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师成长路径探讨
2021-04-29刘兰芬
刘兰芬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进一步实施好“国培计划”,增加农村教师培训机会,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农村教师受到观念、资源、条件等因素影响,所见所闻有限,导致所思所想受到很大局限,这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农村教师成长的步伐,阻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
为了落实国家提出的新要求,“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怀宁县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综合素养提升高级研修班培训活动,在杭州浙江大学紧锣密鼓地展开。50名培训学员,98%都来自农村学校,烈日炎炎阻挡不了老师们好学的脚步,穿行在浙大校园,感受着百年名校深厚的文化底蕴;饥困交迫没有减少老师们听课的热情,一场讲座结束,大家仍然围着专家交流问题、探讨困惑,不依不舍,饱食精神大餐,任凭甘露滋润着干涸的心田。培训结束,老师们普遍认为,这次“走出去”,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引进来”,注入了活水,提升了素养。总体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更新观念,关注学生差异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龚惠香教授的报告《了解自己,理解他人———做一名成功的沟通者》和钟志农教授的报告《关注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对教师观念的更新,有异曲同工之妙。钟志农老师在报告中分析了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后总结:“人所有的注意都是需要别人的注意。”这就给我们教师很多启示:
(一)对性格的了解,有助于了解学生性格的差别,同时识别学生,了解学生的需要是什么。这样,使教师能够很好地理解学生的行为,更好地引导学生、管理学生。
(二)既然每个人既有优点也有弱点,那我们教师要尽可能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和发挥优点的机会,而对待学生的弱点和错误,需要理解和包容,并且要及时而有耐心地提醒学生改进。
(三)关注并分析学生需要的层次,忌只看表象,缺少耐心了解事实的真相,导致“误判”学生,给学生贴“标签”。教师对待儿童要做到:正向关注,放大优点,关注个案,及时纠正。
二、扎根课堂,提炼科研成果
课堂是整个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这里得到锻炼、获得成长。对教师而言,教师的人生价值在这里升华,人格魅力在这里得以体现,教学技艺在这里充分展示。对学生而言,课堂是求知的殿堂,是自我表现的舞台,是实现梦想的故园。因此,教师重视课堂就像农民珍视土地一样,教师的一切收成都来源于课堂。然而高效的课堂离不开有效的教研活动,有效的教研活动能给教师带来想要的教研产出。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只有教师扎根课堂,教研才有沃土,教学教研才会相生相长,教材解读、教学设计、教育叙事、教学反思、教学例谈、学情研究(学法指导)、课题研究等教科研成果才会应运而生。
三、提升素养,走向教学艺术
“新时代确立了教育价值选择的新坐标系,教育要有新作为,必须以未来为导向,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如今,科技飞速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科技领域的热词看似距离基础教育很遥远,事实上,已经在不远的未来等待着我们的孩子。在这种科技语境下,教育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认真思考这些问题,跟上学生需求的步伐和时代的发展。”(窦桂梅)这就意味着新时代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知识要更广博,更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要娴熟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设备,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效率;要从单纯教学技术的运用到教学艺术的渗透。浙江外国语学院石其乐老师的报告《利用数字媒体技术促进教学转变》和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杨春林老师的报告《让教育语言充满魔力》,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石老师幽默风趣地从数字媒体技术简介,说到数字媒体数据的编辑与制作,再到数字媒体演示工具,最后到iPad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数字媒体技术新发展,令老师们大开眼界,高新科技,真的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办不到的。其间石老师提醒教师要辩证地看待媒体新技术,号召教师不要完全依赖媒体技术,在应用中要有创新,结合教学要有新发现,成为媒体技术的伙伴,而不是被动的使用者。
如果说石其乐老师侧重教学技术的提高,那么杨春林老师就是在向教学艺术漫游。让教育语言充满魔力,“通过语言,我们可以给别人带来极度的喜悦和最深的绝望;通过言语,老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通过言语,演说家影响着听众,甚至主宰听众的判断和决定。”纵观大量的案例,某些时候,语言真有“起死回生”的魔力。
新時代,教师要坚持终身学习理念,用广博的知识武装大脑,要勤于动手操作,掌握新技术,磨练心智,提高综合素养。
一个人的优秀不算优秀,一个团队的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走出去”,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注入活水;“引进来”,撰写心得,促进反思,交流汇报,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通过本次活动反馈的结果看,“走出去,引进来”是实现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