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庞麦郎的错位

2021-04-28杨楠

南方人物周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言辞公分错位

杨楠

最初看到庞麦郎入院的消息,我们只是一阵唏嘘。当晚看到对他父母的采访,我们直观地感受到,庞麦郎不得不退回家乡后,或许面临更孤独的境遇。

庞麦郎患了精神分裂症。正巧我们看了法国短片《91公分之外》,讲的是一个人永远觉得自己和周围的环境偏差91公分,没人能明白他的感受。

关于精神疾病的一个长久讨论是,一个认知与多数人不同的人,是生病了,还是因为没有被规训。我们很想知道,庞麦郎和外界环境之间的联系是什么样的。我也比较关注孤独、错位、因自身或环境的局限而徒劳无力等话题。高中时读过一篇关于郑民生的报道,印象最深的是记者写道,这个人人生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都没有人能描述清楚。他是彻底的边缘人。

梳理庞麦郎过往资料和近二十次旁采后,我们也有类似的感觉。最初我们想模仿《九号秘事》中的一个故事,写《庞麦郎的七天》,但很快抛弃这个想法,因为没人能拼凑出什么时候是庞麦郎人生的关键时刻——除了出名和入院那天。

在过往文字报道和影像记录中,庞麦郎费力且词不达意的表达,很难透露内心。就像受访者夏大朋所说,他到底在想什么,或许已成一个谜。

我们逐渐形成一个共识,庞麦郎的人生有许多错位,这些逐渐将他推往更孤独的境地。他以为自己是大明星,外界更多地表達审丑;《我的滑板鞋》筛选出了如贾樟柯那样的共鸣者,但他们不会出现在庞麦郎的生活里,他的生活里没有共鸣者;他希望和城里人一样平起平坐,提高自己的档次,但他内心依恋的是家乡。

我们采访了庞麦郎的经纪人白晓五次。庞麦郎的父母只希望儿子悄悄治好病,但白晓公布了病情,这几乎毁了庞麦郎。庞父庞母对此感到生气。我们对白晓的理解也是循序渐进,他与庞麦郎之间既有互相“成就”、互相“利用”,也有一点很残忍的部分。在他频繁接受采访,以及录制抖音呈现自己和庞麦郎的亲近关系、他的不易伤心之外,还有些别的事实,比如自陈有计划地与媒体互动,希望以此来记录下他与庞麦郎“最后”一起工作的样子。他知道庞麦郎早晚要进医院,这是他积累写作素材的一个“结局”,或者说是庞麦郎的“归宿”。他一直在观察也在等待,希望通过卖滑板鞋将庞麦郎残存的商业价值变现。这些令人唏嘘的内容,我和孟依依反复讨论,作为公共媒体,如何去呈现更为妥当。戳穿白晓“浪漫”的言辞,很可能重复六年前“打假庞麦郎”的糟糕图景。我们做了许多取舍,比如将残酷的内容后置,行文前半段仍以二人互相“成就”为主,以期当读者看到白晓复杂的心思时,能对这个人多一些谅解。

我们仍有一些不顺的内容。比如多位受访者表示,他们近几年接触到的庞麦郎是温和、腼腆、诚实的。但刚成名那两年,他在镜头下自大又暴躁,有许多矫饰与谎言。这其中的差异或者转变是如何形成,我们只有推测。当我们再次细读那篇《惊惶庞麦郎》时,感到记者当年比其他同行更下功夫,“惊惶”一词也有合理性。但这篇报道刻薄的言辞,也对庞麦郎造成了伤害。于是我想,庞麦郎那些显而易见的谎言,真的需要那么多深度报道去戳穿么?他到底具有怎样的公共性,需要以伤害一个活生生的人为代价去呈现“真相”和“细节”?呈现真相和猎奇,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还是一个天平的两端。

这是我和孟依依第三次一起合作选题,但是我们第一次真正合作写稿。因为一些机缘巧合,有那么几天我们是坐在一张桌子边工作,一起采访,一起讨论。在这个互相启发、互相纠正的过程中,我们多次嚎叫,写稿好难啊。但向着困难写作,令人心安。我们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也希望老庞早日康复。

猜你喜欢

言辞公分错位
此刻即是新掬之水
有趣的错位摄影
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
笼 子
古柏
避免“错位相减,一用就错”的锦囊妙计
言辞重复的社会— 认知语用阐释
小黑螺
美国人最爱用的个性短语
“错位教育”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