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家韩南俗语英译行为研究
2021-04-29郭兴莉刘晓晖
郭兴莉,刘晓晖
(大连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
韩南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和翻译家,被誉为“美国最有成就的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专家之一”[1]38。20世纪80年代末,韩南开始翻译中国小说,取得瞩目成就,共出版译著10部,其中9部明清小说,1部民国小说。迄今为止,国内韩南研究有关著述主要聚焦三方面,包括韩南汉学活动研究、韩南翻译研究以及韩南治学为人的综述或访谈。第一方面主要探讨韩南对中国古典小说、明清白话小说、中国古代言情小说、清代作家李渔等的研究,比如考察韩南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特殊贡献及方法[1]、梳理韩南整个中国文学研究活动[2]等;第二方面主要聚焦韩南译著、翻译思想和翻译活动等,如以某译本为例探究韩南翻译价值思维[3]、考察韩南中国小说英译活动[4]等;第三方面主要涉及韩南生平及汉学研究访谈[5]、怀念韩南的治学为人及学术遗产[6]等。目前国内研究以韩南汉学研究为主,翻译研究相对少见,尤其译者行为研究更值考察,本文从俗语英译出发对此进行深入阐发。俗语是语言的精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是“由群众所创造,在群众中流传的,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结构相对定型的通俗语句”[7]。俗语包括谚语、俚语、歇后语、惯用语及口头常用的成语。“俗语的通俗易懂加上对偶的和谐工整,令修辞表达俗中见雅,韵浓易记,富含智慧,历来深受古代文人青睐。”[8]在中国明清小说中,俗语普遍存在,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古时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本研究主要聚焦《十二楼》《无声戏》和《明朝爱情故事》3部译本中的俗语翻译。《十二楼》出自清代李渔,是一部白话短篇言情小说集,被学界誉为“清代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9];《无声戏》也是李渔重要的小说集之一,被认为是李渔“拟话本小说的代表作”[10];《明朝爱情故事》为短篇翻译合集,原本选自冯梦龙的《醒世恒言》,被称赞为“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宝藏”[11],以及天然痴叟的《石点头》,被视为“明代后期市民文学的一部代表作”[12]。
本研究选取韩南的俗语英译行为作为研究主题,以韩南为个案,折射汉学家译者的翻译特点和方法,并思考其对中国文学海外译介及传播的启迪。
一、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概述与应用性解析
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由我国知名学者周领顺提出,主张以研究译者行为为中心,其核心内容是“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求真’是指译者为实现务实目标而全部或部分求取原文语言所负载意义真相的行为;‘务实’是指译者在对原文语言所负载的意义全部或部分求真的基础上为满足务实性需要所采取的态度和方法”[13]。具体来讲,“求真”指译者在语言转码过程中对于原作和原作者的忠实和忠诚;“务实”指译者对于翻译功能责任的履行,即帮助完成翻译的使命。其实,“求真”与“务实”是连续统的两个端点,但是,“两个端点之间是互相制约的,在‘求真’中有‘务实’的成分,在‘务实’中也有‘求真’的成分,差异只表现在倾向性及其程度的强弱上”[14]。
译者行为批评“属于真正内部和外部相结合、文本和人本相结合的研究”[15],既关注译者的语言转码问题,又着眼译者对于翻译社会使命的履行,能“更好地实现翻译批评‘全面性’‘客观性’和‘科学性’的三大目标”[15]。目前,国内对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应用大都将译者“翻译外”行为与“翻译内”行为分开讨论,如从译者行为批评角度分析杨苡《呼啸山庄》的英译[16]、研究杨必《名利场》中文学方言的翻译[17]等,但鲜少有将两者融合在一起的讨论,本研究尝试将两者融合,以期解读韩南“翻译外”行为与“翻译内”行为的深度联系。
二、韩南的翻译动机与求真性翻译
翻译动机对译者的翻译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译者的实际翻译活动。“任何一种翻译活动,都受到一定的动机所驱动,都为着一定的目的去进行”[18]。就《十二楼》《无声戏》和《明朝爱情故事》3部译本来讲,韩南的翻译动机主要源自两大方面,即深化汉学研究与热爱中国文化。韩南的学术研究主要聚焦明清白话小说、言情小说和李渔研究等,曾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出版多部学术专著,如《创造李渔》主要探讨李渔写作的创造性,探究了《十二楼》中的“倒置”写法等;《中国白话小说史》则对《醒世恒言》等早期白话小说做了时间分期和分类,考据了小说的来源和作者。韩南汉学研究与翻译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研究是翻译的前提,翻译是研究的深化。如杨武能所言,“真正的文学翻译家,必须同时既是作家又是学者”[19]。另一方面,韩南对中国文学具有浓厚兴趣和偏爱,促使其英译中国小说,进而推动中国文学、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在英国伦敦大学读博期间,韩南偶然读到了中国文学作品,被其中浓郁的异国情调深深打动,于是毅然决定重新上大学,从此与中国文学结下深厚情缘。韩南在访谈中曾说,他对中国文学作品深有兴趣,认为汉学界对中国通俗文学的研究需全面进行探讨,“话本小说还有很多工作值得做”[5]。由此可见,正是出于对汉学、中国文化和明清白话小说的偏爱,韩南在英译时尽力再现原文的“原汁原味”,实现翻译的求真性。
如上面所言,求真性翻译指译者对于原文高度忠实的语言转换。韩南在英译俗语时,力图还原原文原意,多处使用求真性翻译。如:
原文1:“爽口食多应损胃,快心事过必为殃。”[20]289
译文1:Too many treats ruin the digestion, Excess of pleasure spells disaster[21]120.
本句俗语前后两部分句式相同、字数相等,意思是“好吃的食物吃多了肯定会伤害肠胃,顺心的事情太多了必然会生出祸端”。韩南将“爽口食”和“快心事”贴切地直译为“treats”和“pleasure”。“treat”当可数名词讲时,有美味食物的意思,而“pleasure”当名词讲,指快乐的事。当然,由于汉英表达习惯差异,韩南也对个别文化意象稍做改动。如,将“胃”译为“digestion(消化过程,消化能力)”,但整体上并未影响原文意思传达,从生活经验可知,进食过多确实会影响肠胃消化。此外,译文同时再现了原作风格,前后两部分结构相似,字数相近。由此可见,译文对于原文高度还原,偏重于语言转换,体现“求真性”。
原文2:“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22]63
译文2:Fierce winds reveal the sturdy plant and troubled times the loyal subject[23]78.
这句俗语出自唐代君王李世民的诗《赠萧瑀》,意思是“在狂风中能看出草的坚韧,在乱世里能显出臣子的忠诚。”俗语前后两部分对仗工整,用“劲草”起兴,引出“诚臣”。韩南近乎字对字直译,传达了原作内容,唯一不同的是把“草”改译成了“plant(植物)”,但整体并不影响源语内涵的传达。另外,从句型上看,二者基本相同,都使用了主谓宾结构,且都用定语修饰主语和宾语,但因汉英表达习惯不同,译文省略了后半句的动词“reveal(显示,透露)”。总体上,译文高度忠于原作,属“偏求真”翻译。
原文3:“烈女不更二夫,贞男岂易三主。”[24]147
译文3:If a virtuous woman won’t take a second husband, how can a loyal man take a third master[25]97?
本句俗语出自《史记·田单列传》,原文为“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该俗语意思是“贞烈的女子决不再嫁第二个丈夫,忠诚的男子决不会辅佐第三个君王”,这是封建时代的伦理道德。比喻坚贞忠诚,绝无二心,多用于表忠心。韩南采取直译译法,没有改变原句文化意象,将“烈女”译为“virtuous woman(品行端正的女子)”,“贞男”译为“loyal man(忠诚的男子)”。译文依据英语习惯调整了句式,原句为并列递进式,译文改用条件状语从句,并用疑问句强调了忠诚的必要性。但总体而言,这未影响原文内涵的传达和再现,译文在英语语境中更是强调了原文内涵,也属“偏求真”翻译。
原文4: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26]75。
译文4:Without a blast of bone-chilling cold, how would we get the plum blossom’ s scent[21]209?
本俗语出自唐代黄檗禅师《上堂开示颂》,意思是“梅花要不是经过一次次风雪冰霜摧残之苦,怎么会有沁人心脾的花香扑鼻而来”,勉励人们要勇于克服困难、立志成就事业。译文采用直译译法,保留了原文文化意象“梅花”,且保留了原文反问的语气,体现翻译的“求真性”。
三、韩南的读者意识与务实性翻译
作为汉学家译者,韩南有着较强的读者意识,体现主体选择的务实性。研究发现,韩南译文易读度高。易读度,也称可读性,“指容易阅读的程度”[27]。在国际上常用“Flesh易读度公式”来计算易读度。本研究搜集俗语及其英译共171对,建成对比语料,其中《十二楼》53对、《无声戏》44对、《明朝爱情故事》74对,每本译本中的英译俗语形成3个语段,通过“Flesh易读度公式”计算韩南英译俗语的易读度,统计发现:《十二楼》53条英译俗语的易读度为86;《无声戏》44条英译俗语的易读度为79.9;《明朝爱情故事》74条英译俗语的易读度为86.1。对比易读度考量表(表1)可见,译文处于“简单”或“较简单”阅读难度,意味着80%以上美国成年人都可读懂。总之,韩南俗语英译具有较高的读者意识,尽可能为读者呈现友好型译文,使用务实性翻译。
表1 Flesh易读度考量表[28]
原文5:“众擎易举,独力难成。”[24]130
译文5: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25]60
原文6:“不将辛苦意,难近世间财。”[20]255
译文6:No gain without pain[21]12.
原文5出自明朝张岱《募修岳鄂王祠姆疏》,意思是“许多人一起用力,容易把东西举起来,但一个人举比较难。比喻大家团结起来、齐心协力才容易把事情办成。”译文5使用了归化意译法,舍去原文中的文化意象“擎”“力”等,并借用英文中原有的俗语表达,拉近与目的语读者的距离感,利于读者接受译文。原文6的意思是“如果不下辛苦,就得不到财富”,译文没有按原文那样详细阐明俗语的含义,而是套用英文常用表达,这样既简明扼要,也利于读者产生亲切感。
原文7:“落花有意,流水无情。”[20]43
译文7:“..., so her passion went unrequited.”[21]39
原文8:天辞会合之缘,地绝相逢之路[24]196。
译文8:Heaven and Earth prevent any chance of a reunion[25]188.
原文9:刺股悬梁[22]30。
译文9:I force myself to stay awake working until all hours[23]125.
原文7出自宋朝释惟白《续传灯录·温州龙翔竹庵士珪禅师》,原指凋落的花瓣随着流水飘去的残春景象,现多指一厢情愿的爱恋。译文使用解释性意译法,舍弃了原文的文化意象“落花”和“流水”,而是直接译出俗语的内涵。原文8意思是“天会断绝你们相遇的缘分,地会阻断你们重逢的道路”,常用来形容生离死别的情形。译文将俗语前后两部分合二为一,译为“prevent any chance of a reunion(阻止任何重逢的机会)”,但值得一提的是,译文保留了原文的文化意象“天”和“地”,分别译为“Heaven”和“Earth”,可见韩南在俗语英译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原文9是成语,出处为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和《太平御览》,本意指(战国著名政治家苏秦)引锥自刺其股,(汉朝儒学大师孙敬)以绳系头悬屋梁,以提神、克服睡欲,勤奋学习。用来形容勤奋苦读,刻苦学习。译文舍弃原文“股”“梁”文化意象以及相关典故,直接解释为“强迫自己连续数小时学习、工作”,使用了解释性意译,属“偏务实”译法。以上5个译例皆具“务实”或“偏务实”性质,充分反映出韩南在翻译时的读者意识,“以读者的阅读感受为中心,在不违背原作规范的基础上尽力提升作品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29],通过归化策略,采用意译方法,将读者接受作为翻译重要旨归,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中国俗语的丰富内涵,为目标语文本的广泛传播创造可能。
四、韩南的兼容思维与半求真半务实性翻译
在学术研究和翻译实践中,韩南形成了去极端化的兼容思维,对其翻译实践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在《论第一部汉译小说》中,韩南特别强调,译者完全“保留”或完全“同化”都是极端的做法,因为在翻译活动中,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出于不同的行为习惯和目的,大多数译作都处于中间位置,介于完全‘保留’与完全‘同化’之间,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倾向性。这里所说的“保留”是指“译者努力试图复述——或至少是在可能的范围内表达——原著的所有可辨的特征”[30]110,其根本性质就是强调“求真性”;而“同化”则指“译者对原文的改造,即将原文转为一种普通读者熟悉的形式”[30]110,亦即彰显翻译的“务实性”选择。“大多数译作都处于‘保留’与‘同化’之间”的思维将翻译引向“半求真半务实”操作行为。需要指出的是,“半求真半务实”翻译中的“半”并非确指“一半”,而是指译文中既包含“求真”翻译,也包含“务实”翻译,表达两者兼顾之意。以下面几句为例:
原文10:拿我碗,服我管[22]8。
译文10:Eat my food, take my orders[23]17.
原文11:既来之,则安之[20]35。
译文11:...since she was there, she might as well make the best of it.[21]27
原文10意思是,“端我家的碗,就要受我的管束”。韩南并未逐字直译,或是只译俗语的表面意思,而是用了意译加直译的方法。译文10将“拿我碗”意译为“eat my food(吃我的食物)”,这里更换了意象,讲“碗”具象化为“food(食物)”,并根据文化意象的改变,搭配了合适的动词,将“拿”改为“eat(吃)”,这样显得更加具体、直白,符合英语文化中直接、简洁的表达习惯;将“服我管”直白地译成“take my orders(服从我的命令)”,整句译文用了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达到“半求真半务实”效果。原文11出自《论语·季氏》。原意是,“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根据语境,韩南将“安之”意译为“...make the best of it(充分利用它)”,其他部分则用直译,再次实现“半求真半务实”翻译。
思维指导实践。由以上2个译例也可看出,韩南的兼容思维对其“半求真半务实”翻译产生了影响,使其译文既“求真”又“务实”,处于“求真”与“务实”之间,兼顾原作与目的语读者。
五、韩南俗语译法与其“求真—务实”倾向性
倾向性是指人在决策中会表现出对事物某方面的偏好。在翻译中,译者行为也有不同程度的倾向性。在“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下,韩南的俗语英译表现出介于“求真”与“务实”之间的倾向性。通过研究171条俗语可见,韩南主要采用5种方法进行翻译,包括字对字翻译、直译、直译+意译、解释性意译和归化性意译,部分范例如表2所示。
在“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下,存在着“求真”与“务实”之间的渐变状态。将韩南俗语译法与“求真—务实度”一一对应(表3)可见韩南对翻译方法的灵活变通情况及其倾向性。根据表3统计可见,韩南在俗语英译时为再现原文原意,使用了不同翻译方法,其中直译法最多,占比一半以上,归化性意译最少,只占2%左右。显然,韩南俗语英译在“求真—务实度”的“求真”“偏求真”“半求真半务实”“偏务实”和“务实”方面都留下了英译行为痕迹,但痕迹程度多少不一,“求真”与“偏求真”翻译共占比69%,明显多于“务实”与“偏务实”翻译(20%)。也就是说,韩南俗语英译行为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总体上“偏求真”。这也恰好呼应了韩南翻译大都处于两极之间的主张,只是每位译者的偏好和倾向性不同而已。而就韩南而言,他的倾向性就是在可行范围内追求译文的“求真性”。
六、结 语
汉语俗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因子,在翻译时需要处理好两种文化之间的关系。作为汉学家译者,韩南在俗语英译时力求再现原意,面对不同的翻译问题,采用了多种翻译方法。研究发现,韩南在“求真—务实度”的“求真”“偏求真”“半求真半务实”“偏务实”和“务实”等方面留下了独特的译者行为痕迹。数据统计可见,韩南俗语英译“求真性”倾向突出,偏重俗语英译的语码转换,高度贴合于原文,传达了源语文本的韵味。与此同时,韩南也没有忽略翻译的“务实”功能,译文注重可读性,追求普遍接受度。译文较高的可读性可见译者高度的读者意识,“求真”倾向性则表达出韩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因此,可以说,韩南在俗语英译时兼顾了译文的“求真性”与“务实性”,他的翻译根据实际需求与目的在“求真”与“务实”之间不同程度摆动。总之,汉语外译时,兼顾“求真”与“务实”是必要选择,不但能够高度认同本土文化,提高文化自信,也能考虑目的语读者,力图做到读者友好,达到读者接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