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研究

2021-04-29施生旭

关键词:大学生课程教育

施生旭

(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一 问题的提出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加快培养创新创业创造型人才,是全面深化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从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的“首届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到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国家行动并在全国各大高校掀起热潮[1]。2019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强调“落实落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促进创新创业创造中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型人才,是落实国家“强化创新驱动”精神和实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实行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教育是大学理念变革的内在要求,是解决大学生人才培养问题的现实需求,也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性、时代性与迫切性等对高校教育改革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反映与内在机理要求。

通过中国知网核心数据库查询显示,现有的研究文献成果绝大部分都是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文献非常缺乏,仅个别学者研究讨论涉及创造教育。如刘志会认为高校可以从创造观培育的目标、内容、原则等方面来构建大学生创造观培育体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平台、校园文化平台等多元途径培育大学生创造观[2];付八军认为创造性人才的特征与素质各不一样,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是创造人才的核心素养,需要有效开展创造性教育[3];陈子辰在总结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业精神”三位一体的研究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以及具体的教育实践途径等[4]。如何明确高校创新创业创造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构建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创新创业创造课程架构和教学方法等,形成“课程-实践-竞赛-就业”全链条的创新创业创造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为社会和企业培养输送创新创业创造型人才,成为我国高校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正是基于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的内涵、困境和策略进行初步系统讨论,以起到抛砖引玉作用,从而促进社会、企业、家庭、高校及师生对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的思考与建设,以此提升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培养质量,有效激发释放创新创业创造动能。

二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的内涵

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将创业教育定为21世纪人类教育的“第三本护照”。欧美等发达国家高校创业教育开展和实践比较早,理念也比较先进。我国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当以教育部在2010年5月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为重要标志,在文件上明确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概念,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问题在概念层面上得到有机融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鼓励支持高校开设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等。产学研教深度融合则是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上实现专业与产业深度契合、课程与企业实践深度整合,对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与实践起到积极的作用[5]。

“创新创业创造”是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高与更深层次的发展,是新时代所需要的新面貌和新作为,是推进社会发展与国家治理的迫切需要。创新是一个变换思维方式,提出新的解决方法或增添新的元素和事物的意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它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6]。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学家熊彼特将创新思维引入经济学领域,他认为创新则是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各类新组合,及创造出相应新效益的产品或服务。创新的主体是人,这就要求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上不断追求改革发展。相比于创新,创业则是创新理念在经济领域的具体化,直接与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相联系,是通过对资源的优化整合,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创业作为一个商业领域,是个人发现商机并进行实际行动转化为具体的社会形态,获得利益,实现价值的行为。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型人才培养时需要更加注重实践,从实际问题进行相应教学,并联合相关实践基地让大学生切身感受企业的创业创造成果与组织发展历程等[7]。相比于创新创业,创造既强调“价值创造”,也蕴含着精神力量,创造则是产生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成果,包括相应的理念、服务与产品等[8]。

总之,创新强调科技发明,创业强调企业家精神,而创造更强调工匠精神[8]。创新是创业创造的源泉,创业是创造的手段与基础,创造是创新创业的本质与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创新创业不断地产生创造,创造也不断激发新的创新创业,创新创业创造三者融为一体,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具有内部的统一性与机理性。在高校教育系统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型人才,则需要强化辩论型、创新型、交叉型、多项选择式的教学教育,促进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活动和创造性成果的培育,从而实现在校大学生迅速适应企事业用人单位对人才及知识的需求,解决以往大学生理论知识与社会脱节的现象,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了想创、会创、能创的动能局面,推动全社会高质量发展。对于高校教育教学而言,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必须根据各个学校各个专业情况,从“创新带动创业创造”“创新创业创造融合”和“创造引领创新创业”等类型进行突破。 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的时候,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创造型人才培养体系,设置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通过变革相应的教学教育方法与教学方式,不断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更要在创业创造社会实践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的困境

相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的发展的时间比较短。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促进创新创业创造的相关政策,高校自身认识到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并进行高校高等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但总体而言,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的实践环节建设相对滞后,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构建与完善等,严重阻碍大学生系统地学习创新创业创造知识和技能,和开展创新创业创造的实践应用。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创造的积极性也不够,思想意识也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高校创新创业创造型人才培养的水平,尚不能满足经济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对于创新创业创造型型人才的需求,我国创新创业创造型人才培养还存在相应的问题或困境。

(一)创新创业创造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高校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体现时代特征与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与思想,需要在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观点、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教材体系建设、教学实践训练等各个方面进行变革与治理[9]。因此,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与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把其精神传导面向每一位学生,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必须将其融入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之中[10]。近年来,高校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与人才的培养,但大多数高校将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与专业教育剥离开来,缺乏二者有效的融合与协同发展,没有明确清晰的创新创业创造型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有具体完善的创新创业创造型人才培养方案,不能满足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创新创业创造课程设置有待完善

目前,创新创业创造教育虽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一些高校仅把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作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的一项内容,主要以校内讲座、主题报告、公共选修课等形式开设部分相应教育通识课程,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尚未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整个高校教育体系中处于边缘的位置。一些高校没有完善的课程体系,只是开设一些通识教育类的创新创业创造选修课,尚未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大部分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创造教育课程数量比较少,几乎没有跨院系、学科、专业的课程。另外,在课程的设置方面也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的课程内容,尚不能满足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创业知识需求。一些高校开设的课程普遍以传授创新创业创造理论知识与精神为主,缺乏能让大学生亲自参与到创业活动中的实践课程,势必对创新创业创造意识的培养造成一定的影响。当前高校还没有统一、科学的创新创业创造教育课程体系,比较缺乏相对权威的教材,并且创新创业创造教育课程同其他课程之间的逻辑性和内部的逻辑性还需要进一步理清。

(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较薄弱

我国高校从事创新创业创造课程教授的教师大多是负责指导学生就业工作的教师,以辅导员为主,甚至是刚毕业的博士,这些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既没有企业工作的经历,更不用说创业的实践经历,自身缺乏系统全面的创新创业创造理论培训,且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的研究中,授课的过程中也无法系统性地向学生传授丰富的实践经验,严重影响了创新创业创造型人才培养的质量[11]。当然,部分高校为了弥补自身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师资力量的不足,也聘请了一批企业家或创业校友等来学校担任创业导师,但是他们的时间和精力相对有限,并且多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无法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效果不甚明显。总之,师资队伍创业实践水平不高、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四)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实践平台较缺乏

我国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创造教育时,大多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轻应用,缺乏相应成熟完善的实践平台。学校专业实验室对本科生的开放的力度不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参与率较低,校内外学生创新创业创造实践基地较少,设置的实践环节缺乏实战训练和创业体验,出现了“课上谈创新,纸上谈创业”的现象。而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实践环节离不开资金、项目、场所等硬条件的支持,这对高校的实力提出了挑战。部分高校更乐意进行短时间内可以获得成效的功利性探索,而不愿意大规模长期的投入资金、人力等在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上,导致大学生创业创造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总体而言,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实践和竞赛平台等方面建设不够,企业为高校提供的实践机会较少,这些因素都大大减弱了学生创新创业创造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创新创业创造教育支撑体系不健全

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创造型人才培养的支撑体系还有待提升。第一,政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近年来国家对高校创新创业创造型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视,各级政府与部门积极出台了促进创新创业创造的相应扶持政策,但大多数局限于已毕业的大学生,针对在校生的相关政策在深度与厚度上都还有待突破;同时,需要继续加强相应宣传与动员,不断激发与转变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理念[12]。第二,大学生创业资金薄弱,优秀创业项目少。大学生缺乏创新创业创造启动资金的支撑,导致创业项目的难以维持。同时,大学生的活动范围有限,缺乏社会实践经验、胆识不足,对于创新创业创造项目认识较浅,不能将自身的专业优势与创业创造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资源的浪费。第三,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园区设施建设不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园区的在场地、运营模式以及管理制度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受限制,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创新项目成果和创业创造实践的转化。

四 提升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教育质量的策略选择

(一)构建科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生态系统

大学创新创业创造型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是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根本问题,是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型人才与创新创业精神需求培养要求的反映,也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性、时代性与迫切性等对高校教育改革发展与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反映与内在机理要求。在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核心素质为本,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创造型人才,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应该立足于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完善。系统要探索创新创业创造育人机制、协同推进机制和评价反馈机制等方面的构建与协同,从高校与社会关系、高校与用人单位关系、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宏观生态系统优化,高校的制度规范、组织架构、资源配置和环境塑造等内部治理为中心的中观生态系统优化和高校课堂教学理念、教学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教材等微观生态系统优化,以此实现高校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生态优化的整体性、平衡性与可持续性(如图1)[13]。

其中,宏观生态系统是引领高校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方向性与导向性,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型人才的培养要围绕社会、用人单位和产业结构布局等的需求来设计大学生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中观生态系统是高校创新创业创造生态教育与人才培养的中流砥柱,其中制度规范包括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规章制度、战略规划等,发挥重要的核心作用;组织架构包括专门的组织负责机构、体制与机制等,是创新创业创造型人才培养的内在机制;环境塑造包括软件环境与硬件环境,为创新创业创造型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活力氛围;资源配置包括政策文件、资金提供、产地空间、信息技术、师资资源等,是创新创业创造型人才培养的有效保障。微观生态系统是高校创新创业创造生态教育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是具体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设计。宏观系统、中观系统与微观系统三者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关系,宏观系统的构建、创新与发展需要中观与微观系统的有效支持,也反作用于中观与微观系统的创新与改革。未来针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型人才的培育,应该结合新时代社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型人才的需求,从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机理角度来思考和解决大学生创业创造意愿、创业创造理论、创业创造实践行为等之间的关系,能够有效推动高校与政府、企业、学生多方联动,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作用的良性运行机制,构建整体的创新创业创造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与监控机制等保障与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型人才的培养[14]。

图1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生态系统

(二)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三个融合”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高校学科价值的公共性、基础的综合性、内容的专业性、方法的多样性与导向的应用性等特征,充分调动校内外资源,调整优化课程及相应知识点,构建融专业教育与创新意识培养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创业建设培养为一体、融科研实践与创造能力培养为一体“三个融合”的教学培养体系[15]。一是要强化学科交叉教育,调整学生知识结构,强化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理学、工学等多学科交叉,拓宽专业口径,提升与开发创新意识发展潜质。二是强化创新创业创造教育,把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的课程内容实现有效结合,并与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相关课题的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精神,实现“授人与渔”的教育教学目的。三是强化实践创造教育,建设一批能满足专业校内外实习实践创造教育的高质量教学基地,构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结合的实习实践创造训练教育体系,健全实践创造活力教育体系,不断提升学生“学会”和“会学”两种精神与能力,加强学生应用实践创造能力的培养。按照“学科交叉、模块设课、知识渗透、能力拓展、融合贯通”的原则,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中渗透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四年不断线”的理念,开展学科融合交叉教育、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实践创造能力教育等[16]。在学生学业评价管理上,倡导发展性评价,降低教室课程授课学分及比重,相应提高对学生创新创业创造学习及能力的考核比重。

(三)建设结构合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师资队伍

师资是高校开展大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的组织者、实施者与推动者,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与优良的教育质量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现今,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师资队伍的数量与质量都存在瓶颈的限制,专职教师人数较少、兼职教师不稳定、师生比严重不足、教师实际创新创业创造指导经验不足、师资结构不合理、学科差距不平衡等问题。因此,根据大学创新创业创造型人才培养需求,建设分类、多元、协作型、结构合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教育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具有时代性、重要性与紧迫性。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由理论型、兴趣型与实践型等“三师型”组成,其中理论型师资主要包括从事创新创业创造主干核心课程教学的理论教师和具有经济管理等学科背景的创新创业创造知识理论体系教学的专业理论教师两方面,如“创业导论”“创业经济学”“创新思维与战略管理”等课程教师;兴趣型师资主要包括从事创新创业创造指导与服务的相关教师,如学团工作一线的团学干部、辅导员等;实践型师资主要包括开展创新创业创造实践指导的相关教师,如创业导师、校友与公益人士等。新时期,各个高校可以从理论型、兴趣型与实践型等三大方面开展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规划,如队伍数量、专业背景、结构比例、人才引进与职业发展等,以保障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培养的可持续与发展性。尤其是要加强具有创新创业创造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17],多聘请创业创造实践的导师、杰出企业家校友、创业者等加盟作为学校兼职实践导师,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创造实践提供平台与指导。

(四)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型人才的内核,完善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具有丰富知识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新时期,创新创业创造复合型大学生成为社会与用人单位越来越需求的人才标准,而高校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机制的构建则是解决相应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具体体现在相应课程体系的建设。根据大学生需求差异与人才培养要求,不断构建完善通识型、专业融合型、项目导向型、实践创造型等兼顾的创新创业创造教育课程体系[18](如图2)。其中,通识型课程包括基础知识与相关政策等基础知识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创造基础知识与技能,如“创新创业创造导论”“创新创业创造学”“创新、创业与创客思维”“众创空间”“创业导论”“沟通与交流”“领导力”等。专业融合型课程是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相关专业综合性课程,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与更好的理解使用创新创业创造知识,如“创新创业创造管理学”“创新创业创造经济学”“创新思维与战略管理”“创业伦理学”“创业服务营销”“创业法律”“消费者行为学”等。项目导向型课程是指某特定产品或行业开发类创新创业创造课程,如餐饮类创业、物流配送类创业、文化创意产业类创业、软件技术类创业、数据挖掘与开发类创业等。创造型课程是指创新创业创造模拟实战应用与实践等,可以与新时期的劳动教育课程一起结合来开设;也可以单独开设1—2门创造教育相应课程,一部分讲授创造理念或方法,另一部分通过去企业调研与实习、模拟仿真实验、模拟创业、孵化基地、开办创业公司等实现;更强调的是要把创造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有效融合,在专业教育教学中体现创造理念的培养,实现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活动和创造性成果的培育。

图2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教育课程体系

(五)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实践训练孵化平台

根据高校创新创业创造型人才培养培养教学改革需求,加强基于导向、面向实践、能力提升的创新创业创造教学方法改革,需要发挥社会、学校与学院(系所)等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实践训练孵化等资源,基于OBE教育理念,不断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三级一体化”的实践训练孵化平台,以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教育运行管理机制和教育新模式[19]。在学院(系所)方面,通过开展相关创新创业创造课程与讲座,组织创新创业创造宣讲动员,塑造浓厚的教育与实践氛围,基于实验室、平台或教授工作室等开展创新创业创造实习实训,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创造大赛。在学校方面,需要统筹学校与学院各个资源,制定与完善相关创新创业创造政策,构建校企协作、跨学科合作的众创空间,开展创新创业创造主题论坛与研讨交流、创新创业创造训练营、创新创业创造大赛、创业创造孵化等形式丰富多样的课程、培训、服务与指导。在社会方面,高校积极与社会企业合作,构建校企共建共治共享的合作机制,发挥地方政府、社会创业组织、企业等相关资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实习实训实践创造搭建转化、对接条件与平台,让学生把创新创业创造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进行无缝对接。

猜你喜欢

大学生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