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正TIMI 计帧法对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分析
2021-04-29黄华陈桂坚郑培鑫陈绮纯彭志坚
黄华, 陈桂坚, 郑培鑫, 陈绮纯, 彭志坚
(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 内二科, 广东 汕头515000)
STEMI 属于临床常见心肌梗死之一, 患者常伴有心梗胸痛、 憋气、 呼吸困难等症状。 STEMI 可能会引起心律失常、 心悸等症状出现, 会导致患者的心脏健康严重受损, 给患者带来痛苦和困扰[1-2]。 提高STEMI 的治疗效果, 实现更好的预后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幸福感,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具有重要的意义[3-4]。 本研究选取2017 年1 月至2020 年4 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 例STEMI 患者为对象, 探讨校正TIMI 计帧法对STEMI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 年1 月至2020 年4 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 例STEMI 患者为研究对象, 在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后纳入研究。 所有患者均有持续0.5 h 以上的缺血性胸痛症状且使用硝酸甘油无明显改善, 精神正常、 无认知功能障碍, 在发病12 h 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 治疗, 无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PCI 治疗史。 根据校正TIMI 帧数 (CTFC) 将患者分为两组: 观察组25 例, 14≤CTFC<23; 对照组25 例,23≤CTFC<40。 观察组男性18 例, 女性7 例; 年龄40 ~78岁, 平均年龄 (61.21 ± 11.01) 岁; 发病至PCI 时间 (3.96 ±1.10) h。 对照组男性19 例, 女性6 例; 年龄39 ~80 岁, 平均年龄 (61.93 ± 10.85) 岁; 发病至PCI 时间 (4.02 ± 1.22)h。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方法检测患者靶血管的CTFC: 分别以右冠脉较好体位及左回旋支及左前降支较好体位为左前斜加头位及右前斜加足位, 采用心血管造影剂测量TIMI 帧数, 并将所得TIMI 帧数×2 以对其进行标准化; 计算CTFC 值, CTFC =左前降支的帧数/1.7。 所有患者均于术后3 个月来院复查, 使用彩色超声诊断仪进行心脏超声检查, 记录患者梗死区域纵向应变 (LS)、径向应变 (RS) 及左室射血分数 (LVEF)。 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CTFC、 LS、 RS、 LVEF, 分析CTFC 与LS 及RS 的相关性,记录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来探讨分析校正TIMI 计帧法对STEMI 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
1.3 统计处理应用SPSS 17.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行t 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相关性采用Pearson 线性相关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CTFC、LS、RS、LVEF 比较观察组的CTFC 低于对照组, LS、 RS、 LVEF 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CTFC、 LS、 RS、 LVEF 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的CTFC、 LS、 RS、 LVEF 比较 (±s)
组别 n CTFC LS RS LVEF观察组 25 18.12±2.84 17.46±3.89 29.94±5.92 0.49±0.05对照组 25 29.98±3.75 14.86±4.02 26.75±5.12 0.46±0.04 t 12.606 2.324 2.038 2.343 P 0.000 0.024 0.047 0.023
2.2 两组的CTFC 与LS 及RS 的相关性两组的CTFC 与LS及RS 之间均具有负相关关系 (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CTFC 与LS 及RS 的相关性
2.3 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n (%)]
3 讨论
PCI 术是临床常用于治疗STEMI 的方法, 手术成功与否与患者预后及心肌血流灌注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5]。 TIMI 血流分级在临床常用于评价心肌微循环的灌注效果, 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预测预后方面并不理想[6-7]。 因此, 寻找一种可以更有效预测预后的方法有利于改善预后, 从而实现更好的治疗结局, 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CTFC 低于对照组, LS、RS、 LVEF 高于对照组 (P<0.05)。 LVEF 是临床常用于评估患者心脏功能状态的指标之一, 和其他指标相比, LVEF 无法精准地反映患者心肌局部受损程度, 但可以反映心室整体收缩功能, 一般情况下, LVEF 值应该大于50%, 若LVEF 低于50%则提示患者心功能下降。 本研究中, 两组患者的LVEF 值均低于50%, 提示大部分患者的心室收缩功能均处于异常状态; 同时, 心脏超声斑点追踪技术 (STI) 在评价梗死或缺血区域心肌的收缩功能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可以获取心肌每个节段的应变值, 评估心肌缺血或梗死对局部心肌的影响, 由STI测量所得LS 与RS 可以准确评价患者的局部心肌收缩功能; 另外, 心肌收缩功能和患者长期预后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心肌收缩功能恢复效果越差的患者预后往往越差[8-9]。 本研究结果表明, 和CTFC 偏高者相比, CTFC 较小的患者其心肌损害程度更小, 术后心肌收缩功能恢复效果更好, 预后也可能更好。 同时,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的CTFC 与LS 及RS 之间均具有负相关关系 (P<0.05), 表明血流灌注速度与患者心肌梗死区域的收缩功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血流灌注速度增快会促进患者心肌收缩功能的恢复, 且这种促进作用在血流偏慢的个体中会表现得更为显著。 另外,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 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不良事件发生率可以反映预后的好坏, 其值越高, 则预后越差。 本研究结果表明, 和CTFC 偏高者相比, CTFC 较小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 分析原因可能与CTFC 偏高者的冠脉血流速度更慢, 其心肌收缩功能恢复效果更差, 从而导致预后改善效果更差, 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更高有关。
综上所述, CTFC 作为一种客观、 定量评价患者冠状动脉血流的指标, 可以较好地评价患者的心肌功能状态, 反映患者的心肌微循环灌注, 有效预测患者预后, 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指导,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