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山湖高新区:项目为王、创新为要 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2021-04-29通讯员赵宏伟
文/通讯员 赵宏伟
翠山环绕,一个欣欣向荣的高新技术产业园,蓬勃向阳。2020年1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认定开平翠山湖科技产业园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定名为江门翠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翠山湖高新区”或“高新区”),实行现行的省级高新区政策。
自2017年以来,开平市启动翠山湖科技产业园申报创建省级高新区工作,并将其列入头号工程及每年年度重点工作。近几年来,开平市及翠山湖科技产业园管委会“以申促建”,对标高新区,在产业集聚、高企孵化、创新活力、资源集聚等方面,切实抓好园区高质量开发和创新驱动工作,积极培育、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平台,同时加大对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精准招商力度,全面提升园区企业整体科技实力,为打造一流高新区奠定良好基础。2020年,翠山湖科技产业园先后完成全套申报材料上报、省专家组现场评审、整改提升、土地情况核查等重点环节,并顺利通过省政府及省科技厅审核,最终于当年12月正式获省政府批复,成功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籍此契机,开平市将围绕建设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引资引智创新创业基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大平台两大目标定位,以翠山湖扩园提质为主抓手,在巩固省级高新区基础上,按照国家高新区要求布局配置创新要素,打造企业集聚、要素集约、技术集成的园区科研生态体系,致力把翠山湖高新区建设成为集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高端产业集聚区、开放创新示范区为一体的国家一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基础设施完善 为平台能级提升保驾护航
近年来,开平市及翠山湖高新区加快平台载体建设,全面升级园区投资环境质量,大力推进与开平城区的产城融合一体化建设,累计投入超过38.3亿元。截至目前,已建成道路33公里、通信线路40公里、供电线路130公里、供水管线23公里;建成大型配套项目28个,包括:客运站、变电站、污水厂、消防站等工业配套,体育公园、商业中心、员工村、医疗中心等生活配套设施,翠湖春天、叠翠苑、怡翠华庭三大商住小区,打造形成涵盖幼儿园、实验学校(小学+中学)、职教中心(职中)的15年教育体系;开通往返城区的每天78班次公交车,以及3辆园区免费穿梭巴士;引进一批品牌商业企业进驻,衣食住行一应俱全。高新区全方位满足了园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餐饮娱乐、休闲购物、医疗看护、子女读书、交通出行等日常需求。
翠山湖高新区依山傍水、环境优美(黄锡球摄)
工业项目牵引 吹响产业能级提升“冲锋号”
(一)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大健康三大重点方向,实施精准招商
高新区厂房林立、配套完善
高新区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一是创新方式,推行云招商,并随着防疫常态化,组织小分队赴上海、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地拜访招商。二是打造声势,先后举办了“3.06”“5.08”“8.03”“10.28”四场重大项目动工投产活动,为高新区招商和项目建设打造旺盛声势。三是提升质量,将宝贵土地资源用到精准招商。对标高新区,提高“高精尖”项目准入门槛,严格落实入园审批和量化评分,不达标一律不予入园,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2020年,翠山湖高新区共引进“高精尖”项目12个,投资总额149.59亿元。
(二)抓实工作提速提质提效,督导项目大干快上
翠山湖高新区紧扣“项目为王”的要旨,强力推进工作提质提效。成立行政审批局,承接29项县处级管理权限,试点推行投资承诺制改革和容缺审批机制,全面加快入园项目的落户及建设进度。其中,以两大超10亿元项目荣群铝业、志特新材料为试点,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动工”目标;以超10亿元项目建邦杭萧钢构为试点,实现“交地即动工”目标。此外,用好翠山湖高新区项目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走访联系制度和项目落地督查机制,督检提效,坚决减少不必要的走访调研接待活动,让企业把有限的精力用于生产和建设上,每月开展不多于1轮的多部门联动督检、现场办公活动,及时解决企业发展难题,力促项目快建设快发展。2020年,高新区在建项目40个,完成16个,其余按进度顺利推进。
宜工宜居、宜业宜游的翠山湖高新区
创新要素引领 打造新旧动能转化“加速器”
近年来,翠山湖高新区坚持抓实创新驱动,不断激发企业科研创新活力。在知识产权服务方面,积极协助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品研发以及国内外专利申请、科技成果转化等,如助力海鸿电气公司获得国内外专利授权180多项;在产学研合作方面,与五邑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江门市技师学院等院校签约共建产学研基地,在师资驻企、实训基地、实习就业、项目申报等方面加强合作,为高新区发展积蓄人才优势;在推动创业孵化方面,重点打造翠山湖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依托国汇工业园、跨境电商、金山创客空间等孵化器、加速器,初步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孵化链条;在人才引育方面,积极打造人才摇篮,联合教育、人社部门积极引导本地高校毕业生入园就业创业,广泛吸引国外、省外、市外企业家、专家、学者和科技人员参与高新区产业发展,加快聚集高层次创新人才,构筑人才高地。
优化营商环境 力促管理服务见成效
近年来,翠山湖高新区坚持以创新精神推动“放管服”改革,注重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星级服务”。一是完善行政服务,成立企业服务中心、客商接待中心等机构,推行经理制度,培养有一批专职客户经理,为企业提供专人专职专责VIP服务,有效缩短项目建设和投产用时。二是健全职能服务,联合开平市职能部门,在区内先后建成行政审批局、办税服务大厅、检察服务中心、国汇党群服务中心、员工村党群服务中心、职工之家、职工书屋等机构,最大限度做到“企业群众办事不出园区”。三是推行数字服务,建立商会微信群、项目建设群、企业微信群、企业QQ群,以及政务信息公开系统,为企业提供实时在线服务,让企业和群众及时知晓最新资讯。
高新区企业服务中心
踏平坎坷成大道 斗罢艰险又出发
展望未来,翠山湖高新区潜力无限。新的号角已经吹响,新的蓝图正徐徐展开。2021年,翠山湖高新区将继续发挥敢为人先、敢啃硬骨头的精神,主动对标对表,率先跨越、率先突破,全面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
(一)抓能级,扩园提质打造更广阔空间的万亩园区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推进、高水平发展。以建设科技新城、城市新区为目标,以区域集中、产业集聚、开发集约为方向,谋划做好翠山湖高新区拓展区的总体规划和扩容发展。以成功创建省级高新区为契机,在基建配套、产业特色、产业集聚、高企孵化、创新活力、资源集聚等方面,对标先进地区高新区,抓住关键要素奋起直追,使高新区更有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抓招商,聚焦“高精尖”项目提升产业竞争力
要打破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必须以高质量企业来展现高新区品牌形象。下一步,翠山湖高新区将进一步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对拟入园项目从产业定位、产出效益、投资规模、科技水平、环保要求、能耗水平、品牌效益等方面进行量化综合评分,不达标项目一律不予进入。坚持有限指标保重点,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大健康三大重点产业,狠下功夫推动中介招商、产业链招商,重点选取中国和全球500强企业、上市公司等攻坚落户,营造高质量产业集群。
(三)抓创新,加强高新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一是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效计划,加快引进一批“高、精、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发展重点龙头企业,建立重点龙头企业名录库,对行业带动作用明显、科技含量高、创税多的骨干企业和项目,集聚资源重点扶持。二是实施创新型科技企业培育行动,培育和发展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针对中小企业初创期资金不足、融资较难等问题给予资金、用地、融资等方面的支持。实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工程,重点推动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建立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三是重点支持产业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推动新一轮技术改造项目,引导传统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推动优势传统产业企业实施设备更新和升级换,积极引导企业实施智能生产、“机器换人”等技术改造。四是将现有省级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孵化器、科技综合服务中心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按照高新区“2+1”产业体系划分,支持企业整合资源抱团发展,推动创新平台做大做强。
(四)抓交流,全面加强区域创新合作
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引导区内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开展项目合作、共建工程中心、联合培养人才等。拓展与港澳地区合作广度与深度,与港澳知名高校、科技产业园区在科技创新平台共建、联合招商、新兴产业培育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结合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承接港澳高校、研究院士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产业化开发。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骨干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加强对所属行业领域国际前沿、关键技术的开发研究。畅通海外华侨与高新区的双向互动交流渠道,充分发挥侨商侨资链接全球创新资源能力,为翠山湖高新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
(五)抓生态,用活扶持政策并打造科研生态体系
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提升行动和人才引进提质行动,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需求,在创新型企业培育和扶持、人才引育、研发投入等方面出台一系列含金量高、实用性强的扶持政策,为产业发展营造更大胆突破、更接地气的“小气候”政策环境。持续打造好翠山湖高新区小微“双创”重点示范基地,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企业集聚、要素集约、技术集成的科研生态体系。
(六)抓人才,为高质量载体招贤纳士
深入贯彻落实人才强市战略,优化人才引进服务,打造产业人才培养基地。除每年春季、秋季的大型招聘会外,高新区将组织更多类型、更务实有效的校企供需见面会,为企业开展对口招聘。借力各级媒体媒介,助力企业做好招工引才宣传。进一步推动高新区基建配套提档升级,加快推进翠山湖实验学校二期项目建设,加快职教中心二期落成启用,加强与地方职业院校合作办学,为企业提供技能人员培训,解决企业高层次人才引才留才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