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谢冰从腰论治足跟痛临床经验

2021-04-29朱毅松梁婷袁林章郭领谢冰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22期
关键词:右足骨刺脊柱

朱毅松,梁婷,袁林章,郭领,谢冰

(1. 广西中医药大学 研究生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2. 广西中医药大学 骨伤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0 引言

谢冰,国医大师韦贵康国家级学术继承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骨伤科三十余年,擅长运用脊柱整治手法调整人体受力平衡治疗颈肩腰腿痛。其认为人是一个有机体整体,局部的软组织肿胀疼痛,关节活动功能障碍不仅仅是局部病变导致的,应按中医整体观念进行考虑治疗,探究疾病的根源,一般局部疼痛和功能障碍亦有内外病因,外因与人整体动静力平衡,日常生活习惯(主要为睡眠、运动等)有关,内因与人自身整体气血状况,脏腑功能较为密切,其在临床治疗足跟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笔者有幸跟随导师学习,现汇报如下。

1 足跟痛的概念

足跟痛,指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又称脚跟痛。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发生病变引起的疾病,多由长期、慢性轻伤引起,往往都有久立或行走较多的习惯。侧位X 射线片常显示跟骨骨质增生,有骨刺形成。但是有骨刺不一定有足跟痛,常规治疗以手术,理疗和药物为主。

2 从腰论治足跟痛的理论基础

从解剖学上讲,脊柱是人体的中轴,身体任何一个部位的负重、外力冲击及压迫最终都会传到脊柱[1],与此同时,人体各部发出的动作都需要脊柱适当协调方能稳固。腰椎上承胸椎,下接骶尾骨,是支持下肢运动,维系下肢动静力平衡的重要结构,人在行走运动时足底向上传导的冲击及压迫与腰部承载力、稳定性、腰部肌肉力量密切相关。现代医学认为,脊柱周围附着围绕着脊神经与交感神经,调节并影响着身体生理功能,人体脊髓节段至胸12椎至第一腰椎,第二腰椎以下为马尾神经,向下放射到臀部、下肢、足底部,而足底部的神经节段主要由L3/L4,L4/L5腰椎神经所控制,故腰椎的稳定性,腰椎各小关节与下肢运动、足底感觉有密切关系。

中医学认为,脊柱亦是督脉[2],脊柱两侧为膀胱经循行的通道,只有经脉通畅,人体气血才能正常运行,通则不痛,而肾主腰脚,“腰为肾之府”,经脉不通,腰府气血不能正常运行是足跟痛的主要原因;从内因上讲足跟痛属于中医“痹症”的范畴,多因风寒湿三邪夹杂为病,患者往往还有身体困重,肥胖等特点,治疗上要重视中医针灸治疗,中医针灸能缓解粘黏,促进血液循环,清除致病因子,舒经通络祛湿等[3],能从内因上解决足跟痛的问题。

3 临床病例

患者韦某某,女,70岁,退休。2019年2月20初诊。

主诉:反复右足跟疼痛4年余

病史:患者于4年前因天气变化出现右足跟疼痛,局部稍肿,以刺痛为主,行走时加重,因疼痛难忍呈右下肢跛行状态,甚则不能行走,无下肢感觉障碍,曾多次到外院予推拿、小针刀、中药外敷治疗,症状未见明显缓解,后症状反复,行走后加重。现为求治疗,遂来就诊。

刻症:神清,精神可,体型微胖,痛苦面容,右下肢跛行,右侧足跟处疼痛,痛点固定,疼痛于站立及行走时加重,无下肢感觉异常。移时不得缓解。舌黯淡,苔白腻,脉沉细。

检查示:右侧足跟局部压痛(+),有色素沉着,右侧臀部软组织紧张,局部可触及结节状改变,局部压痛(+),神经系统检查为阴性。

辅助检查:X线片示右足跟骨刺形成,详见图1。

图1 X线片示右足跟骨刺

中医诊断:痹症(痛痹);西医诊断:右足跟痛。3.1 韦女士4年来求医治疗足跟痛的经历:①2016年4月患者于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推拿科就诊,发现右足跟骨骨质增生,有骨刺生成,该科予行微波冲击、局部中药外敷治疗,患者右足跟局部疼痛稍缓解,但行走时仍有疼痛症状,未解决行走时足跟疼痛的问题,期间症状反复,后患者自行求医2年,至各地理疗店行足部按摩、推拿治疗,效果均不理想。②疾病痛苦,严重影响生活,患者积极主动,到处求医,于2018年4月至广西国际壮医院住院治疗,予针灸治疗,未见好转后出院。后于2015年5月-8月多次在壮医医院门诊行足部小针刀治疗,但病情未曾缓解。③由于足跟疼痛带来了诸多不变,患者遂继续求医,于2018年12月23日在广西中医药大学仁爱医院做足部小针刀治疗,行走时疼痛仍在,症状未明显缓解。④2018年9月27日在玉洞皮肤科足部药物熏洗治疗15次,未曾有效果。⑤2018年10月29日开始贴药膏外敷到至今,用了60贴,依旧无效,反而右足跟局部皮肤越来越薄,气血情况越来越差。患者逐渐失去信心,开始对自己的病情绝望。⑥2019年2月20-21日患者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至我骨科门诊就诊,患者久病成“医”,对自己的疾病有所了解,自诉病情:我右侧足跟痛,软组织肿胀,局部组织粘连,行走时疼痛加重,多次治疗无效。

谢教授询问完病史,观察了患者情况后,先行针刺治疗,令患者行走,患者诉行走时疼痛明显缓解,继续走了10分钟,患者诉足跟不痛了,后予手法松解腰臀部及右下肢软组织,为后面的正骨复位、调整腰椎和骨盆错位做准备,患者诉症状明显缓解,行走时已无疼痛感,下肢活动接近正常。

3.2 针灸治疗。取穴:偏历(左侧)。操作:偏历穴选1.5寸毫针直刺,深度约0.5寸,施以提插捻转泻法,使针下有沉紧感,患者自觉酸胀为度,留针15分钟。

3.3 手法治疗。操作:留针过程中以揉法、点按法等松解腰臀部肌肉,舒筋通络,从而达到止痛的效果;再予腰椎斜板法整复腰椎后小关节错位、腰骶关节错位。

初诊治疗后患者即觉疼痛症状减轻,遂嘱患者注意保暖,减少活动,次日复诊。

二诊:患者可自行行走,疼痛明显缓解,继续予手法治疗,操作同前,见图2。

三诊:患者诉经过两次治疗后症状好转,可自由行走,说明以针刺结合手法的治疗方法效果明显,能使局部气血流通,经脉通畅,从而起到舒筋通络止痛的功效。查体:患者右足跟局部无肿胀、压痛,臀部肌肉未触及结节及条索状。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诉神清,精神可,面容自然,行走自如。

图2 针刺结合手法

4 讨论分析

从内因上讲足跟痛属于中医“痹症”的范畴,多因风寒湿三邪侵袭、体虚等因素作用而发病。就本病例而言,该患者年老体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养,加之风寒湿邪侵袭,导致患者患病。谢教授言:患者足跟痛,足跟局部疼痛症状只是外在表现,韦女士在外院影像学检查提示跟骨骨刺形成,这属于退行性改变,这使得很多医者根据症状和病变部位从局部病变思考:一考虑患者形体较胖,二有跟骨骨刺形成,行走或支撑站立时,足底部软组织与跟骨骨刺在人体重力影响下相互作用,骨刺刺激软组织容易产生炎症反应,导致疼痛加重,故医者大多采用从局部药物外敷、熏洗治疗,小针刀、按摩等局部刺激疗法,拟促进循环,促进炎症因子吸收,缓解软组组粘连,从而缓解疼痛,但这些单纯的局部治疗却并没有改善患者的症状。

这些治疗忽略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行走时不仅需要腰椎管内神经控制,也需大小腿部骨骼肌一侧收缩一侧舒张交替运作,并通过神经系统协调完成。而人站立不仅需要脊柱及股骨等长骨支撑,还需要臀中肌、臀大肌及腰部肌群等的协调作用,所以在治疗颈肩腰腿痛等中医骨伤科病症时要有整体观念,从动态与静态时人体受力情况考虑以指导治疗。该患者长期足跟疼痛,影响到日常的活动以至于出现右下肢跛行,甚至因疼痛而不能行走,首先患者双下肢的受力是不平衡的,长久如此,行走后,足底所受之力从下肢往上传导,影响到臀部、骨盆、腰椎,因此患者会出现腰臀部软组织紧张,腰骶关节及腰椎后关节错位,仅仅从足跟局部的外治疗法无法调整骨盆及腰椎的骨关节错位,也就无法调整脊椎的生物力学平衡,故患者经反复的治疗效果均不佳[4]。骨正筋柔,气血自流,通则不痛,对于韦女士的治疗,先行针灸以松解腰部肌肉和经络,疏通足部淤堵的经脉,足底气血规律流注往返,所以患者行走时疼痛明显缓解。脊柱和腰椎骨关节的结构和稳定对足部的正常功能维系有很大的影响,通过松解腰椎肌肉,调理整复腰椎小关节和骨盆错位,能有效的通经脉、利筋骨、恢复脊柱的生物力学平衡,从而恢复人体正常的行走和功能活动。患者之前的治疗效果不理想,因为之前的治疗只是作用于局部脚踝,没有重视腰椎及骨盆对足跟的整体作用。通过整复腰椎小关节,能通利关节和经脉,能有效的治疗足跟疼痛[5]。提示我们在今后的诊疗过程中,要重视脊柱的整治,包括腰椎、骶椎及骨盆,不能只局限于病变局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疗的思路要放宽,要遵循中医治疗的理念和规律。以该病案为例,该病案以针灸结合手法从腰论治足跟痛,目的是恢复脊柱的生物力学平衡,很好的说明了脊柱整治能有效治疗颈肩腰腿痛等一些关节运动障碍病症,解决局部筋骨疼痛的问题,从而恢复人体的正常活动。

猜你喜欢

右足骨刺脊柱
长期久坐低头 你的脊柱还好吗
足背部滑膜肉瘤1例
达摩派洪拳入门
“骨刺”听起来很吓人
18F-FDG PET/CT在脊柱感染诊治中的应用及与MRI的比较
浑身骨刺的肯龙
如何保护宝宝的脊柱
肯龙的凶悍骨刺
青年学生常速行走下足底压力分析
壮医刺血疗法和骨刺散外敷治疗颈椎病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