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防控期间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干预研究

2021-04-29高晓瑞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被试者量表个体

刘 娟,高晓瑞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0 引言

2019 年底,我国出现了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新型传染病(以下简称“新冠肺炎”)[1],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新冠肺炎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新冠肺炎疫情使社会大众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出现了抑郁、焦虑、压力和恐慌等心理问题[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强调,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工作,加强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 筑牢心理防线,有助于消除不良情绪,预防、减轻、控制疫情所导致的心理伤害,同时减缓疫情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促进社会稳定。为帮助大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地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本研究筛选出30 名存在抑郁、焦虑和压抑情绪的学生,通过线上积极心理干预,帮助其缓解不良症状,调整心理状态,使其更好、更快地适应隔离在家期间的学习和生活, 并针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心理问题, 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提出积极心理干预建议, 以期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公众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供相关支持。

1 研究背景分析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 作者通过对所在高职院校全校心理普测结果和线上线下个案心理咨询结果分析得知, 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63.07%的来访者出现抑郁状态, 表现为持续的心境低落、思维迟缓、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兴趣丧失、缺乏活力,对生活缺乏信心,体验不到生活的乐趣,并伴有食欲减退、失眠等现象;58.92%的来访者出现焦虑状态,表现为担忧、紧张、不安、烦躁等情绪体验;46.89%的来访者出现人际关系敏感状态,表现为与亲人、恋人或朋友经常发生冲突或矛盾,或逃避社交;37.97%的来访者出现疑病状态, 表现为担心自己感染新冠肺炎, 担心自己接触了携带新冠病毒的人或物品;17.84%的来访者出现强迫状态,表现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如控制不住地反复清洁等。

笔者通过详细的个案统计及访谈发现, 在居家隔离期间及学校封闭管理期间,家庭、学习方式、学生心理素质、 疫情发展情况等因素会对学生心理状态产生影响。

1.1 学校管理模式转变

随着疫情的常态化发展, 高校开始采取封闭式管理模式,学生们的社交活动都大大受限。单一的生活模式使部分学生感到难以适应,觉得无聊,进而出现抑郁状态。长时间、小范围的密切相处或跨地区的远程线上交流,使部分学生无法很好地与父母、不能见面的朋友、恋人等进行良好沟通,从而造成人际关系敏感,继而逃避社交。

1.2 家庭环境

在居家隔离期间, 家庭成员的人际距离缩短,生活空间高度重叠。 成员之间为了争夺资源,不可避免引起冲突;亲子教育问题新旧交叠,家长的说教和批评引起孩子的不满和反抗,致使矛盾激化,陷入恶性循环;家庭成员怀着消极情绪相互倾诉,敏感心态相互传染,感情支撑点崩塌,家庭矛盾愈演愈烈;沟通方式固化单一,吵架、冷战等应对习惯进一步加剧家庭成员的紧张关系,导致家庭矛盾凸显。

1.3 学习压力

在疫情影响下,线下授课转为线上网课,饱满且集中的课时安排、 压缩的学期安排使部分学生无法合理制订自己的学习目标、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学生短期内难以适应学习方式的改变, 自觉学习习惯和意识不强、在线学习效果达不到预期、课程考核压力大等因素,导致他们出现学业焦虑,进而泛化为广泛性焦虑。

1.4 学生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认识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认识不到位, 对所在地区疫情的担忧以及网络上真假难辨的疫情信息和谣言使部分学生感到惊慌, 他们担心自己是否可能感染新冠肺炎,整日焦虑不安,进而担心自己是否患上心理疾病。 新冠肺炎的传播形式多样、传播途径广泛,使部分学生因担心患病进而产生强迫清洁等一系列强迫问题。与此同时,对疫情控制的信心不足也会引发学生负面情绪的蔓延。

2 理论基础

2.1 积极心理学

积极是人类天性中的一部分, 积极心理学使用积极的方式解释心理问题并获得积极意义, 主张个体是伴随着追求幸福和不断成长的潜能而诞生的[3]。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积极的心理变量和心理健康,相关研究主要涉及三个层面:在主观意识层面上,更关注活跃的主观认知体验,尤其强调,个体要满足过去、享受现在、乐观地迎接未来;在个体层面上,更注重人的个性和良好品质, 以及对积极情感体验的培养;在群体层面上,更注重积极的公共品质,如美德、社会责任、利他主义等。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旨在积极推动个体和群体不断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2.2 积极心理干预

积极心理干预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 该理论由心理学家Martin E.P. Seligman 和Mihalyi Csikzentmihalyi 提出,主张人不只要改正错误和缺点,也应找到自己的优势和生活的意义。 真实的幸福来源于个体对自身优势的辨别和运用, 来源于个体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和追求[4]。 积极心理干预是一种以积极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心理治疗方法, 也称幸福干预或快乐干预,重在通过唤起个体的积极品质,增进积极情感, 发挥性格优势, 充分挖掘个体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弱化个体对自身已有的抑郁、焦虑和压力认知的消极偏差,减轻消极症状,增强个体抵御力和适应力[5]。

目前, 应用比较广泛的积极心理干预措施包括感恩日记、感恩拜访、读书治疗和“三件好事”等。“三件好事”积极心理干预是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 等人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开发的心理干预新模式[6],他提出,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和发现生活中的好事,来克服大脑的负面偏好。“三件好事”积极心理干预要求被试者每天回顾自己当天发生的好的、快乐的事情,并从中选取3 件印象最深刻的好事进行记录,包括具体事件、事情发生的原因及自己在事情发生后的感受和情绪。研究显示,“三件好事”积极心理干预措施可显著减轻个体的疲乏和应激问题,提高主观幸福感[7]。本研究主要采用“三件好事”积极心理干预措施。

3 积极心理干预过程

3.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秉承自愿参与的原则, 从作者所在高职院校在校生中招募207 名学生,根据“抑郁-焦虑-压力量表”(The Depression Anxiety Stress Scale,DASS-21)简体中文版[8]测试结果,筛选出具有中轻度水平抑郁、焦虑、压力症状的30 名学生作为积极心理学在线干预的实验组,其中男生14 名,女生16名。另随机选取其他无明显抑郁、焦虑和压力症状的30 名学生作为对照组。

3.2 研究方法

3.2.1 测量工具

本研究采用 “抑郁-焦虑-压力量表”(The Depression Anxiety Stress Scale,DASS-21) 简体中文版。该量表最初由Lovibond 等人于1995 年编制,完整版的DASS 由42 个题目组成,用来测量被试者的抑郁、焦虑和压力状态,DASS-21 是DASS 修订后的精简版,三个维度保持不变,但每个维度的题目数量都删减为7 项。精简版的DASS-21 题目更具有代表性,且信效度良好。该量表共包含21 个题目,分为抑郁水平、焦虑水平和压力水平等3 个维度,量表采用4 分计分法, 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抑郁、 焦虑和压力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分别为0.77、0.79 和0.76[8]。

3.2.2 心理干预方案

以线上方式实施“三件好事” 积极心理干预措施,干预者向被试者介绍“三件好事”积极心理干预的具体内容之后, 要求被试者每天花费5 分钟的时间, 记录三件日常生活中令其感到开心或快乐的事情、 事情发生的原因及自己在事情发生后的感受和情绪,并在21:00~21:30 之间,通过扫描微信二维码的方式进行事件记录。 干预措施一共持续21 天,被试者所有的量表和事件记录文档只用于实验数据分析,绝对保密,其中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心理干预措施。 干预前后,分别对被试者进行DASS-21 量表数据采集,通过对比干预前后及组别间的相关数据,验证积极心理干预的效果。

表1 实验组干预前后对照表Tab.1 Comparison of experiment group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3.3 研究结果

本研究采用SPSS22.0 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比干预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包括独立样本t 检验和配对样本t 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1 实验组数据统计结果

表1 中实验组被试者在DASS-21 量表上的得分结果显示,干预前得分均值为20.27,干预后降低到8.63,被试者的抑郁、焦虑和压力得分显著降低,说明积极心理干预取得了良好效果。 对实验组被试者干预前后在DASS-21 量表上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发现干预前后实验组被试者在DASS-21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显著(t=9.968,p<0.001),说明实验组被试者在经历积极心理干预后,有效缓解了抑郁、焦虑和压力症状,有利于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3.3.2 实验组被试者干预前后在DASS-21 量表中各维度的差异情况

对30 名实验组被试者在DASS-21 量表中各维度得分进行配对样本t 检验(如表2 所示),结果表明:经过21 天的在线积极心理干预,实验组被试者的抑郁水平显著降低(t=6.671,P<0.001);焦虑水平显著降低(t=5.865,P<0.001);压力水平显著降低(t=6.278,P<0.001)。

表2 实验组被试者干预前后各维度分数差异检验(x±s)Tab.2 Score difference test of each dimension of experiment group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x±s)

表3 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比较(x±s)Tab.3 Difference comparison of experiment group and comparison group after intervention (x±s)

3.3.3 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情况

表3 结果表明, 心理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DASS-21 量表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 (t=-1.618,P>0.005)。这就很好地说明,积极心理干预有效缓解了被试者的抑郁、焦虑和压力水平,使实验组被试者在干预后与对照组保持同质, 实验组被试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回归常态。

4 积极心理干预工作建议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 部分高职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问题和压力应激反应, 需要心理工作者密切关注。 高职心理工作者应全力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有针对性地做好人文关怀,共同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针对高职学生自尊心强、心理敏感等特点,以及疫情带来的一系列心理问题,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心理干预工作的重要性,在工作上严肃对待,全力维护好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笔者所在学校在积极心理干预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由于积极团体干预的参与人数较少,未能在全校范围内扩大影响力。在今后的积极心理干预中,将进一步丰富团体干预方案,扩大受众群体,引导学生自主练习,真正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4.1 丰富干预方案

积极心理干预的方法有很多种,在后续研究中,研究者可以尽可能丰富积极心理干预的方案, 尝试同时使用两种或多种心理干预措施, 以加强积极心理干预的效果。从认知角度,引导高职学生将注意力从负面事件转移到正面事件上, 关注生活中积极向上的事件,来提升其主观幸福感,比如“三件好事”“感恩回访”和“想想你的幸事”等;从行为角度,引导高职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利用自身的优点,更多地保持积极情绪, 进行积极的心理体验, 比如“关照身体”“知晓显著优点”和“使用显著优点”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提升, 形成良性循环。

4.2 扩大受众群体

积极心理干预不只是修复病态、 有弱点和被破坏的东西,也着重研究增强个体的力量和优点,致力于培养更美好的事物。 积极心理干预既能够修补缺陷,减少学生的抑郁、焦虑和压力等负面情绪,也能够积极调动学生的正向潜能,如勇气、乐观、真诚和坚韧等, 增强学生的人格力量和优点, 强化人格优势。 因此,积极心理干预可从预防角度,扩大受众群体,招募普通心理健康的学生,在积极团体干预中识别和调动学生积极的人格力量,比如通过“积极思维演练”和“积极氛围营造”等活动,调动个体在生活和学习中更多地发挥优势, 来有效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帮助普通高职学生过上更加幸福和快乐的生活。

4.3 引导自主练习

心理学的最终目的是助人自助, 培养个体自我帮助的能力。因此,积极心理干预应注重在干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积极心理干预的过程和方法, 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 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能量, 让他们感受和体验积极能量带给自己生活和学习的改变,最终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地进行自主训练,如“写日记”和“睡前感恩”等,真正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5 结语

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 高校对出现相关症状的学生开展积极团体干预, 是严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有效举措, 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抗击疫情这场硬仗之中。 积极团体干预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发现能力和关注度为目标, 帮助学生以积极健康的状态面对疫情, 进而提升自我心理素质和心理弹性水平,帮助学生塑造积极的心态,学会从危机中找到蕴含的机会, 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学习和生活中的无数机遇和挑战。

猜你喜欢

被试者量表个体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德西效应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德西效应
儿童花生过敏治疗取得突破
为什么我们会忍不住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