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市级媒体助力脱贫攻坚中实现自身突破的启示

2021-11-13

中国广播 2021年3期
关键词:淮安市淮安助力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被动宅”成为很多人这段时期的生活状态,这一特殊状态却无意中推动了网络直播业的逆势上扬。其中,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代表的央媒主动参与到农产品公益直播带货活动中,更是让直播助农成为一个现象级的新看点。作为基层媒体,江苏淮安市广播电视台不断摸索地方媒体助农模式,寻求突破和创新,为脱贫攻坚谋智出力,不仅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也为基层媒体的融合与升级提供了具有建设性的路径思考。

一、重塑媒体角色,助力脱贫攻坚

基层媒体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阵地,宣传好脱贫攻坚是媒体的重要职责,有助于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

在新传播语境下,淮安市广播电视台在做好脱贫攻坚宣传的同时,主动转换角色定位,从过往的 “记录者”向这一伟大实践的“参与者”转变,积极投身到扶贫助农的过程中,在舆论引导中彰显新闻力量、体现媒体担当。

(一)坚持多平台、多元化传播

充分发挥广电融媒体平台作用,形成全媒宣传矩阵,坚持移动端优先,已经成为新闻媒体的常规做法。淮安广播电视台用好用足本地“无线淮安”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通过直播、短视频、专题报道等形式打好主动仗、占领网络舆论高地。《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等专题聚焦淮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扶贫步履坚实。微信公众号推送系列报道《淮安区 “党建引领一点五试”综合改革》 以农村集成改革为突破口,撬动发展新动能:涟水县红窑镇、成集镇推行“飞地同创”项目,积极探索贫困村脱贫增收新模式,走出产业扶贫新路径;盱眙县退网还湖三万亩,为两万只候鸟安个家,精彩讲述淮安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动人故事。

淮安广播电视台在报道中突出“准、新、微、快”,把采集新闻的触角延伸到脱贫攻坚的每个角落,把脱贫攻坚采访当作践行“四力”、磨砺成长的重要手段,积极参与“走、转、改”,深入基层,寻找典型,了解群众诉求,切实打通脱贫攻坚宣传“最后一公里”。2020年4月,记者在一线采访时,敏锐地捕捉到淮安组织特色农产品直供大型市场的新闻,促成南京众彩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常州凌家塘农产品批发市场每天向淮安订购10 吨农产品的订单。新闻采制完成后,记者第一时间对接“学习强国”“今日头条”“荔枝新闻”等新媒体客户端,通过视频、音频、图文的形式加以推送,推介淮安脱贫攻坚的先进典型、成功经验、优势项目,拓展了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晚间新闻》栏目还以《建立稳定机制 确保贫困群众持续增收》为题,报道了淮安通过“农产品批发市场+生产基地”助力扶贫、为全面小康注入源头活水的经验做法。

(二)倡导有建设性的报道内容

除了新闻采访、开办专题栏目宣传脱贫攻坚之外,报道重点从“为什么”转向建议“怎么做”。2020年春节期间,受疫情影响,当地一家草莓园没能如往年一般迎来期望中的采摘高峰,眼看着大批的草莓要烂在地里,造成重大损失,当地的农民心急如焚。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除了及时发稿传递信息外,还主动联系商务部门,通报农民诉求,促成商务部门和商超对接,带动草莓销售。由此还策划出了一个助农系列节目——《我为农产品代言》,邀请驻村书记、大学生村官以及当地农民为自己的农产品代言。这一系列节目不仅在广播、电视上播出,还剪辑成小视频在微信公众号及社交媒体上推送,带动当地一大批农副产品销售。在此基础上,淮安市广播电视台还策划了《第一书记话农房》《走在小康路上》等系列报道,为助农惠农拓宽了思路。

二、做好“媒体+”,协同助力脱贫攻坚

面对全新的媒介传播生态,如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主流媒体需要突破自我,求新求变。淮安市广播电视台《政风热线》栏目是当地的一块金字招牌,早在2010年就在广播、电视、政府网站实现同步直播。为进一步提升传播影响力和精准度,淮安市广播电视台加大融媒体的参与度、互动性,构建“媒体+政务+服务”新模式,“无线淮安”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与政府便民服务热线“12345”牵手,实现政务公开、民生互动、网络问政、社会服务及电子商务等多重功能融合,打造群众“指尖上的服务窗口”。扶贫脱贫的政策信息可以在这里查询,典型和经验做法可以在这里学习,让脱贫攻坚主流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同时,还做到了“有求必应”。每周四上午,市政府、各部委办局主要领导走进直播室了解基层群众尤其是贫困户的所思所想所求,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当天下午,媒体就百姓关切问题的落实解决进行跟踪采访,及时通报反馈。

探索“媒体+电商”新模式。2020年春节期间,受疫情影响,一方面很多人宅在家中,生活诸多不便;另一方面作为农业生产大市,淮安很多农户辛苦种植的蔬菜面临滞销,陷入没有收入的危险。为帮助农民销售自产的农产品,淮安市广播电视台主动与当地最大的农产品直销商“淮味千年”联系,由企业从田头组织农副产品,台融媒体中心将电商平台引入自有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面向广大市民,实现在线点单,送货上门。这项举措打通了田头到餐桌的通道,既服务了农民也服务了市民,提升了媒体的影响力,“无线淮安”的关注量大幅上涨,仅一个月的时间就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100多万元。目前全市已有60多家电商进驻,通过平台发布农产品销售信息,向更多的消费者推荐当地自产优质农产品,助力脱贫攻坚。

探索“广电+活动”惠农扶贫之路。淮安市广播电视台发挥媒体内引外联的优势,策划品牌农产品新春嘉年华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展示展销模式组织本地的农产品协会、家庭农场以及农业生产大户等携带农产品集中展销。通过媒体上下联动,邀请省市媒体记者、主持人直接走到村头田间直播带货,助力脱贫攻坚。淮安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在农产品直播带货活动中,一天的带货量突破了300万元,成为农产品销售的网红。在淮安区举办的“梨直播”活动中,仅半天时间就在直播平台线上成交近200 笔交易。当地还以此为契机,制定发展乡村旅游计划,实现村集体增收、农民致富、贫困户彻底脱贫。

三、扶贫扶志扶智同频,文化浸润助力脱贫攻坚

2020年是全国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时刻,更需要以文化助力脱贫,以扶志培育内生动力,推动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协同共进。

淮安市广播电视台发挥媒体人才集聚优势,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加强脱贫攻坚题材文艺创作,引导主创人员走入基层,融入群众,提升原创能力、激发创新活力、增强供给效能,推出了一批鲜活的广播剧、文艺精品。广播剧《鸡村蛋事》以发生在涟水县保滩镇养鸡专业村的真实故事为原型,用轻喜剧的手法,讲述了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带领群众摆脱贫困、共同致富的创业故事,塑造了常萤萤这一可信可爱的形象。因为说的是百姓身边事,可信、可感、可学,不仅获得了百姓的喜欢,赢得了口碑,还获得了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纪录片《农家女的绿色梦》同样说百姓身边故事,宣传扶贫典型,激励脱贫斗志,此片成为全国电视外宣“彩桥奖”节目创优评析活动纪录片类优秀作品。

扶贫要与扶智相结合,扶贫要与扶弱相结合,淮安市广播电视台策划了系列公益活动,由主持人走进乡村,带领乡村小学的孩子一起读书,举办端午诗会,让孩子们从小品味传统文化之美;带领贫困家庭孩子进城走红色景点、逛游乐园,体会现代城市发展的魅力。联合社会志愿者,每年举行二十多场送演出到村口等活动,让文化浸润乡土大地。每当活动举办的时候,融媒体中心都会通过移动端进行直播,让全市各阶层人士更广泛地关注扶贫、支持扶贫工作,在全社会形成教育有希望、脱贫就有希望,教育有成果、攻坚就有战果的共识。

四、结语

迈入新时代,媒体的转变不仅仅是传播的形态,更是理念、内容、方式上的更迭。淮安市广播电视台在扶贫助农过程中的探索,丰富了媒体的角色,发挥了自身优势,团结各方力量,强调策划引领,投身服务社会之中,不仅推进脱贫攻坚工作顺利开展,也为地市级媒体寻求突破、助力自身发展找到了切实可行的路径:建设性新闻概念的引进,为广播电视带来了更多的新闻资源,也让新闻报道更接地气,让新闻工作者实实在在地践行“四力”;“媒体+”让媒体融合走得更实在,更多的政务服务接入到媒体的“端口”,更多的百姓关注到、体验到媒体的服务功能,也让市场看到了媒体的影响力和行动力。

猜你喜欢

淮安市淮安助力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助力成功七件事
淮安市强化“三个一” 提升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自能”学习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为更适宜的阅读之地助力
对淮安市城区河道生态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