迎来怎样的春运
福建医改新在哪?
让春运报道更加实用
试论新形势下新闻广播中的采编技巧
新媒体时代新闻广播该怎么走
十年春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