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颞部双通道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研析
2021-04-29郭红伟
郭红伟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第一医院,云南 弥勒 652399)
高血压性脑出血主要是由患者脑实质内血管破裂所致。该病是导致中老年患者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1]。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颅内出血的位置常发生在基底节区。以往,临床上常对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开颅血肿清除术。近年来,经颞部双通道穿刺引流术被广泛地应用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中。该术式具有创伤较小、安全性高等特点。有研究表明,在对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经颞部双通道穿刺引流术的过程中,施术者能够获得其颅内血肿区域较为清晰的手术视野,从而可有效地避免其脑神经受损[2]。本文主要是探讨用经颞部双通道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 年2 月至2019 年5 月期间云南省红河州弥勒第一医院收治的40 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分为开颅组(n=20)和穿刺组(n=20)。两组患者的病情符合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标准,并被确诊。本次研究中排除因主观因素中途退出本次研究的患者、近3 个月内接受过其他手术的患者、对手术不耐受的患者、不同意参加本次研究的患者及临床资料缺失的患者。在开颅组患者中,有男8 例(占40%),女12 例(占60%);其年龄为36 ~68 岁,平均年龄为(45.14±3.58)岁。在穿刺组患者中,有男11 例(占55%),女9 例(占45%);其年龄为37 ~65 岁,平均年龄为(46.48±3.87)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开颅组患者进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方法是:1)根据患者进行头颅CT 检查的结果,确定其颅内血肿的位置。 2)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后,在其距离血肿腔最近的头皮处做一个马蹄形或弧形的手术切口。3)施术者使用超声刀切开其皮肤、皮下组织及帽状腱膜后,做一个骨窗,充分暴露其脑硬膜。4)以“十”字形切开硬脑膜,分离其脑组织、蛛网膜,暴露其血肿腔。5)施术者使用吸引器吸除患者血肿腔内的积血。6)留置引流管,关闭手术切口。对穿刺组患者进行经颞部双通道穿刺引流术。方法是:1)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后,根据其进行头颅CT 检查的结果,确定其颅内血肿的位置。2)对血肿的纵轴进行标记,确定靶点(2 处)后,在同一平面内的颞部再确定穿刺点(2 处),使穿刺点与靶点的连线垂直于矢状面。3)为患者建立两个穿刺通道后,分别测量穿刺点至靶点的距离,并将此距离作为置管的深度。4)为患者选择长度适宜的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并将穿刺针固定在颅骨钻上。5)使用颅骨钻分别对患者颅骨处的穿刺点(2 处)进行钻孔,将穿刺针置入其血肿腔内。在对患者的血肿腔进行穿刺的过程中,穿刺针进针的路径要避开其脑功能区及大血管束,并确保穿刺针的针尖处于其血肿腔内部的边缘。6)拔出穿刺针的针芯后,将引流管的一端置入患者的血肿腔内,另一端与一个注射器进行连接。7)施术者使用注射器缓慢地吸除患者血肿腔内的积血。8)留置引流管,关闭手术切口。9)术后,根据患者恢复的情况,为其使用尿激酶进行辅助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如颅内感染、消化道出血等)的发生率。将患者治疗的效果分为以下三个等级:1)痊愈: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正常,其不存在肢体功能障碍,其生活能够自理。2)有效: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得到改善,其存在肢体功能障碍,其生活基本能够自理。3)无效: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未得到改善,其存在肢体功能障碍,其生活不能自理。治疗的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治疗后,在开颅组患者中,治疗效果为痊愈、无效的患者各有6 例,为有效的患者有8 例;在穿刺组患者中,治疗效果为痊愈的患者有14 例,为有效的患者5 例,为无效的患者有1 例。治疗后,穿刺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5.00%(19/20)〕高于开颅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70.00%(14/20)〕,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治疗后,在开颅组患者中,术后并发症为颅内感染、呼吸道感染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各有2 例,为颅内再出血的患者有3 例;在穿刺组患者中,术后并发症为呼吸道感染、颅内再出血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各有1 例。治疗后,穿刺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15.00%(3/20)〕低于开颅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45.00%(9/20)〕,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例(%)]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急性期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为30% ~40%[3]。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若未能及时接受有效的治疗,可发生脑血肿,从而影响其脑组织的正常功能。有研究表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颅内的血肿通过占位效应可导致其发生神经功能障碍,使其出现酸中毒、钙超载等不良情况,从而影响其血脑屏障的功能[4]。在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的过程中,其需要接受全身麻醉且手术的时间较长,因此较易发生颅脑损伤[5]。笔者认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较易发生神经损伤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患者的颅内血肿通过占位效应可对神经核团、神经纤维束造成局部破坏或直接压迫,从而引发神经损伤。2)患者颅内的血肿通过占位效应可导致其局部脑组织受压,使脑血管变窄或闭塞、脑血流量下降,进而可使其脑细胞出现缺氧、缺血、水肿等不可逆性损伤。3)患者发病后的12 ~23 h,其体内的红细胞会释放出大量的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分解的血红素可产生氧自由基,从而可引发炎性反应,影响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因此,消除局部占位效应、清除颅内血肿、减轻或恢复脑血液供应、纠正脑组织缺氧等是临床上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主要原则。近年来,经颞部双通道穿刺引流术被广泛地应用于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中。该术式具有操作简便、定位准确、安全性高、血肿清除率高等特点。在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经颞部双通道穿刺引流术的过程中,其仅需要接受局部麻醉,施术者通过对其血肿区域进行分区引流,可有效地清除其颅内的血肿。临床实践证实,对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经颞部双通道穿刺引流术,能够有效地缓解其临床症状,改善其脑神经功能。此外,在对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经颞部双通道穿刺引流术的过程中,施术者能够获得其颅内血肿区域较为清晰的手术视野,可有效地避免其脑神经受损,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有研究表明,与进行单通道穿刺引流术相比,对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双通道穿刺引流术的临床效果更好[6]。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治疗后,穿刺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5.00%(19/20)〕高于开颅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70.00%(14/20)〕,穿刺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15.00%(3/20)〕低于开颅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45.00%(9/20)〕,P<0.05。这说明,用经颞部双通道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