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杂剧《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研究综述

2021-04-28黎怡

青年文学家 2021年6期
关键词:元杂剧

摘  要:元杂剧《晋文公火烧介子推》是值得关注的戏曲文本。目前学术界主要将该杂剧归入某一类型的文学作品中,包括历史剧、史记戏、隐逸剧、帝王戏、悲剧、《元刊杂剧三十种》或元代杂剧、介子推题材作品等,以此为出发点围绕剧情与历史的关系、杂剧中的仕隐观、对帝王的批判、悲剧性及其原因、元代背景下的文人创作、介子推题材流变等大问题对杂剧情节、人物形象、思想内涵等进行探究。研究已有较多成果,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个案分析较少;研究多关注剧中第四折,未对文本全面细致探讨;探讨思想主题时,不太注重结合具体的曲辞、宾白与科介;对该文本的艺术特征关注不够。

关键词:《晋文公火烧介子推》;介子推;元杂剧

作者简介:黎怡(1995.6-),女,汉族,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6--03

元代狄君厚的杂剧《晋文公火烧介子推》以春秋时期晋国君臣重耳与介子推的历史故事为题材,其思想内容与艺术特征都具有一定的特色,收录于《元刊杂剧三十种》中,是元代杂剧中值得注意和研究的文本。关于该杂剧的研究,学者们多根据题材、文体或时代将该杂剧归入到某一类型的文学作品中,以此为出发点分析探讨作品。主要有以下几种归类和研究方向:

第一,将《晋文公火烧介子推》归为历史剧,主要探讨杂剧内容与历史史实的关系。首先,学者们普遍将杂剧情节与史书中的记载作比较分析。例如刘新文编着的《<录鬼簿>中历史剧探源》一书中,有单节分析该杂剧,概括其情节内容,并与正史中介子推故事对比,指出杂剧中虚构历史的部分,主要著录了《左传》《史记》《晋史乘》的相关内容,但只是简单著录未作分析。而臧修臣的《中国文学史诗》元代文学杂剧章节里的注释提到该历史剧,认为该剧不仅情节上相对史实作了大改动,最大的变动是思想主题上对君主进行了激烈的谴责,这一分析符合该杂剧的思想特征,剧中的确直接批评君王,且语言辛辣,情感激烈,这与元杂剧之前关于介子推故事的文献[1]记载或客观叙述不作评价,或为君王开脱,或委婉地批评君主大不相同。其次,不少学者重点阐释该剧借用历史题材传达出来的思想。如刘新文的论文《元杂剧中春秋战国历史剧的思想内涵》,分析该杂剧的思想内涵,认为宣扬忠孝节义和封建伦理道德,但并不恪守而是有所升华,批判了统治者贪暴忘义黩武劳民,也表达了元代文人的愤懑不平,论文用忠良、正义、愚忠等概念来评价介子推形象,符合杂剧所浸透的先秦儒家思想,但介子推的形象可做更细致深入的分析。而刘丽文在《历史题材剧研究》中对该杂剧作了详细的个案分析,认为该剧对基本史料改动不大,其虚构的部分也符合历史和人物性格逻辑,此外还分析了介子推的思想在君臣关系、人生理想、个体性格、出处穷通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先秦孔孟原始儒家色彩,的确,杂剧中多处引用了先秦儒家著作,人物的唱词与宾白也多次体现儒家“时”、“忠孝”、“仁政”等概念,人物的很多行为也由一些关乎儒家思想的信念支配。分析细致深入,抓住了该杂剧浸透儒家思想这一鲜明的思想特点。此外,还有学者從文人创作历史剧的角度进行研究。孙书磊在《中国古代历史剧研究》一书中认为狄君厚用历史题材表达的是文人的思想,介子推的故事传达着作者个人的自尊和超脱,也表达了元代文人仕隐无适的极端痛苦。这一角度比较新颖,联系到了作者狄君厚的个人经历以及元代文人的生存状况,思考到文人借用历史题材实际是在浇自己心中之块垒,合理且深入。

第二,将元杂剧《晋文公火烧介子推》列入史记戏中研究,这类研究主要探析该杂剧与《史记》的关系。“史记戏”近些年来受到《史记》研究学界和戏曲研究学界的共同关注,介子推的故事在《史记·晋世家》中有详细记载,《晋文公火烧介子推》自然就被纳入到“史记戏”的研究视野中。学者们认为杂剧文本与《史记》文本的关系主要是继承与重构。高益荣的《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释》中认为《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继承了《史记》的悲剧精神,戏剧具有悲壮美,而主人公介子推也继承了《史记》中人物的重义轻生的侠义忠义精神,同时杂剧又将《史记》中的历史情节进行艺术展现,用夸张性的、看似失真的情节如割股饲君情节来增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书中将《史记》与杂剧对比细致全面,两个文本内在的关系也阐明得深入合理,但是“割股饲君”的情节虽然没有在《史记》文本中出现,却在《庄子·杂篇·盗跖》、《说苑·复恩》等文献都有记载,该情节是历代流传下来的,不过杂剧对此进行了细化,增添了艺术感染力;又如丁合林在《元杂剧史记戏对<史记>的继承与重构》中同样提到该杂剧对介子推忠义的演绎继承了《史记》的思想,力现人物的忠肝义胆和视死如归的高尚情怀,重点论述了《晋文公火烧介子推》中融入市民的“知恩图报”等世俗思想而对史记故事进行的重构,文章认为介子推是市井人所想象的隐者,然而从《录鬼簿》中的记载、文本中较为高雅的语言、深厚的儒家思想、较为矛盾的仕隐思想,可以确定作者狄君厚的文人身份,在塑造介子推的形象时融入了文人的生命体验,说介子推是市井人想象的隐者,恐怕不妥。此外,如俞樟华等编著的《<史记>与古代小说戏曲研究》认为史记戏的叙事特征之一是围绕单一的文化主线来创作,表现人物的文化性格,而《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文化主线便是儒家之道,介子推是为恪守儒家之道而死。目前“史记戏”的研究角度,其重心基本上都在《史记》,对于杂剧《晋文公火烧介子推》仅作视作例子简单分析。

第三,将《晋文公火烧介子推》作为隐逸剧,这一角度主要剖析杂剧中的仕隐思想。如王晶晶的《元曲历史观念研究》中将该杂剧归入隐逸剧中有别于神仙道化剧的隐居乐道剧,认为剧中宣扬了远离名利,隐于山林,过潇洒舒适生活的理想。这一分析符合文本,剧中第三折介子推与介林的谈话、第四折樵夫讲述自己的生活等都体现这一点,但这些仅是杂剧对仕隐问题思考的一部分,无道则隐、功成身退而隐、求万载之名而隐、侍奉母亲而隐、不见察于君而隐等使得剧中的归隐思想变得丰富复杂,因而剧中仕隐主题有待进一步深入分析。再如吴丹的《元杂剧中的隐逸剧研究》中认为火烧绵山情节展现了介子推宁愿葬身于隐逸山林,不愿出尘世俗的可贵坚持,同时剧中体现了儒家“待时而隐”的思想,另外作者还分析了元代隐逸剧中的市民世俗性,认为介林割下自己的头替代重耳、介子推割股饲君的凶杀情节迎合民间市井喜欢险怪刺激的趣味,诚然,介林自刎、介子推割股饲君的情节具有血腥的色彩,但也应该注意到,介子推的儿子介林的头颅替代储君的首级这一情节受到赵氏孤儿故事的影响,割股饲君则是介子推题材故事历代流传下来的情节,两个情节的选择和叙写,不仅仅是求刺激,更言介子推对君王的付出巨大,与君王忘恩忘贤形成落差,为剧中批判君王的主题作铺垫。又如王叶英的《元代隐逸剧研究》认为介子推进谏以求维护正常人伦社会秩序、无道则隐、被火烧死而舍生取义皆是维护儒家之道的体现,其归隐也体现了文人对蒙古统治者不合作的精神,而介子推悲剧的原因在于君主专制时代不容许臣子有人格独立与自由,该文将归隐思想与剧中儒家文化特征、元代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较为深刻。

第四,将《晋文公火烧介子推》视作帝王戏,围绕君臣关系和对帝王的批判展开论述。田同旭在《元杂剧通论》一书中对该杂剧进行个案分析,指出该剧的显著特点即对晋国两代帝王的批判,并且认为对晋献公的批判可能是对金朝末期统治者昏庸的批评,而介子推拒不与晋文公合作,是作者不与蒙元统治者合作的民族意识的体现。从史料背景看,这些观点都比较合理,然而文本中尤其是第三折所体现的介子推解救护送晋文公过程中,对君王的尽心尽责,以及与君王之间产生的共同努力相互激励的关系和超越君臣的友谊来看,如若介子推拒绝出山的行为是因民族意识而不与蒙元统治者合作,那么何以护送重耳义无反顾?该问题还应再与作者的为官经历联系起来,从作者狄君厚留存的散曲《扬州忆旧》看,作者应该有过出仕经历,对仕途官场有着较深的体会,且是一个仕途失意的落拓文人,那么,剧中介子推宁愿被烧死而不出山面君不单单只是作者民族意识的体现,还蕴含着作者仕途失意后对君主不尊重贤才的极度抗议和批判。帝王戏视角在君臣关系探讨的基础上,更多把主角视作帝王也即晋献公和晋文公。

第五,以“悲剧”作为着眼点,探析《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悲剧性和介子推悲剧背后的原因。论述文本悲剧性的论著,例如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认为元代有悲剧作品,而《晋文公火烧介子推》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其悲剧性并不如《窦娥冤》和《赵氏孤儿》那么强,但仅提到未作详细论述。如陈颖在《论悲剧性的消解——从元杂剧<介子推>到清传奇<介山记>》中,认为该杂剧通过写主人公集众善于一身却功成戮就的遭遇以及第四折精彩的渲染,涂抹了浓厚的悲剧色彩,剧中以自我牺牲来实现自己所追求的人格理想是悲剧精神的体现,但这种悲剧性到清代的相关作品时已经逐渐消解,该文以悲剧性的消解为线索,梳理了元杂剧与明清时期介子推题材戏剧,新颖合理。此外还有学者重点论述产生悲剧的原因,如刘丽文的论著《轴心时代史官文化与中国古典悲剧》认为介子推是道德完美主义者,他的悲剧是为维护个体人格尊严而导致的,而从君王角度上看,这是一个行为动机与行为结果完全悖反的悲剧,多角度分析悲剧的性质和原因,分析全面深入,但是应该注意到杂剧叙述介子推的悲剧的意图明显倾向于对君王的批判,而即便君王放火的初衷是为了逼介子推出山受封赏,但是此前对介子推的忘却也还是悲剧的重要原因和导火索。

除了以上几个类型的研究,不少学者将元杂剧《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纳入到以介子推为题材的历代文本中来研究,这类研究或是梳理故事源流,梳理介子推题材沿时间线性增改的流变过程,或是将其中的某几部作品进行对比,以探讨各自的主题和文本特点。例如,张艳的论文《介子推故事题材剧目研究》,邵丹丹的《古代介子推题材戏曲研究》等。此外,还有一些论著将《晋文公火烧介子推》放入《元刊杂剧三十种》或元代戏曲中研究,这类研究多将元代戏曲看做整体,探讨其艺术特征,而《晋文公火烧介子推》则作为例子纳入分析中。例如,甄炜旎的《<元刊杂剧三十种>研究》,高琦华的《中国演剧史》,将该杂剧纳入元杂剧中研究,有利于将其艺术特征或思想特点与整个时代的杂剧作品贯通起来,但是同时也会导致对《晋文公火烧介子推》个体文本特点分析不够细致。

对于元杂剧《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研究,已经有不少成果,其复杂的思想主题也从各个方面逐渐得到探析。但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还需进一步探究和解决:

一则,研涉及到该杂剧的专著和论文数量上虽然较多,然而对其作详细个案分析的却很少。专著中仅刘新文的《<录鬼簿>中历史剧探源》,刘丽文的《历史题材剧研究》,田同旭的《元杂剧通论》,刘丽文的《轴心时代史官文化与中国古典悲剧》中有篇幅较多的个案分析,其它仅论及,内容不多。而硕士学位论文中,该杂剧也仅在某个章节中有重点分析。短篇的期刊论文几乎没有只以该杂剧为研究对象的,多纳入某一類文本中分析,或是与某几个文本作比较研究。个案分析较少导致对该杂剧的研究不够全面、细致和深入。

二则,在文本阅读方面,研究者们多关注杂剧中第四折火烧介子推的内容,细读和鉴赏也多分析第四折中的《越调·斗鹌鹑》等几支描写火景的曲子和樵夫对帝王的强烈谴责的《收尾》一曲。前面三折的文本较少得到关注,然而整个杂剧是一个整体,且前三折的文本中同样渗透着杂剧的主题思想,不少曲子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而折与折在叙事布局和结构中也相互勾联,若忽略前三折的文本,则很难对该杂剧有较深入完整的理解。

三则,在文本的艺术特征研究上较欠缺。目前的论著多关注元杂剧《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情节内容、故事源流、时代背景、主题思想等,而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不够全面,没有结合曲辞和宾白的细读;对于文本的叙事特点、舞台呈现、语言特色等方面更是较少论及。

四则,在主题思想方面,学者们对主旨的阐释主要集中在君臣关系、对君主的批判、出仕与归隐矛盾、儒家思想、文人心态、元人心态悲剧精神等方面。但是在阐发这些主题的时候,偏重于结合概括式情节,比如割股饲君、护送重耳出亡,对于具体的唱词科白以及里面所呈现的细节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总而言之,对元杂剧《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研究,学者们通过将其纳入历史剧、史记戏、隐逸剧、帝王戏、悲剧、介子推题材作品、元代杂剧中探析杂剧的复杂的思想主题,成果颇丰,但是杂剧前三折、文本曲辞及宾白、艺术特征等方面仍待关注。

注释:

[1]元杂剧《晋文公火烧介子推》之前,介子推与晋文公的历史故事主要见载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庄子·杂篇·盗跖》《吕氏春秋·介立》《韩诗外传》《史记·晋世家》《新序·节士》《说苑·复恩》《列仙传》《新论·离事》《丧服要记》《异苑》《拾遗记·鲁僖公》《春秋臣传》等文献中。

参考文献:

专著:

[1]刘丽文:《历史题材剧研究》,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4年版,第41页,第222至225页。

[2]田同旭:《元雜剧通论》下,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至106页。

[3]刘新文:《<录鬼簿>中历史剧探源》,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30至234页。

[4]高益荣:《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5、331页。

[5]刘丽文:《轴心时代史官文化与中国古典悲剧》,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10、193、232、240页。

[6]甄炜旎:《<元刊杂剧三十种>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年版。

[7]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元曲鉴赏辞典珍藏本》中,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804至807页。

[8]赵义山:《元曲鉴赏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2年版,第1168至1169页。

[9]傅德岷,余曲:《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81页至182页。

[10]高琦华:《中国演剧史》,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版,第57页。

[11]俞樟华、赖祥亮、刘永辉:《<史记>与古代小说戏曲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13页、第140页。

[12]孙书磊:《中国古代历史剧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页。

[13]臧修臣:《中国文学史诗》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43页。

[14]齐森华等:《中国曲学大辞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96页。

[15]王国维着,叶长海导读 :《宋元戏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9页。

[16]张大可、丁德科:《史记论著集成》第20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281页。

[17]柳村:《古典诗词曲格律研究》,上海:百家出版社,2007年版,第332页。

期刊:

[1]陈颖:《论悲剧性的消解——从元杂剧<介子推>到清传奇<介山记>》,《名作欣赏》,2014年1期,第144页。

[2]刘新文:《元杂剧中春秋战国历史剧的思想内涵》,《戏曲研究》,2001年57辑,第23页。

[3]陈颖:《中国古典戏曲中介子推故事的演变初探》,《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5期,第57页。

[4]丁合林:《元杂剧史记戏对<史记>的继承与重构》,《开封大学学报》,2014年4期,第49页。

[5]丁淑梅,温晓婷:《历史悲剧 戏曲叙事 伦理旨归——论东大双红堂藏京调折子戏<焚绵山>》,《民族艺术研究》,2014年5期,第48页。

学位论文:

[1]张艳:《介子推故事题材剧目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2]王叶英:《元代隐逸剧研究》,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3]邵丹丹:《古代介子推题材戏曲研究》,淮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4]吴丹:《元杂剧中的隐逸剧研究》,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5]王晶晶:《元曲历史观念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猜你喜欢

元杂剧
衙兵·衙内兵马使·权豪势要——元杂剧衙内角色渊源考论
《鹧鸪》一调与“舞《鹧鸪》”“打散”——声诗格调与元杂剧的收场演出
论元杂剧的文学——以《单刀会》为例
磁州窑瓷枕上的元杂剧投影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成果推介 明代剧坛对元杂剧接受之研究
对“京都学派”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
《赵氏孤儿》的改编与创新——从元杂剧到电影
元杂剧繁荣原因研究之话语系统变迁
元杂剧勃兴之演剧根源探论
英语世界元杂剧家地位的定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