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学生心理因素探寻
2021-04-28蒋伟琴
蒋伟琴
【摘要】教师弄清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哪些心理因素对学生学习音乐产生影响,就可以掌握音乐教学活动规律,促进小学生尽快成长。
【关键词】音乐教学;心理因素;探寻
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经常碰到的困难之一,就是觉得自己无法把握学生的情绪。学生要么表现为过于兴奋,不听指挥,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或制造出一种新的兴奋中心,如一人叫喊跺脚、跳跃或者推搡他人,许多人立即跟着模仿或制造出各种人际矛盾,如故意争抢座位,故意挑逗、激怒他人等;要么表现为过于萎靡,反应冷漠,表情麻木机械,被动地应付教师的要求,或打哈欠,伸懒腰,玩弄学具、衣角、鞋袜或头发,或心神不宁,东张西望等。无论以上哪种情况出现,都会不同程度地使教师感到失望、沮丧、紧张、压抑、烦躁甚至恼怒,进而丧失教学的热情乃至继续认真完成教学活动的愿望。这种情况若长期不能得到改善,不但会导致学生厌恶音乐学习,惧怕音乐活动,不喜欢教师,而且教师会在心灵深处逐渐积累起一种对学生,对音乐教学活动,甚至对教学工作的消极情感。
过去,人们一般习惯于把这种消极现象归咎于教师个人的素质或能力,如情感素质、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机智等,同时又认为这些素质或能力中具有某些先天的、神秘的、不可言传的成分,因此往往会得出“不是这块料”的消极结论。同时,许多有关教师培训的文献资料、教科书、教学大纲都没有忘记强调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情感素质、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机智等的重要性。一些被公认为“有经验”的教师被请出来“带徒弟”,但徒弟是否能够出师,通常也被公认为是否具备先天素质和悟性。如果我们承认这其中有非人为的神秘性,我们就无法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教师应该弄清:在音乐教学活动过程中有哪些因素在同时发生相互作用?应该如何调配这些因素,以使它们在相互作用之后能够产生所期望的积极效应?在观察、判断、决策的过程中,应该掌握哪些具体的操作技术?在控制、调整的过程中,又应该掌握哪些具体的操作技术?等等。当我们把“有经验的教师”的各种素质、能力、教学机智,从既看不清、说不清又无法向他人传授的状态,转化为可描述、可传授、可习得的具体操作技术时,神秘的黑箱就可以被打开,许多一直被认为不可能解决的素质、能力、机智培养等问题,就有了获得解决的希望。
小学音乐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这是因为,从教的方面来讲,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教师为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即发展自己、帮助学生以及为社会做贡献而主动采取的行动。从学的方面来讲,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学生为了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发挥个人的潜能,即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有所进步而主动采取的行动。教师应该怎样行动,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更好地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研究学生这一学习主体,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和心理规律。下面就来探寻一下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心理状态。
一、音乐教学活动中学生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剖析
研究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机制或心理规律,可以有许多角度。心理活动其实就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问题。
人的高级神经活动主体是大脑。使大脑处于最佳工作状态的条件是兴奋集中于与现实活动关系最密切的脑区,同时,与现实活动无关或关系疏远的脑区则处于相对抑制的状态。这时,活动中的个人会注意力集中,精神焕发,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动作迅速而准确。相反,如果大脑处于混沌状态,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就会发生紊乱,其结果要么是兴奋从与活动有关或关系密切的脑区向其周边甚至周边以外的脑区扩散,造成人的情绪和行为失调或失控;要么是兴奋引起有关或关系密切脑区的抑制,造成人的情绪低落和缺乏行动动力的状态。因此,教师可以把音乐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不理想反应,看成是由大脑工作状态不佳引起的不适宜心理反应的外在表现。所谓大脑的最佳工作状态,即兴奋程度过高或过低都不行。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得不到大脑的最佳工作状态,学生就不可能集中注意力地进行观察体验思考或表达,也就不可能产生有效的学习。换句话说,只有在大脑处于最佳工作状态下,教师所期望的学习反应才可能出现。
二、音乐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活动的客观因素
在音乐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反应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这是因为,一方面,活动中的学生个体心理所面对的是一个由各种外部因素相互作用之后而构成的各种刺激交错体。而外部刺激作为一个整体,它所面对的也是一个由学生个体心理诸因素相互作用之后而构成的接受体。另一方面,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学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流动、不断变化的过程。尽管如此,为了弄清音乐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可以将有关过程所含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暂时加以简单化,以便能够从中整理、分析出一些基本的、具有规律的线索。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影响学生大脑工作的因素主要有学生因素、教师因素、材料因素、程序与方法因素以及时间与空间因素等五个大的方面。
(一)学生因素
学生因素可分为学生的即时因素与长时因素。学生的即时因素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即时需要;学生的长时因素指产生上述即时需要的生理和心理基础。
学生的即时因素包括探究的需要、创新的需要、对秩序的需要、参与的需要以及被接纳的需要等。学生的探究需要表现为:学生面对音乐活动材料(音乐、动作、直观教具、乐器、道具)时的喜悦、兴奋、跃跃欲试的反应,以及学生在试图达到活动目标过程中的沉迷忘我的状态。学生的创新需要表现为:学生在面对创造性音乐表现任务时的积极热烈的反應,以及任务完成后的愉悦、满足、自得的状态。学生对秩序的需要表现为:学生在面对“好听的”音乐(音乐的秩序)和“有秩序的”音乐活动时的那种安详而不麻木、兴奋而不狂躁、自由而不放肆的反应状态,以及学生在面对“不好听的”音乐和“无秩序的”音乐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反感或不知所措的状态。学生对参与的需要表现为:学生在获得机会加入活动后的欣喜的反应,以及学生在看见他人活动自己却不能加入,自己无事可干,或不知自己有何事可干时的无聊、烦躁、沮丧、不平、恼怒等反应。学生被接纳的需要表现为:学生在完成任务后受到认可时所表现出来愉快、欣喜、兴奋的反应,以及在含有交往成分的活动中,学生在受到邀请、接纳、回应、支持时所表现出来快乐、满足、安宁的反应。
学生的长时因素(即时需要产生的基础),包括学生在先前的实践基础上已经形成的态度倾向和行为倾向,以及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体验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二)教师因素
教师因素也可分为教师的即时因素与长时因素。教师的即时因素包括教师的情绪因素和教师的行动因素。
教师的即时情绪因素是指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对活动、对自己的即时情况所产生的情绪反应。这些情绪反应的性质、强度以及变化的规律,与教师对自身情绪、情感进行认识、表达、管理的实际能力的高低密切相关。教师的即时行动因素是指在音乐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所有具体行动。因为,教师所有的语言、动作,教师与学生之间空间关系的状态等,都会对学生大脑工作状态产生某种影响。
教师的长时因素包括教师在先前的实践(包括接受教育)基础上已经形成的态度倾向和行为倾向;教师对生活以及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各种美的因素的敏感性和追求的热情程度;教师对学生、教学工作的责任感和热爱程度;教师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和信念等;还包括教师的音乐感知能力、体验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教师驾驭学生音乐教学活动过程的心理素质和操作技能等。
(三)材料因素
材料因素指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作为教育影响因素使用的有形材料和无形材料。这些材料按其外部形态可分为:音响材料,包括现场表演的及通过视听设备播放的声音(猫、狗叫)和音乐作品(如歌曲、舞曲)等;视觉材料,包括孤立的视觉材料(某种颜色或形状)、美术作品,各种可视的教具、学具、玩具、道具、面具、身体装饰物等;动作材料,包括孤立的动作材料(如击掌或点头)以及各种律动、舞蹈、歌表演等艺术动作作品等;语言材料,包括孤立的嗓音材料(如用嗓音发出的无意义的音节或模仿声音)、孤立的语言材料(如单个词汇、词组、句子)、用嗓音构成的音响艺术作品和语言文学作品等。
(四)程序与方法因素
活动的程序因素,若按活动组织形式的结构功能分,可分成进入、维持、消退等三大程序;若按学生对活动内容的熟悉程度分,可分成导入、新授、复习等三大阶段;若按活动设计的侧重程度分,可分为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等三大环节。甚至还可以分成以动为主的程序、以静为主的程序以及动静交替的程序等。活动的方法因素也有不同的分类方式,如参与和旁观,创造性表达与模仿性表达,個别活动、小组活动、集体活动,教师为主的活动与学生为主的活动等。
(五)时间与空间因素
时间因素主要是指整个活动进行的时间,活动各环节、步骤、内容等的持续时间以及这些时间片段之间的比例。空间因素主要包括活动空间的实际面积,活动可利用空间的实际面积(扣除家具等妨碍活动的因素后实际可使用的面积),学生的实际人数,每个学生实际上占有的可活动的空间面积,活动空间中各种障碍物的形状、大小和性质,空间分隔的模式,活动空间中实际存在的可能产生干扰的无关因素,以及活动空间中的采光、通风情况等。
【参考文献】
宗霁昀.小学音乐教学中兴趣教学法的应用实践探究[J].戏剧之家,2020(08).
李桂琴.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健康心理因素的培养[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