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伯克同一理论

2021-04-28闫彬彬马瑶

校园英语·下旬 2021年1期

闫彬彬?马瑶

【摘要】肯尼思·伯克(Kenneth Burke)提出来的同一理论旨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通过同情同一策略,对立统一策略和不准确同一策略,使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达成一种“同一”的状态。在《金星秀》这部脱口秀中,主持人通过犀利且直接的言语风格达成了与观众之间的同一状态。基于伯克的同一理论,以《金星秀》部分台词为语料,尝试分析节目中同一理论的运用及其效果,旨在以贴近生活的例子深化对伯克同一理论的理解。

【关键词】同情同一;对立同一;不准确同一;脱口秀

【Abstract】“Identification” is one of Burke's theories, which pays attention to the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among humans. It tries to achieve the aim of making speakers and listeners arrive at the same conclusions through identification by sympathy, identification by antithesis and identification by inaccuracy. Jin Xing Show, a Chinese talk show, contains a lot of critical and sharp words, through which, a good communication is established between the host and the audience. Parts of the dialogues from Jin Xing Show are analyzed based on Burke's theory aiming to have a better grasp of “Identification” and Rhetoric.

【Key words】identification by sympathy; identification by antithesis; identification by inaccuracy; talk show

【作者簡介】闫彬彬(1992-),河南郑州人,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认知语言学;马瑶(1993-),河南洛阳人,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翻译学。

一、引言

在交际中,修辞的作用非常重要,肯尼思·伯克(Kenneth Burke)(1969:43)将修辞定义为“研究用语言这种符号手段诱使那些本性上能对符号做出反应的动物进行合作”。修辞是一种独特的语言技巧,也是一种强大有力的感情力量,它通过说话者传递出来的语言符号创造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互通的思想基础和情感共鸣,从而影响听话者,甚至是改变听话者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对意义的阐释使得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达成一种共识从而最终走向思想或情感等方面的统一”(鞠玉梅, 2011:33)。正如伯克同一理论所阐述的,实现说话者与听话者在思想情感上的同一,这既是劝说的开端,也是劝说的最终目的和预期结果,“同一”这一修辞克服了情感和心理层面上的“分”而逐步走向思想和意识层面上的“合”,即达成一种“同一”的效果。

《金星秀》关注文化问题、文娱重心以及生活问题。节目中的点评内容既锋利又不失真知灼见,主持人讲话方式直接,言辞犀利,但也很好地和观众达成了共鸣,实现了节目效果。基于同一理论对节目中主持人的点评话语进行分析,将修辞理论与我们能接触到的生活例子相结合,试图探讨该节目是如何利用同一理论成功达到同一效果,并以此加深对伯克同一理论以及修辞学的学习和理解。

二、理论背景

同一理论由肯尼思·伯克提出,其中,“同一”这一概念是相对的,完全的同一是不存在的,“两个对手只有在接触的领地中才能展开战斗,没有接触,他们的斗争就无法展开”(邓志勇, 2011:76)。在实际交际中,为了实现同一这一目的,大多时候需要采取一些策略和方法,肯尼斯 · 伯克提到了三种,即同情同一的策略、对立同一的策略和不准确同一的策略。同情同一的策略强调的是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产生的共鸣,它重视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感情基础的建立,旨在寻求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思想意识的交集,从而达到双方之间的同一;对立同一的策略强调的是人们在面对某个共同的对立面时自发形成起来的联合,这种联合激发了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共鸣,在这种联合的基础上促成了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情感和思想上的共识和同一;不准确同一策略是指说话者使用了某些涵盖听者在内的语言符号,比如“大家”“我们”或“一起”,从而使听话者在潜意识中自发性地同意和认同说话者,从而逐步产生同一的效果。

伯克(1967)指出劝说行为成功的前提是劝说者要使用与被劝说者相同的语言符号,利用双方的情感共鸣并且使劝说过程中所使用的手势、语调、形象、态度和思维都尽量与被劝说者的相同。“当我们与他人享有某些共同特质时,我们就取得了与他人的同一”(鞠玉梅, 2011:36),即我们形成了同一体,基于此,劝说的效果和作用才能得以凸显,劝说的过程就是寻求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同一的过程。与此同时,对于达成同一的基础有所了解有利于更好地辨别同一效果是如何产生和达成的,任何一种同一都不是凭空而生的,同一的基础有很多,比如对受话者的了解(受众心理分析)、劝说者的人品(权威来自固有的品德)、对感情的运用(激发受众的感情)以及对逻辑性手段的运用(鞠玉梅, 2009)等,理解同一的来源、同一的发生机制以及同一的手段方法不仅可以深化对伯克同一理论的学习,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修辞,更有效地进行生活交际。

三、同一理论在《金星秀》中的体现

1. 同情同一策略的使用。伯克的同情同一策略在《金星秀》这部脱口秀节目中有多处体现,该策略通过建立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坚实的情感纽带,从而促进双方产生共鸣,达成思想的同一例如,在一期以爱情观为主题的节目里,主持人谈到了青少年的恋爱观,她讲道:“等我女儿长大了,我会告诉她,如果一个男人心疼你挤公交,一直提醒你少喝酒伤身体……请不要理他!然后和那个可以开车送你,生病陪你,下班接你的人在一起……”

“母亲”在大众印象里总是伟大无私的,能让人找到依赖感和亲近感,主持人在评论的开头用自己女儿作为例子引出青少年爱情观的话题,既能让和她一样为人母的女性找到了共鸣,也能让为人女为人子的观众们找到亲切感,与不同身份的观众们初步建立起情感上的同一。主持人接着又以母亲的身份将话题内容娓娓道来,从生活小事向青少年观众们分析了两种不同的爱情观,进而对比告诉青少年观众们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使建立起来的情感同一慢慢地发展为思想的同一,充分地发挥了同情同一策略的作用和效果,这种同一的建立对接下来的劝说和表述也具有十分重要的铺垫作用,促使劝说行为更加顺利,也促使劝说内容更加有效果。

2.对立同一策略的使用。伯克的对立同一策略在《金星秀》中也有诸多体现,该策略通过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共有的对立面寻求联合,从而拉近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距离,进而建立情感共鸣并达成同一,比如主持人在讲述做人做事原则时有这样一段内容:“做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礼让三分;人再犯我,斩草除根”。

这里主持人使用了对立同一的策略,生活中充满了种种无法避免的难题,这些被主持人统归为生活的对立面,在这些对立面面前,所有的观众便会无形中形成一种联合,这种联合的产生基于共有的生活经历、心理状态以及思维逻辑,因此主持人不需要使用过多华丽的语言符号即可促成这种联合的产生,达到与观众们情感的同一。在共有的情感基础上,主持人用押韵且诙谐的描述道出三种态度和选择,对于观众们来说,听到这样一句话,都会默默地会心一笑表示理解,因为在共有的对立面之前已经达成了同一,这种情感的同一进而逐步发展为思想的同一。反过来也正是这些生活的对立面让听话者寻求到了一种共鸣感和同一感,这句话才有了它的意义,最终达到预期的修辞效果。

3. 不准确同一策略的使用。伯克的不准确同一策略在《金星秀》中也有多处体现,该策略通过激发听话者无意识或潜意识的情感共鸣从而建立同一,以促进更好地表述和劝说,这种策略的使用更多地见于语言符号和语言技巧,比如,在一期以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主题的节目中,主持人在呼吁观众们应当树立积极价值观和人生观时讲道:“世界上有两种人,爱我们的人和恨我们的人,我们要为爱我们的人活得有声有色,而不是为了恨我们的人活的闷闷不乐”。

这里主持人一共用了四次“我们”,每一次“我们”都将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距离拉的更近。相比较与“你们”,这四次“我们”巧妙地将主持人这一“个体”和观众这样一个“整体”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更大的“同一体”,主持人在这个“同一体”中向观众们娓娓道来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方向,有了同一的基础,听话者在潜意识中会自发性地理解说话者,自主性地在自己和说话者之间建立起默契,最终实现思想和情感的双向同一,主持人所渲染的一种积极的心态就会在观众们心里生根发芽,使得观众们也仿佛油然而生出一种要快乐做人的态度和决心。

四、结论

基于伯克的同一理论对《金星秀》节目中部分台词和对话进行剖析,初步发现同一理论在其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和体现,通过同情同一的策略、对立同一的策略和不准确同一的策略,主持人建立了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共识,达成了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同一,促进了节目效果和意义。同一理论不仅加强了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沟通,也促成了彼此间言语和内心的双向同一,体现出了修辞的独特魅力,与此同时,通过对《金星秀》部分台词的分析也促进了对伯克同一理论内容和三种策略的理解和感知。

参考文献:

[1]Burke K. Language as Symbolic Action:Essays on Life, Literature, and Method[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9.

[2]鞠玉梅.社会认知修辞学:理论与实践[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3]邓志勇.修辞理论与修辞哲学:关于修辞学泰斗肯尼思·伯克的研究[M].学林出版社,2011.

[4]Burke K. Rhetoric——Old and New[M]. New Rhetoric, 1967.

[5]鞠玉梅.伯克修辭思想及其理论构建的哲学基础[J].外语研究,2009(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