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敬论的发展

2021-04-28白钰莹

青年文学家 2021年6期
关键词:朱熹儒家

摘  要:“敬”论是儒家哲学的重要命题,渗透在每位大家的行文之中,关于敬的思想渊源,我们现在可以追溯到周人思想的文献,研究关于“敬”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有助于认识儒家哲学的建立基础,感受先秦思想的思想渊源,也有利于构建宋明理学与现代思想的框架。周初有“敬天保民”的思想,试图以哲学的态度解释与消解关于“天”的宗教色彩与神秘色彩。本文试图梳理敬论思想的发展脉络,简单分析“敬”的含义,为深入理解研究敬论这一重要命题做准备。

关键词:敬论;儒家;朱熹

作者简介:白钰莹(1995.2-),女,汉族,河北省邯郸市人,河北大学201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6-0-03

“敬”论是儒家哲学的重要命题,渗透在每位大家的行文之中,关于敬的思想渊源,我们现在可以追溯到周人思想的文献,研究关于“敬”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有助于认识儒家哲学的建立基础,感受先秦思想的思想渊源,也有利于构建宋明理学与现代思想的框架。周初有“敬天保民”的思想,试图以哲学的态度解释与消解关于“天”的宗教色彩与神秘色彩。本文试图梳理敬论思想的发展脉络,简单分析“敬”的含义,为深入理解研究敬论这一重要命题做准备。

一、“敬”的含义

《说文解字》里解释“敬”为“肃也,从攴、苟”段玉裁注:“敬者,肃也”《字源》认为西周早期金文以“苟”为“敬”,“敬”字的产生不会晚于西周早中期,本义为严肃。但是在文献记载中“敬”字已经大量出现,比如在《诗》《书》中,有警戒、恭敬、端庄、严肃、敬畏等含义。警戒含义如《周颂·敬之》的“敬之敬之,天命显思,命不易哉。”意思是执政者执政时靠的自身的德性,行为不端,不思警戒就会被取缔。恭敬含义如《秦风·长发》的“汤降不迟,圣敬日跻”商代的汤德性与天命吻合,因为能够恭谨的事天,所以上帝命令商汤统领九州。这里的恭敬来自于商周的祭祀礼,带有对上帝绝对服从的意味。

《大雅·云汉》中写道“昊天上帝,则不我虞。敬恭明神,宜无悔怒”,意思是,上天将灾祸降到人间,君王只能保持恭敬不敢生忿平之意,只能被动地接受上天的降灾,祈求天灾的消退。在周人的祭祀诗中,大部分都是表示对上天与祖先的恭敬与恭谨的态度。端庄如《鲁颂·泮水》的“穆穆鲁侯,敬明其德,敬慎威仪,维民之则。”鲁公的庄严美好,令民众产生快乐。鲁僖公仪表严肃,并且端庄严肃的内心修养,不仅是外表的端庄,更是内心的肃穆,这是一种道德要求,“敬慎威仪”也在诗经中多次出现,是当时对上位者的重要的道德要求,这句话体现着时人既要求着装衣饰的整洁,又要求神态的端庄严肃,更要求内心道德修养的肃穆。敬畏义如《大雅·板》“敬天之怒,无敢戏豫。敬天之渝,无敢驰驱。”意思是统治者要敬畏天的警告,怎么可以荒诞逍遥。上天的命令也一定要一丝不敢违背的去做。同样的,敬畏之情不仅是君主对上天的态度,大臣也要各敬其位,遵守君臣之道。这个政治道德体系自上而下,由上天设立,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本职的做好自己的事情。

二、“敬”在宋代之前的发展

在《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有“孝敬”文字的出现。“敬”在当时,更多的是以一种规范被统治阶级提倡推广。在孔子《论语·宪问》篇也有“事思敬,执事敬,修己以敬”的言论,意思是说做事情要有敬意,事情执行的时候需要敬意,修养身心,也需要敬意。在这里敬更像是一种工作生活的态度,不管你是要做事还是做人都需要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在《论语·子路》篇中还有“言忠心,行笃敬”,意思是说言语要忠厚老实,行为要忠诚厚道并且严肃认真,这样才值得别人相信,受到别人的尊敬。“忠”是孔子提倡的重要观点之一,以此理解,“忠与敬”都应该是为人处世的准则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敬”字虽然在“六经”中经常出现,但是把“敬”字作为一个心性修养,作为一个哲学意义的词语来加以专门讨论却还是宋代以后二程才形成的,朱熹也曾有过专门强调。他说在自从秦汉发展以来,儒家的学者都没有真正认识“敬”字,只有程颐才说的亲切,说的到位,才成为一个专门讨论的心性修养的问题。

两汉时期,学术的主流是儒家的经学,文人学者将自己的精力放注在古书的整理与训诂上,儒学也由汉初的冷落,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到东汉的衰落,整体而言,学者们推崇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基本是沿袭先秦天人合一思想与敬畏尊重的基础上,敬天、爱天、从天,以敬去实现礼。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处于长期的分裂状态,社会混乱,政权不稳,文人志士都投身于山林隐逸,清谈盛行,道教也融入上层社会,同时传入佛教,三教出现融合,产生了“名教”,众人也少言论“敬”。

唐代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远超前朝,统治者采取兼容并蓄的政策,文化出现了融合荟萃,形成了儒释道三者并立,即使儒家敬的思想在发展,内涵也没有扩大。

三、宋初的“敬”论思想

宋代的周敦颐提出儒学的“主静”说。他的“主静”指的是一种无欲的精神境界,人没有合理欲望自然会安静,带有禁欲色彩。这一思想也明显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而在二程时代,为了与佛道划分界限,程颐在晚年提出了“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周易·文言传》),以“敬”為理论依据,对敬做了新的定义,把儒家心性修养,有利于儒家发展的佛道思想与周敦颐的“主敬”思想融会贯通,提出了自己的“主敬”思想。程颐说:“涵养须用敬”(《河南称氏遗书》卷十八)此时,“敬”主要是作为一种修养功夫提出来的,它是立身之本。朱熹认为程颐的主敬思想是对儒学的一大贡献,也体现了朱熹对敬的态度。同时,他还对宋代的“敬论”发展做了一个概括的总结。程颐的“主一无适”、“整齐严肃”主要指,要求人从外貌举止与内心思想两方面管理自己。在内心中保持意识上的高度集中不乱分神,在外貌上做到仪容整齐,进退得当。程门弟子谢良佐的“常惺惺法”,即时常警醒自己,使内心保持清醒,净澈的状态,重在时常唤醒内心,这里引入了佛家用语从而变为佛理两家的用语,充实理学。程门弟子尹焞提出的“其心收敛不容一物”是说专注于一事物的发展,收敛心性,保持专注等。内外配合,以外部的严肃整齐引导致内心的安定,并且两者又相互关联,也有《鲁颂·泮水》中鲁公的外表严肃,内心肃穆的发展与继承。就像程颐自己在《思箴序》理提出的“由乎中而应乎外,制于外所以养其中也”就是对主一无适与整齐严肃的主敬功夫的关系的说明。它们作为理学主敬思想的四个要点在《朱子语类》中论述。同样需要指出,这里的“内外”只具有相对意义,而不是直接割裂。程颐的另一命题“敬义夹持”只是相对于“义外”而言,“直内”的敬是一种内在的功夫。他虽然注重“整齐严肃”以外貌的功夫为基础,但是在程颐的思想中,不管是容貌上的整理还是集中思绪,都是指向了“直内”的内心功夫。甚至可以说,程颐一直提倡主敬工夫论,主要的目的还是安定人心,稳定民心,维护封建思想意识体系。他说人心就像是反动的车,一直在流转运行,又像是悬空的镜子什么都可以映射。但是人心如果不能自己作主,不思量事,又如何安定自己,修养身心呢。他也提到张天祺的“不思量”和司马光的“念中”实例来论述,说明在当时,稳定心,安定心是一个普遍的问题。程颐认为主敬才是解决“心主不定”的根本方法,也就是说敬论本身就是为了处理和解释人心怎么作主,怎么克服内心的不同的想法的。

程颐在自己的论述中明确地提出了“学者先务鼓在心志”。学者做学问首先要定下来心,保持注意力,也就是做到“心”有主,内心有自己的方向,才不会被外物迷惑,才能应对万事而洒脱,一切思绪疑难就迎刃而解。而要做到这些就是主敬工夫。这样一种主敬功夫,在程颐看来就是“涵养”,最终也会达到“自然天理明”。同时程颐也提出心作主必须落实在“事”上,日常生活中都要按照有一物便有一物的原则定理的想法去行事,既不能被事情扰乱思绪,也不能被事物所奴役。在这里虽然没有提到“敬”上,但是这些前提都是心定,而心定又要敬来使心作主,在这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主敬思想的解释。人们想要做事不乱,举止应对得当,就要内心安定,集中精神。那怎么才能做到这些呢?这就需要敬,而培养敬的工夫,养成敬的习惯就要做到仪表外貌收拾打理好和内心肃穆稳重,整个人才能维持敬。而做好敬的功夫,身心都做好准备后自然处事不慌乱。

四、朱熹的“敬”论思想

二程以后,朱熹继承了“主敬”的思想并且构建了自己的学说,他的学说架构性非常明确,注重呼应,他的本体论是理气论,落实在行事是工夫论,以“敬”和“义”两分的结构来统摄其他工夫。朱熹言敬,不胜枚举,涉及的义理也非常繁杂。但是他在《大学或问》里论述大学与小学的问题,对“敬”做了一个基本的概述:“敬之一字,圣学所以成始而成终者也。”这是说,“敬”是儒家圣学的“成始成终”的工夫。小学重在涵养本原,大学重在修德修业,最终实现“明德新民”、“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梦想。在这里虽然说主敬是小学工夫,但是更多的是强调从小学工夫就要持“敬”来学习,然后一以贯之,成年以后修德进业。如果基本的敬都不能做到,不能够“致知力行”,更谈不上“治国平天下”。“敬”是贯穿小学与大学乃至一生的根本功夫。

朱熹的哲学综合了北宋以后的大家之说,整理出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敬论”。他师从李侗,学习了“主静”,“于静处下功夫”。主静工夫是察识与涵养的统一,在静中体认天理,再融入日常人伦之中,从涵养上说,静是在夜里培养气质,充塞自身浩然之气,从察识上说,静可以让人专心致志,体认天理,循环往复,再学习分数体认的工夫,就能达到一种洒脱境界。他对敬的理解,起初是受到湖湘学派影响,胡宏的“察识”也就是“识心”,被朱熹称赞“只在个敬字”,是一门大学问。(《宋元学案》卷二十四)张栻后来也以“以求仁为息”的涵养方法和朱熹辩论。张栻认为“未发是性,已发是心”,这个观点也影响了张载也就是“心统性情”。而在己丑之悟以后,朱熹提出了自己的“敬论”,也就是以敬为“日用本领工夫”的思想。并且在第一时间里向湖湘学派表示自己的观点。胡宏的“察识”是“察心”的工夫,他认为已发的心如果是良心就好好妥善的保存,如果是人欲就要制止住它,并且设其他,也就是说所有的一切都在已发以后的事情,关键就是心能不能察识到。朱熹提出的敬论就强烈的反对了这个观点。他认为日用伦常才是一切的重点,强调程子的为学大要,以敬为宗,统摄一切。在朱熹看来,心本身就是知觉,就是一种行为,心不能够判断自己,心就是判断一切的主体,无需“识心”,因为心的能力就是察识,朱熹提出的二心问题不一定是湖湘学派的重点,但是这个问题的批判就是为了说明心怎么就能“自主”,怎么能做到“自做主宰”。

这个时候,朱熹已经开始修整“主静”之说,在他看来不管是已发还是未发,都需要敬。敬是贯通动静的工夫。敬是贞,只有修养到贞定才能懂得中和之妙,懂得天理。朱熹主动地继承了程子的想法,在他看来,主敬既是未发时候的收敛存养,让心不乱于二事,也是指已发状态下注意力集中,专注与思考和处理事务。就像他要求的那样,无事时敬在心里,有事时敬在心上,一件事情做完再去考虑另一件事,了却一件再说一件。持敬,持的时专一精神。第二,敬是容貌与思虑的内外合一。不管是衣饰还是思虑都要端正严肃。就内心而言,敬是一种心理状态,是遏制人欲,体认天理的重要过程。人的内心总要处于警觉状态。再者要“敬义夹持”,内心的工夫和对外实践相结合,用敬提升主体的涵养,用集义作为处事的原则,把内在的敬表现到外在来,成为“活敬”,这也是朱熹的观点之一。

持敬去欲属于主体修养论。敬是万事的根本,居敬持志是格物的条件,加强认知主体的修养,才不会使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发生偏差。身心容易脱离轨道,胡乱行事,因此有必要用一个匣子来规范约束它,这个匣子就是敬,是知觉层次的敬。它是一门工夫,也是修养工夫是应该具备的态度。修养有具体的内容,而敬则没有具体的对象,它是一种习惯,一种态度。“敬”也要和致知联系起来,从某一方面说,敬就是主体修养的一种形式,是为学修养的落脚点。当然,只有持敬,没有集义的过程,不可能说治学之方。只有持敬同集义结合起来,德性才会确实的建立起来,才会明理,讲学,安定人心,达到教化民众,维持社会的稳定。持敬是工夫,是修养的办法,真正落实在行事上,也就是“穷理”,而穷理又是格物的途径,因此主敬与穷理就是一条路径。致知而后格物,心怀敬的态度,才能通过格物致知达到穷理的状态。更要说明的是,朱子的“敬”不是李侗的夜半静坐,不是全不省事,而是那个控制范围的匣子,将思想与情欲收敛起来,安顿起来,稳定社会情绪。

己丑之悟后,虽然朱熹的体系基本完成,但是他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他针对湖湘学派的“察识”,提出的是二程的主敬思想。但主敬思想如何统领心论仍是一个关键,他跟张栻的书信里提出了三点:第一,以敬为主能够使内心和外表获得整齐严肃的效果,从“不忘不助”上升到“心自存”;第二,如果不用敬的工夫来梳理心,那么必然会导致出现用心来统摄捉弄另一个心,不仅内心变得混乱,而且本身逻辑也不太正确;第三,根据“以敬为主”的做法,心会“自存”这是儒家的观点,而一个心去掌控统领另一个心则是走向佛学的问题。为什么以敬就可以解决“把弄”的问题呢,这需要我们更深入的整理线索。朱熹要解决湖湘学派的“识心”说,他认为胡宏说的心是形上的心,而朱熹则是将一切都落实到日用工夫上去。他强调工夫不能片面的追求已发后的心的察识判断,而要统率未发时内心的涵養的能力,以主敬养成心在已发未发时候的自作主宰,由敬切入内心,做到提撕唤醒的自省自存,这就是朱熹敬论的特点所在。从这个观点上看,敬就是提撕警觉,就是涵养自身就是一种工夫与习惯,敬本身不存在本体意义。同样的,敬可以养成心的自省,那么敬是否需要“心”的主导,是否又会回到心来把弄心的状况?敬来保证心,谁又来保证敬呢?就像吴震老师说的在朱熹看来,他根本没有考虑过敬字工夫的理据。如同牟宗三先生说的“空头的涵养”的批评一样。主敬又缺乏心体的引导。

朱熹认为,理就是上天赋予人并且存在于内心,只是因为禀受气和接触的物欲所蒙蔽了,他试图提出的简便易学的内心修养方法也就是“敬”。敬事心“作主”、“长存”、“自省”的保证。敬是“主一无适”,有精神专一且不被杂务分散注意力。这样,以敬收心,也就是朱子的为学要旨了。

最后指出敬与心的关系问题。朱熹说敬是心之贞定,也就是说内心如何得以安定,而工夫论的特质就是要以主敬为本,以穷理致知,这样最后就都落实到事情上,存在于一切生活起居事物当中,既主于事,又主于心,是彻上彻下的工夫。

朱熹的敬论融合了湖湘学,二程学的理学思想,以敬知双修为要点,将持敬的涵养与致知的察识相统一,把道德修养的方法与生活认识的方法相统一,既修补了李侗的少察识,也修补了湖湘的少涵养。他的修养工夫的转向也为他理学上的大成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敬峰.敬义夹持视域下的朱子哲学工夫论[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50-55.

[2]吴震. 敬只是此心自做主宰处——关于朱熹“敬论”的几个问题[C].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人文与价值——朱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朱子诞辰88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450-481.

[3]魏立明.朱熹“主敬”说过程研究——在修养工夫演进背景下的考查[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08):61-64.

[4]李敬峰.儒家“敬”义的演变[J].绥化学院学报,2010,30(04):52-54.

[5]陈来.宋明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猜你喜欢

朱熹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从习总书记考察朱熹园说起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论朱熹诗歌的冲雅之风
“朱子深衣”与朱熹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民主抑或王道:儒家与现代秩序的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