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茨9块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

2021-04-28范锋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剩余油

摘 要:茨9块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投入开发,开发近40年,以天然能量开发为主,目前已进入开发的中后期,处于低速低效开发状态;而采出程度只有10%左右,仍具有较大的潜力,研究区块生产特点及产能影响因素,寻找剩余油平面富集区域进行挖潜,使老油田重新焕发生机。

关键词:天然能量;水淹规律;剩余油

中图分类号:TE3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96/j.2096-3475.2021.05.192

一、区块开发历程

茨9块位于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牛青茨构造带南部,依附于北东向的茨西断层,主要含油层系为沙一段,为断层遮挡的层状岩性-构造油气藏。上世纪70年代开始勘探获得工业油气流,80年代投入开发,以天然能量开发为主,从产量变化看,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为产能建设阶段,随着投产井数量的的持续增加,区块产量快速提升,日产油到达高峰。采油速度达1.5%左右,由于油层含油饱和度较小、含油幅度小,油井投产即含水,且大多数井初期就高含水,区块没有无水采油期。因此,在产能建设阶段,部分先期投产的部分油井产量递减快,含水上升快,导致关井,依靠新井补充,保持区块产量稳定,但稳产期短;90年代末区块产量很快进入快速递减阶段,区块产量呈指数递减,平均年递减率达30%。采油速度0.47%,采出程度为8%,期间进行局部加密。从90年代末到目前为低速开采阶段,采油速度0.2%左右,综合含水达60%。

在产能建设阶段的中期,该块曾经尝试注过水,但是由于油井不见效,且区块整体含水上升速度过快,短期试注后,没有继续注水。此后,区块依靠天然能量开发。从2000年底开始再次试验注水,但未见到效果,目前仅有1口注水井开井,区块开发效果没有明显改善。

二、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区块的地质特征和开发动态进行分析,认为构造和储层发育情况是影响产能高低的首要因素,一般来说,构造高部位的油井产能要好于构造低部位的井。同时,储层物性对产能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如茨90次级断块内的开发井,反映了构造、物性条件对产能的共同影响。位于构造高部位,物性条件也好的开发井,产能最好,位于油层歼灭线附近开发井,是储层变细歼灭部位,物性条件差,产能相对较差。

其次油藏低含油饱和度也是影响产能的因素,油井投产初期即见水,均带水生产,这是由于整体来说含油幅度较低,尤其是茨90次级断块最低,仅为10-40m。同时原油性质属于普通稠油,高粘度、高密度、高胶质,油水粘度比大,油不容易流动,加快含水上升速度。平面上看,构造低部位、靠近边水的油井,含水高。

油藏没有统一的油水界面,单砂体成藏特征明显,对单砂体而言,高部位与低部位油井在初期含水、含水上升速度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受边水影响,低部位油井初期含水高、含水上升速度快。总体来说,各单砂体含油幅度较低,油水界面参差不齐,油水过渡带较宽(可达到32m),用直井开发这种多油水界面的层状油藏易于造成一层水淹,全井强淹。高部位与低部位油井的在阶段末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低部位主要表現为高含水,高部位主要表现为供液不足表明高部位地层能量不足。

三、水淹规律及剩余油分布特征

从水淹规律分析表明,剩余油主要受构造、砂体大小及边水影响。由于天然能量开发,水淹以边水侵入为主,低部位水淹产液量较高,水淹程度较高;而高部位则产液量较低,剩余油相对富集。因此,选择有力部位进行部署,并考虑注水补充油藏能量,可以改善该块的开发效果。

剩余油是油田开发调整和提高采收率的物质基础。剩余油分布研究是油田开发中一项复杂、难度大的课题。研究其剩余油分布必须进行多学科联合攻关,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分析剩余油量多少及分布状况,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本次研究首先分析了水淹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油藏工程方法、结合小层沉积相的综合分析法以及数值模拟技术,定量、半定量研究剩余油饱和度、剩余可采储量大小及分布,寻找剩余油富集区,为下步开发调整提高采收率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由前面的分析表明,茨9块未能实现有效注水,同时油藏为单砂体边水油藏,因此综合分析边水的运动特点及其含水上升的演变特点,表现出以下水淹规律。

(1)构造位置对边水运动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即处于构造低部位的油井受边水侵入影响大,含水上升快,水淹相对较强;位于构造高部位的油井受边水侵入影响小,含水上升慢,水淹相对较弱。

(2)采出程度较高的部位,边水推进造成强水淹,低部位井间剩余油有限,潜力较小 。例如茨90次级断块后期完钻的一口加密调整井,生产效果很差。就是由于周边的老井采出程度太高,导致边水突进,井间剩余油很少,新井生产一年后。就因高含水关井。

(3)油砂体的高部位,井间剩余油较富集,表明油砂体的的高部位是有利部署目标区。例如断块最早只有两口井,由于井距过大(460m),后期在两井之间实施了加密井,该井生产效果非常好,后期先后向构造高部位实施侧钻井,也取得的好的生产效果。

四、结论及建议

(1)油藏依附于茨西断层,呈北东向狭长条带,属于岩性-构造油藏,构造幅度低,含油饱和度低,油井见水快;

(2)区块的单砂体成藏明显,油砂体潜力最大,且井网不完善其他油砂体可以部署加密井或侧钻井挖潜。

参考文献:

[1]刘东,胡廷惠.剩余油研究方法及其特点综述[J].复杂油气田,2009,2(3):49-51.

[2]张思远.基于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挖潜探索[J].化工管理,2016(6):45.

作者简介:范锋(1985-)男,汉,籍贯:陕西咸阳,本科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职称:工程师,研究方向:石油地质,现从事石油开发地质。

(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辽宁盘锦  124010)

猜你喜欢

剩余油
锦607块蒸汽吞吐后期剩余油及挖潜配套技术研究
加强水淹状况分析,评价剩余油分布状况
井—地电位成像技术在剩余油分布研究中的应用
卫22块注采调整及挖潜研究
一种基于SOM网络预测剩余油分布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