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EST的高中生家庭教育研究

2021-04-28左彩英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家庭教育高中生

左彩英

[摘 要]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高中生或者高中生家长而言,学习是家庭教育中绕不开的话题。文章以建立学业自信为例,围绕侵蚀高中生学习自信的三大因素——持续的挫败带来习得性无助、能力方法欠缺挫伤学习自信、不合理的期望打击学习自信,从EST的视角提出高中生家庭教育三大策略:从生活整理中帮助孩子建立掌控感,从有效支持中帮助孩子体验成就感,从理性期望中帮助孩子增强韧性。

[关键词] EST;高中生;家庭教育;学业自信

家庭教育即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一般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关乎孩子的终身发展,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一、基于EST的高中生家庭教育

EST是指美国心理学家尤瑞·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布朗芬布伦纳认为,自然环境是人类发展的主要影响源。发展的个体处在从直接环境(如家庭)到间接环境(如宽泛的文化)的几个环境系统的中间或嵌套于其中(图1)。每一个系统都与其他系统及个体交互作用,影响着发展的许多重要方面。

环境层次的最里层是高中生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即微观系统(microsystem)。家庭、学校和同伴群体都处于高中生的微观系统中。这个直接环境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所有的关系都是双向的,生活于其中的高中生既影响着他人,也受他人影响。第二层是各微观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即中间系统(mesosystem),如家庭、学校和同伴群体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如果微观系统之间有较强的积极的联系,个体的发展可能实现最优化;相反,微观系统间的非积极的联系会产生消极的后果。如父母对考试和学业的态度、同伴(同学)对学业的态度及父母与教师协商合作的程度等,都会影响孩子对学业的态度和学业表现(考试成绩)。如果这些因素之间能实现一致性的良性协作,孩子就更能获得好的学业表现。第三层是那些高中生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即外层系统(exosystem)。

高中生大致在16~18岁,身体经过迅速发育后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情感方面以内隐、自制为主,但情绪并不稳定,行为容易被情绪主导,自尊心与自卑感并存。爱利克·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这一阶段要形成自我同一性。高中生需要了解自己,熟悉自己,知道未来的目标,从信赖的人(家庭微观系统中的家长、学校微观系统中的教师、同伴群体系统中的同学和朋友)处获得所期待的被认可的内在自信;否则,就会形成不确定性,或是无归属感,就会产生无意义感。

从EST视角看高中生家庭教育,可以发现家庭教育要考虑孩子本身的特点,以及社会大环境、学校、同学或者同伴群体对孩子的影响。

二、侵蚀高中生学习自信心的因素

(一)持续的挫败带来习得性无助

高中的学业较之初中,难度加大,容量加大。从初中7门中考科目,到进入高一,学生一下子需要进行10门学业测试科目的学习,并且全部采用闭卷形式。大部分学生依然采取初中的学习方式,很难跟上高中的学习节奏,导致难以达到高中的学业考查要求。如果持续学业受挫,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无力感,产生习得性无助,不愿再为学习坚持努力。

(二)能力方法欠缺挫伤学习自信

有些高中生的学业能力发展不均衡,某些科目学习能力不足。比如,初中英语的学习基础不好,进入高中后,教师使用英文授课,有的学生基本听不懂。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在英语学习上受挫,可能会削弱学习英语的动机。有的学生一旦听不懂,干脆不听,题目空着不做,或者仅仅瞎猜,不懂也不愿意请教,做与上课无关的事情甚至扰乱课堂。如此,恶性循环,不断消磨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自己英语学不好,学习能力差,其他功课肯定也会学不好,给自己贴上“学不好”的标签,挫伤学习自信;还有的学生是学习方法不适宜,造成暂时学业困难。

(三)不合理的期望打击学习自信

研究表明,自信的学生一般制定的学习目标难度适中,即使学习遭遇挫折,往往更加努力,以求得进步。而选择的目标太低(如果一个平时能考80分左右的学生,定的目标是60分),很容易實现,这样就不太可能失败,即使达成目标(考到60分或者70分),学生会觉得没有意义,并不能增加其学习自信。如果学习期望值太高,或制定目标很高(考满分),无论如何都无法完成,就不会投入任何努力。久而久之,拥有不合理期望的学生在学习遭遇挫折后,学会逃避,难以建立或增强学习自信。

三、提高学习自信的家庭教育策略

基于EST的高中生家庭教育要引导孩子树立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人生态度,适应高中阶段的学校生活。指导孩子树立理想信念、合理规划未来。从实际出发,不断调整期望,尊重和鼓励孩子自主选择;保持适度期待,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尊重孩子对未来的规划与发展意愿,引导孩子学会为理想而奋斗。家长应经常和孩子沟通交流,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及孩子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经常与学校联系,了解孩子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及时提供家庭支持。

(一)从生活整理中帮助孩子建立掌控感

学习上持续的挫败感会让孩子形成习得性无助,失去对学习的掌控感,降低学习自信。家长可以从生活整理入手,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言传身教,带着孩子一起进行生活整理,帮助孩子找到学习自信。一方面,相对于学习而言,孩子感觉生活整理比较容易。在整理中学习选择,提升判断力和决断力,体验自身对生活的掌控感。从对生活的掌控进而激发掌控学习的勇气和信心。另一方面,生活整理的能力,可以延伸至学习整理。通过学习整理,了解自己的学习现状,逐渐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同时进行正确归因,如基础不牢、方法不对、努力不够等,基于这些可以调节、可以改变的因素,建立学习自信。

(二)从有效支持中帮助孩子体验成就感

提到帮助孩子的学习,家长们普遍做法是去校外辅导机构补习或请家教。但现实生活中,许多补了课的孩子的学习效果不明显,甚至还存在越补越差的现象。这是因为只是单纯地送孩子去补课,之前的能力、方法问题未能有效解决,不仅额外增加了孩子的课外学习负担,还占用了孩子的学习时间,雪上加霜。

2019年《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修订)》坚持的家庭教育指导原则包括“思想性、科学性、儿童为本、家长主体”。家长要以孩子为本,实施有效支持:先共情,认真倾听孩子的诉求,尊重并尽量理解孩子对于学习的困扰、担忧甚至焦虑;后明理,理性分析、合理归因,找到问题症结;再解决,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意见,达成共识,然后寻求专业人士(教师)的帮助,聚焦具体的学习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外辅导。

(三)从理性期望中帮助孩子增强韧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家长要树立科学育儿观念,与孩子加强沟通,理性帮助孩子确定成长目标,克服盲目攀比,防止增加孩子的课外负担。

首先,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要理性,不能有补偿心理,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其次,认真了解孩子的真实学业状态,和孩子共同商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建立系列目标,形成目标阶梯,逐渐进入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最后,在合理期待中,通过实践行动让孩子明白,学习目标能够通过而且必须通过努力达成,从而增强孩子的学习韧性;即使遇到学习困难,也有信心克服,建立学习自信。

猜你喜欢

家庭教育高中生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