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环境治理领域研究热点及发展态势
——基于CNKI数据库的知识图谱分析

2021-04-29张长江陈雨晴

关键词:环境治理研究

张长江,陈雨晴

(南京工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治理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着眼点。随着环境治理政治地位的不断提升,学界对该主题的研究也逐渐深入。杜焱强等从核心作者、科研机构、项目支撑、高质量文献和研究热点这几个方面对国内外环境治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对比分析,并由此揭示了我国在环境治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韩瑞波基于关键词时区分布图谱从整体上对国内环境治理的研究路径进行了归类探讨[2];贾文龙统筹兼顾聚类统计分析、多维尺度统计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三种方法的结果和专家意见,对国内环境治理领域的热点话题、演化趋势及未来潜在研究热点进行了分析[3]。但是目前基于文献计量方法对环境治理研究进行回顾的文献尚不多,且现有文献挖掘出的热点主题等内容较为空泛,较少结合具体文献进行分析。本文将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利用Citespace等软件对我国环境治理领域核心作者、研究机构、研究热点及发展态势进行计量和分析,以冀为该领域后续的研究提供科学的参考和帮助。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截至2019年末,采用高级检索的方式在CNKI中搜索到篇名包含“环境治理”且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的文献1 173篇。剔除会议报道和与主题不相符的文献,最终得到1 097条有效数据,将这些数据以Refworks和EndNote的形式分别导出,构成本文的研究样本。基于java平台运行的CiteSpace软件可以显示知识单元或知识群之间网络、互动、交叉、演化或衍生等诸多隐含的复杂关系,并生成一系列可视化图谱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演化和发展前沿进行探测[4],本文将Refworks格式的数据导入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绘制了作者和机构之间的合作图谱、关键词聚类图谱以及时区图;将Endnote格式的样本文献导入SATI软件进行字段抽取和关键词频次统计,并生成关键词共现矩阵导入Ucinet,绘制出关键词共现图谱。

二、文献特征分析

文献特征可以从整体上反映某一研究领域的基本情况。本文根据发文数量及分布特征划分了环境治理研究的不同发展阶段;通过筛选核心作者、研究机构介绍了环境治理研究的中坚力量和主要研究方向;利用合作网络图谱反映了研究领域内作者及机构间的合作现状。

(一)发文数量及其分布特征

总体来看,1992—2019年与环境治理相关的文献数量虽存在小幅波动,但发文数量整体呈递增趋势(见图1)。可分为三个阶段:(1)1992—2002年环境治理研究的破冰起步阶段。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的发布推动了我国环境治理研究的起步,但是由于缺乏理论与实践支撑,研究进展较为缓慢,学界的关注度也不高,期间年均发文量不足9篇。(2)2003—2013年环境治理研究的平稳发展阶段。随着《京都协议书》的生效,该期间研究开始进入平稳发展期,10余年间研究成果累计达435篇,环境治理问题开始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与研究。(3)2014年以来环境治理研究的快速增长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2014年至今),该领域发文数量激增,年均增长率约为20%,环境治理研究跨入新阶段。

图1 我国1992—2019年“环境治理”相关文献发表数量及分布情况

(二)核心作者及其合作网络

文章根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的计算公式为M=0.749*(Nmax)1/2 ,其中M代表核心者的最少发文量,Nmax表示最高产作者发表文献的数量。统计结果显示最高产作者王芳的发文量为8篇,即Nmax=8、M=2.1,样本中发文量在3篇(M取整后为3)及以上的核心作者共有42位,发文总量146篇,仅占总数的13.1%,并未达到普赖斯定律所论证的50%,说明该领域的研究仍然处于发展阶段。本文主要根据发文量对作者进行排序,在发文量相同的情况下根据篇均被引次数进行排序。从表1可以看出,作者之间篇均被引用次数存在较大差距,从量和质两个维度来看,冉冉、陶敏、邓集文和杜焱强的研究成果较为突出。结合具体内容可知这几位核心作者的研究具有持续性和系统性的特征。如:冉冉一直从政治角度深入挖掘环境治理机制的相关内容;陶敏近10年来专注于研究环境治理的效率评价和关键影响因素;邓集文将信息型政策工具作为研究重点,从设计、机理研究到实证分析,研究逐步深化;杜焱强近5年来始终专注于农村环境治理的研究。

表1 排名前10的核心作者

为进一步了解环境治理领域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本文生成了核心作者共现图谱。如图2所示,节点数N=157,关系连线数E=114,网络密度Density=0.009 3,大部分作者在图谱中呈现点状或两点一线,说明独立研究和两两合作是目前该领域的主要发文形式。图中三人及以上的合作团体共有17个,彼此之间研究内容相对独立。其中规模最大的是詹红丽领导的团队共有6人,致力于研究水环境治理;其次是张博团队和陈仕鸿团队均有5名成员;剩余团队规模较小,只有3至4人。整体上看,该学科领域内尚未形成大规模的合作体系且学者之间缺乏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图2 作者合作网络图

表2列示了排名前10科研机构的相关信息(高频关键词一栏列示了该机构发表文献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两个关键词),发文量是该表排序的主要依据,在发文量相同的情况下根据篇均被引次数进行排序。(1)从科研机构所属的地域可以发现,环境治理领域重要科研力量多分布于社会和经济较为发达的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研究力量较为薄弱,这表明国内该领域的研究力量分布不均衡。(2)发文数量与篇均被引次数并不成正比,武汉大学发文数量最多但是篇均被引次数只有14.62,而南开大学发文数量20篇,篇均被引次数却达到26.55。综合看来,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在环境治理领域的研究力量较强。(3)结合高频关键词可以看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河海大学以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依托各自优势学科平台,利用优质的特色资源对环境治理相关问题进行研究,这种重点聚焦的方式既促进了学校优势学科的发展又为其研究成果提供了专业的理论或技术支持。

表2 排名前10的一级机构

此外,该领域还未形成极具凝聚力的研究群体且机构间缺乏合作,存在一定的学术壁垒;高校是环境治理研究的主要科研力量,研究所、环境保护部门等机构发文数量较少。

三、环境治理的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聚类的结果如图3所示。该图谱Q值为0.571>0.3 ,S值为 0.5 025>0.5 ,说明聚类结构合理。本次聚类共生成10个关键词聚类标签,其中“#0环境治理”“#1生态治理”和“#4生态环境治理”属于基本关键词,不作归类;将剩余的7个聚类模块划分为环境治理参与主体及治理模式(#2、#5、#6)、环境治理政策工具(#7)、环境治理聚焦对象(#8、#9)和环境治理效率(#3)这四个方面进行概括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关键词频次统计结果,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四个方面的热点研究内容(表3)。

图3 关键词聚类图谱

表3 研究热点及高频关键词

(一)环境治理参与主体及治理模式

“#2地方政府”和“#5企业管理”聚类体现了学界对于政府和企业这两类环境治理主体的关注与重视。结合高频关键词和文献内容可以看出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政府陷入治理困境的原因。从自身角度来看,地方政府对其职责认知不准确导致了政府在环境治理过程中责任的缺位、虚位和越位[5];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短任期制、官吏分途[6]和腐败问题[7]等体现的制度性缺陷亦是政府环境治理效率低下的原因。从府际关系角度来看,地方分权导致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纵向利益冲突[8],地方政府间治理目标的差异和各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特性导致了横向的利益冲突[9]。从外部角度来看,地方人大和政协未能有效履行其对地方政府的监督职能[10],公众、社会组织参与环境治理渠道受限等原因也使得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行为的弊端渐次显现。

企业环境治理行为的驱动因素。作为污染物的主要排放者,企业有必要肩负起环境治理的责任,但是环境问题的外部性使得追求经济利益最大的企业缺乏足够的环境治理动机[11]。学者们通过研究发现企业进行环境管理主要有政府管控和市场激励两种驱动力量。此外,还有学者研究了高管的家乡认同[12]、企业国际化[13]、机构投资者实地调研[14]等内外部因素对企业环境治理行为影响。这些驱动因素的研究对于改变企业被动的环境治理局面具有现实意义。

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动态博弈。在环境规制的情境中,博弈双方主要存在零和、合谋和合作三种关系[15]。其中对零和关系的研究表明,政府对企业实行强制性管控会导致一方利益受损,不利于博弈双方的合作共赢;合谋关系反映了“政企合谋”的社会现象,其所对应博弈均衡点的策略是不治理污染,这无疑加剧了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路径依赖”并遏制了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动力[16];合作关系则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的导向作用和政府的调节作用[17],兼顾了博弈双方的利益,因此学者们就如何构建企业与政府间良好的合作关系进行了有益探索。

“#2地方政府”“#5企业管理”与“#6治理模式”三个聚类模块彼此间存在部分重叠,说明环境治理模式与环境治理主体密切相关。其中“公众参与”这一高频关键词成了链接三个模块之间的重要枢纽。从“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等关键词可以看出仅以政府和市场为治理主体的模式难以有效维系,而公众和社会组织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传统治理模式的缺陷,打破传统“自上而下”治理机制的局限性,实现环境治理模式的创新[18]。因此,除了对公众参与模式、困境和效果等方面进行研究[2],融合了政府、市场、公众等多元主体的合作型治理模式成了研究热点。张建伟认为该模式的本质是各类主体利益博弈与均衡的过程,因此不同治理主体权责的划分与约束对提高运行效率来说显得尤为重要[19];谭斌、王名对完善政府职能机制、市场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的途径进行了探析[20-21]。此外,也有学者借助案例对于如何加强环境治理中的多主体的协同与配合问题进行了研究。

(二)环境治理政策工具

有效的环境治理模式离不开环境政策工具的科学选择与运用[22],目前主流的环境政策工具被分为命令型、经济激励型及自愿型三种类型。部分学者对于三种政策工具的比较和选择进行了分析[23-24],但是政策工具的选择并非有固定性的应对模式,无论哪种政策工具都是具有优势与局限的矛盾综合体[3],因此兼具自愿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的特征的新型政策工具成为新的关注对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信息型政策工具。其具体含义是指政府在政策制定、执行和反馈过程中为实现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具有信息属性的手段、方式或途径[25],韩晓莉探讨了信息性政策元工具性制度、价值和技术三方面的可行性[26],邓集文则研究了信息型政策工具设计的模式、选择的机理和政治逻辑以及效果评估等一系列问题。总之,大部分情境下要想实现有效的环境治理不能只考虑单一的政策工具,而是要在综合考虑工具特性、政策目标、制度能力和成本控制等因素的基础上将环境政策工具进行高效组合使用[27]。

(三)环境治理的主要聚焦对象

从资源视角来看,水是生命之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我国多数地区面都临水环境污染、水生态破坏等问题,因此水环境治理受到了学者们持久且广泛关注。早期研究内容主要局限于某个河段或者某块水域的污染治理对策;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多学者开始探讨水污染治理机制的构建,研究范围也多为农村、城市或经济带等具有整体性特征的区域。此外,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河长制”来加强对流域水污染的防治,提高流域水管理的有效性和规范性,与“河长制”相关的研究也成为新的热点。学者们从河长制治理创新的困境[28]、“河长制”的规范建构[29]等多角度进行了研究探索。

从区域视角来看,与“农村环境治理”相关的关键词出现频次较高。受限于社会经济条件等客观原因,我国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更加严重,治理起来也往往具有较大难度[3],因此与城市环境治理相比,农村环境治理的关注度更高。学者们在“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从治理理念、治理机制的创新、PPP模式应用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

从全球视角来看,全球化环境治理不仅是我国学界研究的重点,也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早期学者主要研究全球环境治理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如价值观缺位[30]、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分歧、制度碎片化[31]等问题。随着我国综合力量的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积极行动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经验与中国方案,参与全球环境事务已成为中国国际战略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32]。因此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定位和提高中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能力的途径等问题成了近年来的热点研究内容。

(四)环境治理效率

该主题下实证类文献数量较多,在研究方法上主要运用DEA及其衍生模型(DEA-CCR、DEA-Malmquist、Super-SBM DEA、DEA-BBC等)对我国环境治理效率或投资效率进行分析。研究思路主要包括两种:第一,通过实证模型探究财政压力[33]、环保约谈[34]、财政分权[35]、地方政府赶超行为[36]、政府干预和公众诉求[37]等因素对环境治理效率的影响,并根据实证结果对提高治理效率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第二,利用DEA模型测度我国不同省市、地区或行业的环境治理效率,从而揭示整体和各组成部分的环境治理现状。在此基础上,大部分研究还进一步分析了导致环境治理效率出现异质性分化的关键因素,如:经济发展程度、科技因素[38]、自然资源禀赋优劣[39]、产业结构[40]等,最后从实践层面为改进环境治理效率提供科学建议。

图4 关键词共现社会网络

聚类侧重的是各模块所包含关键词之间的差异,而社会网络图主要显示了关键词彼此之间的联系。从图4可以看出除“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等基本关键词词外,“地方政府”“社会资本”“公众参与”“治理模式”和“农村环境”中心度也较高;四个层面研究热点所含的重要关键词在该社会网络中均有体现,且多数存在共现关系。这表明不同层面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彼此间也相互关联,如:环境治理政策工具的研究往往与治理主体、治理模式密切相关,环境治理聚焦的不同对象具化了对环境治理模式、政策工具选择和治理效率的研究。因此后续学者需要把握这些关键词之间的内在联系,丰富和立体化研究层次。

四、环境治理研究的发展态势

本文在关键词图谱的基础上绘制了时区图(图5),该图将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按首次出现的年份进行排列,体现出了中国环境治理研究领域如下几点发展态势。

图5 关键词分布时区图

(一)研究内容与国家政策愈加契合

图5中关键词分布的密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其内容与国家政策的契合度也持续提高。“九五计划”期间国家实施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政策开始强调环境治理的重要性,研究内容主要围绕着污染总量控制目标下的污染物的治理和环境保护展开;中共十七大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了社会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研究,也推动了环境治理模式研究的变迁;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环境治理的各项政策密集出台,“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多元共治”“乡村振兴”等关键词的显现说明这些政策的出台激发了学界的研究热潮,同时学界理论研究的深化也为国家政策的实施和改进提供了理论支持。当前,我国高度重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并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中确定了“七大体系”落实主体责任的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根据该特征可以预测,未来的研究热点可能是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的构建、完善和实现途径等一系列问题。

(二)研究对象日趋复杂

从最初的“水环境治理”到“生态环境治理”“全球环境治理”体现了研究对象从单一要素向宏观整体的转变,但是宏观层面的研究容易往往忽视了区域间异质性的特征,我国城乡在环境污染情况、参与主体的素质和经济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普适化研究的结果可能不适用于具体实践。因此,学者们将开始将研究对象聚焦于具体区域,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差异化研究,图5中,“城市环境治理”和“农村环境治理”等关键词体现了这种变化趋势。近年来“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带有跨区域特性关键词的出现说明我国许多环境问题以已经超越了地理边界与行政区域,仅以单个区域为对象进行研究可能无法解决复杂的环境问题。因此,跨区域的环境治理研究可能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三)研究日益重视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我国对全球环境治理主题的研究起步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早期研究主要关注于全球环境治理的框架、原则、面临的困境以及全球环境治理机制中的非政府组织(NGO)。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大力推进国内生态建设的同时也勇于承担大国责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在这一背景下,关于提高中国全球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问题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重视。2019年,美国宣布正式启动退出《巴黎协定》的程序,推卸其在全球环境治理领域的责任,这为中国引领塑造国际环境治理规则提供了机遇,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外交思想的引导下,未来研究重点可能在于中国如何做好角色转变发挥“引领者”作用,倡导全球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环境治理体系。此外,近年来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愈加复杂和严峻,全球经济下行、中美战略博弈等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增多,受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可能面临反弹风险,未来结合国际关系探讨中国如何应对全球环境治理危机也可能成为研究重点。

五、结 语

本文对中国环境治理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计量研究,分析了文献特征、归纳了研究热点、梳理了发展态势。研究发现:在发展历程方面,中国环境治理研究历经了破冰起步阶段和平稳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在研究力量方面,核心作者和主要研究机构均存在合作不密切的问题;在研究热点方面,主要聚焦于环境治理主体及模式、环境治理的政策工具、水环境治理、农村环境治理、全球环境治理以及环境治理效率等主题;在研究趋势方面,呈现愈加契合国家政策、对象日趋复杂具体和日益重视全球环境治理的趋势。基于分析结果,本文提出如下展望:首先,应加强作者间、机构间的交流合作,促进环境领域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及信息共享;其次,应把握现有研究热点的内在联系,增强研究的多元性和综合性;最后,应把握政策导向、立足中国国情,带动形成新的研究热点,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环境治理研究
EPC模式水环境治理项目施工噪声环境管理分析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国家乡村环境治理科技创新联盟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对策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陕西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显现“叠加”效应
公司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