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地电位成像技术在剩余油分布研究中的应用
2017-03-29李卫东罗强陈德瑞
李卫东 罗强 陈德瑞
摘要: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后,因油藏地下油水关系复杂,剩余油分布不清,开发难度越来越大。为弄清油藏潜力,目前采用井-地电位成像技术对油藏目的层电阻率三维分布场与油藏原始状态对比,掌握了剩余油分布特征,为油藏剩余油挖潜提供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低渗;剩余油;动态监测
剩余油分布研究成为油气田开发中的一个研究的热点,但以测井信息、开发地质资料所得剩余油分布信息丰度较小,井间储层的信息严重不足,评价结果大多局限于井周围的较小范围;密闭取芯方法所得信息准确但成本极高,只能作为其他方法的刻度和对比验证资料。而井地电位成像是通过在地表测量由地下介质电性变化形成的电位分布,研究地下介质电阻率分布的一项测量技术,相对于以上评价方法具有横向探测范围大,探测深度大和分辨率高的有点,实现了对分层剩余油分布的研究评价。
1井-地电位测量技术的原理
利用井套管作为发射源的井-地电位成像测量技术是八十年代末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电测方法。通过在地表向井中套管施加一个大电流,电流大多通过地表无水泥胶结井段和射孔井段流向地层,在地下地层中形成一个非均匀电场,利用在地表测得的电位分布反映地下的电阻率分布,在结合地下地层的沉积相分布、岩性信息和地层水矿化度等资料,能用电阻率差异定性和半定量地研究地下地层的剩余油气分布和注水的推进前沿。
2井-地电位成像技术在北16井区的应用
北16井区梧桐沟组油藏为断裂遮挡的岩性构造油藏,含油层系为二叠系梧桐沟组P3wt1段,属中孔低渗储层。本次研究的目的:一是验证井-地电位成像技术在本区复杂储层剩余油评价的适应能力和应用效果;二是为改善注采关系,提高采收率提高依据。
2.1研究区地质概况
本次研究的区域为北16井区,于1989年采用340m反九点注水井网进行注水开发,由于储层低渗,非均质性严重,注水见效程度和水驱储量控制程度较低,注采井间单向水淹、水窜现象严重,剩余油饱和度较高。
2.2剩余油饱和度分布
通过北16区块22口井的测试和数据处理,得到了较为可靠的野外井-地电位测量数据,原始数据较好地反映了地下的电阻率分布。通过对标准化电位数据的反演成像,得到了地下介质的电阻率和含油饱和度分布特征。根据原始电位差分布、电阻率剖面分布和主要目的层电阻率切片的分析知道:
北16區块纵向不同深度分布的13小层的26个切片的反演电阻率和相应的含油饱和度分布特征总体呈现南北分布的条带状,各小层之间具有一定差异。
1)从小层厚度加权的总电阻率和总饱和度分布看,高剩余油饱和度分布主要位于测区边部和注水井与采油井之间的局部区域。在测区中部偏南的高部位,B1012井、B1046井、B1125井和B1133井所在的近南北分布条带含油饱和度大于47%,是本区连续性好,分布面积较大的高剩余油分布区:
2)测区西南部的B1091井、B1018井、B1123井和B1011井所围的局部区域,B1120井、B1063井所在围的局部条带,也是本区剩余油丰度较大的区域,其它的小范围的高剩余油分布主要位于注水井和采油井之间或采油井与采油井之间;
3)纵向上P3wt12-1、P3wt2-2-1、P3wt2-2-2和P3wt2-2-3四个层高含油区的平面分布面积较大,P3wt3-2-1、P3wt3-2-2和P3wt3-3-1三个小层东南侧成片连续分布的高含油区面积,利于进一步挖潜;并且,各小层均具有高剩余油分布的局部区域,只是平面分布面积大小差异较大。
2.3现场应用情况
油藏北部B1089井注入水主要向南、向东两个方向驱进,从相关油井的生产情况来看,为东北方向的B1079井(含水65%)含水明显低于位于东部、南部的B1078和B1077井(含水分别为93%和95%),电位监测结果与生产动态相符。
结合B1078井产液剖面图,该井出液层主要为P3wt12-2-2小层:从P3wt12-2-2小层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图上看,由于B1079井不是井组的主要受效方向,剩余油较富集,B1077和B1078井附近含油饱和度较低,动态监测结果与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相符。
3结论与认识
1)电位异常数据定性反应了注入水及地层水在储层中的水淹水窜状况,主水流指示方向与动态分析结果符合率较好,可以为油井见水前注水调控提供依据;
2)反演成像处理得到的电阻率分布,描述了分层砂体的形态,与单砂体研究成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以为井间储层预测提供参考;
3)含油饱和度图能反映出辫状河沉积平面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可以为挖掘剩余油措施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