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放北斗对伊朗导弹技术有多大帮助?
2021-04-28朱江明
朱江明
2020年9月7日,国家会议中心,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北斗导航系统模型展示。图/视觉中国
近日,中伊两国正式签署了《中伊25年全面合作协议》,根据伊朗媒体透露,协议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中国在伊朗能源和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第二,中伊两国的石油和贸易用人民币和数字人民币结算;第三,北斗卫星全面开放给伊朗使用。
目前卫星导航系统有四家,分别是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Glonass)系统、欧洲的伽利略系统(Galileo)和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而具备全球组网和军用级导航精度的,暂时只有中美俄的导航系统。由于中国和伊朗都未曾公布合作协议具体细节,因此这一消息只能被视为未经证实的新闻报道。即便如此,国内的很多军事自媒体也发表评论称,开放北斗技术给伊朗,将会极大地提高伊朗军队导弹的攻击能力。事实真的如这些专业性不确定的军事自媒体所言吗?
从伊朗过去试射以及作战中使用的导弹技术而言,这个国家主要依赖弹道导弹作为远距离火力突击的兵器,在两伊战争和最近对美军驻伊拉克基地的战斗中均是如此。可见伊朗已经能够在实战中熟练地使用弹道导弹发动攻击。伊朗宣称自己拥有上千枚弹道导弹,可以随时将以色列或者中东地区的美军基地“夷为平地”,让其“葬身火海”。
在伊朗众多导弹型号中,流星系列最为著名。该导弹系列最初师承于苏联的飞毛腿系列,只能打击300公里以内的目标,后来伊朗在来自俄罗斯等的技术帮助下,通过升级发动机、增加推力火箭级数和增加弹体直径的一系列改进方式,成功试射了流星-3型中程地对地导弹,射程估计超过1300公里,属于和中国东风-21型射程近似的中程地对地弹道导弹。流星-3型导弹足以覆盖中东、中亚和部分欧洲地区,2003年成功试射后就被伊朗视为足以威慑欧洲的战备武器。其后,伊朗又在流星-3的基础上,发展了若干改进型号,并且宣称部分射程超过5000公里,但是并未被外界证实。我之所以介绍流星系列导弹的基本发展脉絡,其实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伊朗主力威慑导弹武器其实并不需要北斗导航来提高性能,为什么我如此肯定呢?
此类射程超过1000公里的弹道导弹,超过一半以上的飞行轨迹都在大气层之外。由于北斗这一类卫星导航主要是针对大气层内的,在太空中的飞行已经超出了卫星导航的服务范围。当此类导弹从太空再入大气层的时候,在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下,导弹的速度已经超出了音速20倍,此时如果使用北斗进行末端弹道修正,则需要将导弹降速到音速的10倍以内,这其实破坏了中远程导弹的突防能力。因此,大部分洲际导弹和中程弹道导弹主要采用惯性制导和星座制导的手段而不是卫星导航制导,而且在攻击固定目标的时候很少会进行末端修正。
尽管中国的东风-21D一类反航母弹道导弹具备攻击移动目标的能力,他们仍需要降速到10倍音速以内,并且以毫米雷达波和图像比对制导方式进行末端修正,同时还需要一个非常先进的反推力发动机来控制末端飞行轨迹。
无论是苏联的SS-20,还是美国的潘兴导弹,这类射程与伊朗流星-3接近的武器,都不会使用卫星导航作为制导手段,整个导弹发射流程中唯一需要卫星导航介入只是在准备发射阶段。尽管北斗系统可以在这个阶段对伊朗有所帮助,然而从技术上来看,这一阶段的作业即便是使用民用的北斗、格洛纳斯或者GPS系统,同时通过伊朗原本在国土内的地面进行的测绘数据比对,也足以完成展开前的准备工作,军用级精度的北斗导航在这个阶段效果提升并不明显。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北斗对伊朗全面开放无法提高伊朗导弹的性能,卫星导航实际上更适用于500公里以内的地对地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和无人机控制,如果有更为先进的北斗军用系统加持,伊朗在这些方面的作战效能肯定会大为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