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2021-04-29王欢杨勇林兴浩王龙王彬
文 / 王欢 杨勇 林兴浩 王龙 王彬
0 引言
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属节能环保产业链的一个分支,是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装备保障的产业,是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国际上,节能环保被分为大气、水务、固废和危废四大领域。美、法、英、德、日等节能环保产业发达国家高度重视节能环保装备,大力推进本国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发展,以抢占全球节能环保装备产业技术制高点。广东省作为我国制造业大省,拥有发展节能环保装备产业的良好基础和丰富应用场景,大力发展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对广东省加快建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节能环保产业体系,更好地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引领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广东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进行梳理分析。
1 国外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发展基本情况及趋势
1.1 美日等发达国家领跑全球节能环保装备产业
目前,美、日等发达国家的节能环保行业产值总数占全球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的2/3以上,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上述节能环保优势发达地区已建立起比较成熟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和交易市场。发达国家节能环保产业已呈现出增长速度减缓、同行竞争激烈、利润减少、企业兼并频繁等成熟工业特征。目前,发达国家正积极在发展中国家寻找机会,重点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发达国家节能环保装备产业链如图1所示。
图1 节能环保装备产业链
1.2 关键核心技术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在节能环保产业中,关键核心技术正朝智能化、高端化、纵深化、综合化发展。水处理领域,零液体排放、智慧水务、应对极端天气的新型水资源管理技术是现阶段的发展趋势。其中零液体排放系统采用生产流程定制的先进处理技术套件,将工业废水进行深度处理达到高纯度再进行循环利用。固废领域,与传统废物焚烧方法不同,现阶段新技术主要包括等离子弧气化、热解聚等。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正不断地被引进节能环保产业中,促进节能环保产业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实现技术高端化。
1.3 产业发展从污染治理到资源管理转变
发达国家的环保产业已进入平稳发展期,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环保产业倾向于源流控制和全过程管理,逐步由污染治理向资源管理转变;二是未来发展的焦点将继续集中在综合环境服务业。以欧盟地区为例,其节能环保相关核心技术位居世界前列,目前已向新能源管理、无污染生产等绿色模式发展。目前,全球资源管理产业产值已接近环境污染治理产业产值的3倍。在环保产业领域,发达国家是市场的主导者,美国、西欧、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占据了全球85%以上的市场份额。发达国家致力于提高能效、推广可再生能源,相关的环境服务业随之加速发展。
2 国内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发展基本情况及趋势
在我国,节能环保技术可被分为节能技术和环保技术,企业细分领域占比见图2。
图2 2018年我国环保企业细分领域占比
2.1 政策扶持助力发展,经营发展态势良好
受政策法规等支持带动,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营收、利润保持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实施方面,在水污染防治领域,国家发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推进碧水保卫战的实施;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发布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在土壤污染修复领域受,根据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的要求,出台了《土壤污染防治法》;在环境监测检测领域,则发布了《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监督检查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财政支持方面,2018年,我国节能环保财政扶持资金达到6353亿元,同比增长13%;2019年,节能环保财政支出3145亿元,占当年一般公共预算近0.03%,同比增长近20%,增长速度仅低于交通运输领域。节能环保企业营收和利润方面,2018年,相关环保企业营业收入总额11681.4亿元,营业利润占营收总额的11%,其中,环保业务营收为6209.0亿元,占比一半以上,利润为804.5亿元,占比近三分之二。相关环保企业营业收入总额同比增长17.5%,其中,环保业务营收增长近18%,利润则增长了近六分之一。
2.2 产业集聚化趋势凸显,行业集中度逐步提升
从企业规模来看,我国节能环保企业的营收、营业利润、业务营业利润高度集中于营收达到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但龙头企业只占所有企业数的1/10,却贡献了全国节能环保产业近九成的营收和利润。从领域分布看,国内节能环保行业主要包括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环境监测四大细分领域,其余领域只占据节能环保企业数的1/10以及行业营收和利润的5%。从地域分布看,以上相关企业近50%聚集于我国东部地区,而西部、中部以及东北三个地区的企业营收只占比38%,行业集中趋势越发凸显,其中,排名前4省市北京、浙江、广东、江苏占据了全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一半以上的营收。
3 广东省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广东省是节能环保装备大省,生产总值、设备销售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广东省为建设节能环保产业强省,积极完善节能环保产业政策环境,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打造了一批重大平台载体,技术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产业链部分领域取得了一定突破。
3.1 构建了较为健全的政策体系
为加快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广东省相继发布了《广东省节约能源条例》《广东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广东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制定出台了《广东省节能减排“十三五”规划》《广东省关于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广东省2017年节能减排工作推进方案》《广东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政策措施,积极推广节能环保产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加快培育节能环保市场,为全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和政策引领。
3.2 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
节能环保装备产业链包括了上游的原材料以及核心元器件的研发,如光栅、光电倍增管、离子探测器、数据采集卡等关键零部件,以及仪器设计软件开发,精密机械加工、可靠性测试等,中游的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以及售后服务,以及下游的设备应用,包括环境监测、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涉及产业链上游环节的主要包括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主要致力于生态环境材料、新能源材料以及超细粉体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在国内具有一定竞争力;涉及中游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和售后服务的主要机构有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和广州怡文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2018年5月,怡文环境中标我国环境监测领域重大项目之一的“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及运行维护”项目,该项目的成功中标标志着怡文环境在水质监测领域的产品和技术服务水平处于国内前沿;涉及下游第三方环境监测检测机构的主要有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以及广州中科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其中中科检测已成为广东地区大型的第三方分析测试技术服务机构,承担科技部节能环保产业方面的国家级检测分析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3.3 积极推进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创新平台建设
目前,广东省拥有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国家级环保产业园区和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南海国家生态工业建设示范园区暨华南环保科技产业园等环保生态工业园区,相关环保专业技术人员达12万余人,专业人才规模居全国前列。随着建设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人心,特别是在国家明确“十三五”节能减排目标后,广东省节能环保装备产业的发展受到巨大推动,年收入总额年均增长率超过30%。2019年,广东省绿色技术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粤陕甘环保产业联盟、粤港澳大湾区环保产业联盟以及环保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已相继建立,节能环保装备产业技术基础不断夯实,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3.4 相关产业企业总体保持稳中有升的良性发展态势
据广东省环境保护协会的数据显示,2019年,46%的省内环保企业年营业收入有所提高;15%的环保企业年营业收入相比2018年有所下降。截止到2018年,223家环保企业年营业收入为264亿元,2019年营业收入约300亿元,年增长率为13%。其中环境服务业企业129家,2018年收入为174亿元,2019年营业收入约200亿元,年增长率约15%;环境保护设备与产品制造企业30家,2018年收入19亿元,2019年营业收入约20亿元,年增长率约5%;同时从事环境服务业和环境保护设备与产品制造企业64家,2018年收入为71亿元,2019年收入约80亿元,年增长率约13%。
3.5 关键核心技术及部分装备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从技术领域分布来看,广东省在高效电机及变频技术产品、高效节能照明、绿色建材及节能门窗、废旧电子资源化利用技术等四大领域的部分技术和装备水平走在国内前列,在工业、农业、生物医疗等废水处理领域拥有相对健全的技术体系,并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市场竞争中暂时位居国内行业前列。在环保装备制造方面,节能陶瓷生产装备、绿色数据中心技术装备以及在线检测技术与装备等占有全国同类产品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在部分细分领域均处于龙头地位。
4 广东省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短板
广东省节能环保装备产业虽发展快速,但在国内竞争中仍落后于江苏、湖北,北京等环保领域竞争力较强的省市,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产业规模较小且集中度低,研发设计和高端制造环节仍受制于人,产品认证、检测、标准体系不完善以及政策环境不健全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4.1 企业整体规模偏小,区域分布不均衡
目前,广东省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存在区域分布不均衡、整体规模不大、产业结构优化不足等问题,同时,缺少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市场份额大、具有系统集成和工程承包能力的拳头企业。截至2018年,仅有1家节能环保装备相关企业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省内众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专业化特色发展不突出,产业集中度较低。从地域上看,相关企业主要分布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广、深、佛、莞少数城市,而在粤西、粤东区域,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速度则比较缓慢,且存在企业规模较小、个性化生产和社会化协作程度不高、节能环保设备标准化水平不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等问题。广东省环保行业上市公司排名及经营情况见表1。
4.2 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成套装备依赖进口
当前,全省节能环保核心技术创新体系还不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集生产、教育、科研,应用为一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还不完善且建设进展相对缓慢,多数中小型企业的研发力量相对薄弱,一些核心节能环保技术尚未完全掌握,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技术开发投入也相对不足;部分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对论文、专利等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较低;技术含量及附加值不高的单项、常规装备相对过剩,一些具有知识产权的节能环保装备在性能和效率上与国外顶尖设备仍具有较大差距,部分急需、高效的核心零部件以及成套设备的国产市场替代率依然低下。
表1 2018年广东省排名国内前100位的A股环保上市公司主要经营情况
4.3 节能环保体系尚不完善,缺乏产品质量认证
目前,广东省节能环保行业的相关标准体系也不够健全,产品价格改革和产业收费政策尚无统一标准,企业融资较难,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并未建立,财税和金融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虽已搭建了节能环保装备标准体系,但依然存在标准数量少、内容不够规范以及分布不均等具体问题,框架体系对行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仍显不足。目前,诸如设备运转效率评价指标不完善、生产设备质量不高、质量认证监督机制尚未建立等问题依然存在。
4.4 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不健全
引导和支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尚未完全落实;市场准入政策不完善,环保装备招标不规范、重复引进和无序竞争的情况依然存在;环保监管、执法力度不够,企业减排治污的内生动力不足,抑制了节能环保装备的市场需求。
5 加快推动广东省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根据国内外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和技术发展趋势,针对广东省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发展基础及短板状况,研究提出加快推动广东省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发展的几点对策建议。
5.1 加快落实顶层设计,完善相关产业政策体系
由于节能环保装备行业的特殊性,相关政策规划的制定和推广要从相关装备技术和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去考量。根据《广东省节能减排“十三五”规划》《广东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广东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以及《广东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 8-2020年)》的总体部署,应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措施。全面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扩大再生产品的政府采购范围;构建和完善相关产业标准体系,包括建立相关设备质量标准体系,完善相关产业统计核算体系,加快提高节能环保领域核心产品能效标准、能耗限额标准以及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多项标准。
5.2 加强技术创新驱动,补齐产业链“卡脖子”短板
鼓励和引导节能环保龙头企业及高校院所在节能环保产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强化技术驱动战略。对开展技术创新的中小微企业给与资金支持,加大对节能环保装备新工艺、新技术研发的投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核心关键技术,如在从而提高产品含金量,提高技术及产品附加值,水处理方面,包括污水深度处理技术及装备(高效沉淀工艺及装备、反硝化深床滤池技术及装备、电解消毒装备等)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装备及智能水务技术等;搭建节能环保装备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支持产业共性和关键性技术的研发;鼓励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的建立,支持各产业链节点企业共同提出的满足市场重点需求的整体解决方案。
5.3 做大做强产业集聚区,加速产业集群化和规模化发展
鼓励支持节能环保中小微企业快速发展,逐步引导中小微企业找准产业链位置;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发挥格林美、铁汉生态、东旭蓝天等省内重点企业的领头雁效应,培植若干产业特色突出,拥有雄厚资本、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人才的“专精特新”节能环保集团,以及具有宽裕的流动性,能够整合产业链、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的大型综合节能环保服务型企业。在省内各地市打造节能环保绿色产业集群,加速推进产业集聚化、园区化发展,发挥聚集带动作用。
5.4 注重节能与环保的协同效应,加快与新一代信息产业相融合
注重节能与环保的协同效应,实施切实可行的节能措施;推广热泵技术在环境基础设施中的运用,降低固体废物控制、区域水污染等节能环保装备的运转能耗,发挥节能减排综合效应。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节能环保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搭建新一代数字化节能环保开放创新平台、网络化在线自动监控监测运维系统等,全方位、多角度地对相关监控数据进行全天候采集,并对采集数据实施综合分析,同时通过科学法对当下环境状况进行有效评估,并形成整体解决方案;加大与微波遥感、环境遥感、水文气象等遥感领域技术融合力度,打破传统节能环保理念中的地域限制。
5.5 加强政府投资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放大作用
目前,广东省节能环保产业在国内处于第一梯队,但和北京、浙江等节能环保大省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需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放大作用,通过优化财政资金扶持供给的方向选择,培植省内节能环保“小而美”企业,在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中布局相关“卡脖子”技术的创新和研发等专题;对绿色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和高技术产业化应用示范、共享平台开发等给予大额度资金扶持;研究是否免征对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的土地税及房产税;加大对废弃物再生设备生产和消费环节的税收减免力度;根据环保项目的类型及具体构成,增加优惠刺激力度,调动创业者购买使用产品及开展环保项目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