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英译本中隐喻的显性与隐性翻译浅析
2021-04-28刘兰
摘 要:《圍城》中的隐喻现象十分的普遍,该文将从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的角度分析《围城》中的结构隐喻、空间隐喻和本体隐喻。同时也谈及到了在翻译过程中,显译与隐译带来了文化意象的损失现象,这能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认识中国文化,促使中国文学作品翻译的传播。
关键词:隐喻;显译;隐译;《围城》
作者简介:刘兰(1994-),女,湖北省孝感市人,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046;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6-0-02
一、隐喻
日常生活中,人们无时无刻地都在使用隐喻,例如“窗口”就是一个隐喻,“口”字是先存在于“窗口”的,“窗口”就是口与窗户打开后的状态相联系后产生的一个隐喻,而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出现在人类的视野中,而电脑上的“小窗口”中的“窗口”也被赋予的新的含义,这也是隐喻在词汇上的体现与发展。
隐喻概念,是在1980年乔治·赖考夫和马克·约翰逊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首次被提出,乔治·赖考夫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隐喻包括结构,空间和本体隐喻。
二、显化与隐化翻译
显化和隐化翻译可以从形式和意义上区分,翻译中不导致意义变化的形式变化的因素有文化、译者和译文读者等等。不同的文化由于各种非文化因素有着不同程度的强弱,原文本读者与译文读者本身有着不同的文化信息储备,但相对较强的文化在弱势文化中的渗透要更多,所以在原文本和译文中就存在着这样一种关系,相对的弱势文化在处理强势文化的文本时,显化的翻译要更多。译者是一个主观因素,不同的译者在对待同一个文本时,由于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会导致译文的形式不同。而译文读者也是译者所考虑的因素之一。由此看来,形式在翻译过程中,在不改变意义的前提下,只存在原文本和译文形式上的不同,而原语与译入语的形式在本身上就存在着根本的不同,所以形式上的显化和隐化翻译,就显得有些多余。
Klaudy & Karoly (2003)认为,显化是指用几个意义单位去表达原文中的一个意义单位,而隐化则跟显化相反。Shuttleworth & Cowie (1997:55)指出显化是用更明显的语言形式的译文去表达原文的信息,具体表现为在译文当中译者增添解释性短语或连接词等。
Blakemore(1987,1992)把意义区分为程序意义(procedural meaning)和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其中,概念意义是具有命题表征的信息,例如名词。而程序意义不具备此特点,它的存在是为了方便受话者去理解话语,例如无意义的连接词“and”,“then”等等。也就是说,程序意义在文本中的体现就是无概念信息的连接词,标点,语序,话语标记语等等,而概念意义在文本中的体现则是实词,如名词,形容词等等。
三、《围城》英译本中隐喻的显译与隐译分析
(一)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中,源域和目标域(源域为本体,目标域为喻体)中存在着相同点,例如“目光如炬”中,源域中的“目光”为目标域,目光有让人让感到炙热,而“炬”为源域,火炬具有让人感到炙热的性质,那么两者之间就具有相同的特征。这样就形成了结构隐喻。
(a)……正想沈子培写“人”字的捺脚活像北平老妈子缠的小脚,上面那样粗挺的腿,下面忽然微乎其微的一顿。
(b)After looking at the scrolls and antiques in the room more than three times, he was struck by the thought that the foot stroke of Shen Tzu -peis character for ‘man closely resembled the tiny bound foot of an elderly Peking maidservant. The top part of the ‘leg character was stiff and bulky while the bottom part suddenly came to a tiny point and ended.
书法中的“人”字为目标域,“北平老妈子缠的小脚”为域源,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人”字与“小脚”的形状看起来十分的相似,这就构成了一个结构隐喻。译者在处理译文时体现了显译的方面,如沈子培对于译文读者来说是一个带有文化特色的词,译者在此处做了批注,补充了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原文中隐藏的时间先后关系与转折关系,译者分别用“after”、“while”表示出来了。但是句中隐喻的译文,译者选择了直译,用“the foot stroke of Shen Tzu -peis character for ‘man”译“‘人字的捺脚”容易让译文读者理解起来十分费劲,而“the tiny bound foot of an elderly Peking maidservant”中对“北平老妈子缠的小脚”也没有作过多的解释,在译文读者没有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如果此处采取显译的方法为原文添加注释,此处隐喻的译文效果可能会更好。
(二)空间隐喻
在空间隐喻中,一组概念系统常常是用另一组空间概念来解释的。如“情绪高涨”,其中“涨”显而易见是一个表示空间的词,为上升的意思,用空间概念“情绪上升”表示很开心,兴奋,这就构成了一个空间隐喻。
(c)承那王主任笔下吹嘘,自己也被吹成一个大肥皂泡,未破时五光十色,经不起人一搠就不知去向。
(d)Now, thanks to all the blown up into a big soap bubble, bright and colourful while it lasted but gone at a single jab.
把自己与肥皂泡联系在一起,将在王主任笔下的自己形象化变成肥皂泡更为具体,经人一搠就飘向别处,也更能表达出自己与笔下人物不相符的心虚与尴尬。此隐喻的译文,显译之处表现为,“while”一词译出了默认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和人称。而隐译之处则表现为,将原文中的“自己”与“吹嘘”合并,只用一个“blown up”译出,“经不起人”也只用“at a single jab”简洁地表达出来,其中“jab”有“戳”、“刺”、“捅”、“猛击”的含义,那么用“jab”表示“搠”则是隐化了“搠”这一词的文化默认值。
(三)本体隐喻
在本体隐喻中,我们需要利用实体或物质去理解我们的有关经验,也就是一些抽象或者模糊的事物。如此,我们就能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了,如“我的脑袋生锈了”中,大脑就变成了一块铁。而容器隐喻也是本体隐喻的一种,容器理论就是将某一领域视觉领域、时间、活动、行动或状态等看成是一种容器。如“他出现在了我的视野中”,其中“我的视野”就是一个容器,“他”就是在这个容器里活动的主体。
(e)“咱们方家在自由区该有个人,我和后方通通声气,我自从地方沦陷后一切行动,你可以进去向有关方面讲讲。”
(f)“the Fangs should have someone in the unoccupied interior, so I can keep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there. When you go to the interior, so you can tell the appropriate authorities about my activ ities since my home area fell to the Japanese.”
“通通声气”意为交流沟通,在此处构成了一个容器隐喻,方老爷子与后方自由区之间的距离在这里变成了一个管道,交流沟通则变成了传递声气。译文中显译同样也体现在了逻辑连接词与人称代词上,如“so”、“when”、“my”,而其中“地方沦陷”的译文“my home area fell to the Japanese”对原文的隐藏信息进行了显化的处理,地方是方鸿渐的家乡地区这一信息译了出来,而地方沦陷是由于日军对当时中国的侵略,对于译入语读者来说,如果不太了解中国的历史,便会十分的费解。
(g)“天罚你将来娶一个鼻息如雷的老婆,每天晚上在你枕头边吹喇叭。”
(h)“Heaven will punish you with a wife who snores like thunder. Shell blow a bugle by your pillow every night.”
打鼾声与打雷声和吹喇叭的声音联系在一起,能使它量化,然后辨认它声音大,在睡觉的时候听到是会让人烦躁的声音,所以这三者都具有听起来让人感觉到不舒服的特征。此处显译同样是体现在逻辑连接词与人称代词上,其中“鼻息如雷”字眼中并未提到打鼾这一信息,但译文中“snores”的意思为打鼾,此处为显译的表现。而隐喻中隐译则体现在,译文“blow a bugle”中的“bugle”是号角的意思,号角和喇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乐器,把喇叭译成号角,是一种文化信息传递的一种损失,也是隐译的一种表现,作者直接选择译入语读者较为熟悉的文化信息,而隐藏了喇叭这一文化意象。
四、总结
隐喻现象在《围城》中非常的普遍,从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的角度分析《围城》中的结构、空间和本体隐喻,也谈及到了在翻译过程中,显译与隐译带来文化意象的损失现象能让目的语读者更好的认识并体会到中国文化。同时,从显译和隐译的角度去研究文学作品中的隐喻可以为翻译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体现了不同层次的显译隐译和隐喻解读。
参考文献:
[1]Blakmore, D. (2002). Relevance and Linguistic Meaning[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Blakmore, D. (1987). Semantic Constraints on Relevance[M]. Oxford: Blackwell.
[3]Lakoff ,G.&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柯飞. 翻译中的隐与显[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4期.
[5]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汪立榮. 隐义显译与显译隐译及其认知解释[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3期.
[7]王建国. 关联理论与翻译研究[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