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在家校合作场域中的角色定位
2021-04-28任锋
时下,家校共育的理念不断普及,家长对孩子学习和校园生活的参与度在不断提高,可在这其中,家长也承担了很多责任以外的事,比如打扫校园、帮孩子批改作业等,家校合作“变味儿”,实质上是由于家校关系没有理顺、家长与教师的角色没有摆正。家校共育,家长和教师一定要明确各自定位,摆正自己的角色。
摘 要 由“家长批改学生作业”等现象,引发对家校合作初衷的思考。通过访谈发现:权威性与放任性的合作理念、功利化与工具性的合作目的、浅表化与简单化的合作方式是中小学家校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匡正教师角色定位的四项措施:精准定位教师角色,强化家校合作意识;提升教师职业培训,增强教师角色认知;厘清教师责任边界,平衡家校合作生态;适应多元教育模式,编制家校合作情感纽带。
关键词 家校合作;中小学教师;教师角色;教师责任
作者简介 任锋,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助教
近期,中小学家长批改学生作业等现象,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矛头直指家校合作,多地教育行政部门作出快速响应,相继出台措施明确规定禁止家长批改学生作业。家校合作的出发点应是形成家校合力,联合共育,而不是职责推诿。[1]然而,家校合作却变了味、走了样。缘何如此?家校合作的初衷到底是什么,教师在家校合作中的作用是什么,家校合作场域中如何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亟须认真反思。
一、现状:家校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随机选取L市22名中小学教师作为访谈对象开展半结构化访谈。以“家长批改学生作业”现象为突破口,设置访谈提纲(见表1),实施开放性访谈。访谈录音经文本转录和编码分析,发现不良的家校合作理念、合作目的和合作方式是当前家校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中小学教师在教师角色的行为模式上出现异化和偏离。
(一)秉持权威性与放任性的合作理念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学记》对“师道”作了逻辑辨析,认为只有敬师重道才能彰显教育的价值。访谈中有90.9%的教师认为,开展家校合作,教师一方应当树立权威,家庭一方则需要配合好教师的工作,谨遵学校安排。但也有81.8%的教师认为,当前家长对于学生的学习关注度较低,有相当数量的家长持有“委托式”“打包交付”的态度,把教育责任完全交由学校,在家校合作中过度强化教师角色的作用,弱化家庭教育的影响。
(二)达成功利化与工具性的合作目的
现实中“唯分数”“唯排名”“唯升学”的思想依然存在,教育教学功利化和家校合作的工具性倾向比较严重,导致家校合作内容单一空泛,制约教师角色的行为模式。访谈结果显示,有95.5%的教师把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视为衡量家校合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学习成绩被视为最直接、最有效的反映。95.5%的教师在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更偏向将家校合作视为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途径,对此持有工具性的理解,认为家校合作的内容应当突出学习内容的供给与交流,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家校合作内容的单一性。
(三)采取浅表化与简单化的合作方式
理想状态下的家校合作是一种地位平等、责任明确、沟通顺畅、优势互补的关系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的家校合作是全面的、深层次的、内涵式的。然而,现实中家校合作的方式简单且例行公事,访谈中有72.7%的教師认为目前家校合作的方式简单,渠道单一,效果不佳。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渠道以微信群、QQ群为主,辅之以电话沟通,面对面的交流较少,实地家访调研更是罕见。教师多以“发布通知”“布置任务”的方式来联系家长,家长多以“回复收到”的形式来反馈,双方之间仅仅是问和答的简单交流。
二、审思:家校合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教师是家校合作的主导者和执行者。教师对于在家校合作过程中的角色意识决定其行为模式。家校合作中的教师角色意识是基于家校合作场域而言的,倘若教师对家校合作的思想、目标和过程的理解出现偏差,就会造成角色定位偏向。
(一)对家校合作理解偏差导致教师角色偏向
行为是意识的现实反映,教师对家校合作持有怎样的直觉、认识和理解,影响其在家校合作中角色的行为模式。教师对家校合作的理解偏差是导致家校合作中角色异化现象的原因之一。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侧重家校合作目标取向的教师,在履行角色行为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教育培养结果,用终结性结果评价家校合作的效果;二是侧重家校合作思想取向的教师,履行角色行为时,强调家校意识形态层面的合作、协商和共育,其角色行为更加关注家校合作的精神价值;三是侧重家校合作过程取向的教师,在履行角色行为时,更加注重合作内容和方式,强调家校双方的参与,把角色行为贯穿于过程性评价中。
除此之外,社会对于家校合作的积极正向期待,也对教师角色理解产生影响。社会不断建构起来的教师角色期待,与教师自身角色意识存在差距,这种差距会导致教师在家校合作中为满足社会角色期待而发生角色偏向。
(二)家校主体责任界定不清导致教师职责混乱
无限大的责任就等同没有责任,在家校合作过程中,教师如果找不到自己的责任边界,找不到教师职责的分界线和防火墙,或者教师职责边界划分不清,就无法完全履职尽责,容易发生责任推脱、责任缺失、责任泛化等越位行为。
导致家校主体责任界定不清的原因有三:一是教师自身因职业素养和角色意识导致对于教师职责的认知不明确或者有偏差;二是作为家校合作主体的学校,在主导开展家校合作过程中,没有对其代言人即教师的职责进行明确界定,单纯从理念、目标和过程上界定,不足以指导教师开展家校合作的具体工作;三是同样作为家校合作主体的家庭或社会,因建构起来的对教师角色的积极正向期待,导致把家庭或社会的职责完全外推,把家校合作的责任完全转嫁到教师一方,多方面因素的叠加致使教师职责混乱不清。
(三)线上教育的延伸影响教师角色行为模式
随着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线上教育教学盛行。尤其在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教育事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但同时也促进了线上教育突飞猛进的发展,确保了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进入后疫情时代,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线上教育愈发常态化。
教师在线上教育模式中的角色转变为学习指导者、价值引领者、情境营造者、资源整合者。[2]线上教育已延伸到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家校合作由现实场域转向网络空间。在虚拟世界里,教师角色的行为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导致其在开展家校合作时在价值取向、内容确定和方式选择上作出改变。
三、匡正:准确定位角色实现家校合作最大成效
家校合作是大势所趋,是家校双方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如前所述,造成家校合作发展困境的原因主要包括教师角色定位不准确、教师职业素养不够高、家校职责边界不清晰和线上教育带来的新挑战。因此,需要统筹考虑教师、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影响因素,从思想意识层面、职业素养方面、职责划分领域、适应教育模式方面制定相应对策,以实现家校合作的最大成效。
(一)精准定位教师角色,强化家校合作意识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实这个根本任务离不开学校,也离不开家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第一,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教师是从事教育专业技术岗位的工作人员,教师的本职是教书育人,肩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第二,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孩子思想和知识启蒙的发源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一生起到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
在中小学家校合作场域中,教师的角色定位需要准确化、精细化和具体化。准确化要求教师对自身角色意识把握要准确,充分认识和理解教师在家校合作中的主体性作用,准确找到自己的责任边界,量力而为,有所为有所不为;精细化体现在教师对角色行为的履行方面,要综合考虑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摒弃“重知识、轻思想”的做法,破除“唯分数、唯排名、唯升学”的帽子论,细致规划家校合作的內容;具体化要求教师在家校合作过程中采取多元方式方法,推陈出新,既有理论宣讲,又要深入具体,张扬学生个性,因材施教,长善救失。在准确化、精细化和具体化工作中,强化家校合作的意识,反复推进育人工作。
(二)提升教师职业培训,增强教师角色认知
良好的教师角色认知需要建立在扎实的专业基础、广博的知识层面和高尚的职业素养之上,通过培训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以增强教师在家校合作中的角色认知为目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培训需要在精准供给、按需扩容和提质增效三方面下足功夫。
一是筛选培训内容,确保培训内容的精准性和实用性。二是以教师需求为根本,更多从思想、职业认知、专业发展方面加强培训,促进教师的职业认同和专业自主,根据教师群体的差异性,充分考虑教师的性别、年龄、教龄、城乡差异、学历背景等因素,开展差异化职业培训,确保教师的职业素养水平处于线性连贯状态。三是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增强培训效果,采取案例教学,教师现身说法,谈感想、谈体会,学思并重,学思践悟,切实提高培训实效。
(三)厘清教师责任边界,平衡家校合作生态
实现家校合作的初衷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理想化的家校合作是一种生态平衡状态,实现这种家校合作的生态平衡,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构建命运共同体,在这个大的框架下,制定相关制度,对学校规约、对家庭规约、对社会规约,明确职责定位,发挥各方职能,进而构建平等、互信、协商的民主性家校合作关系,[3]以实现家校合作的本源目的。首先,教师个体应当对自身角色有明确定位,能够清楚了解在家校合作中发挥的作用,从意识层面解决责任界限模糊的问题。其次,学校要从制度方面为教师划定履职范围,构筑家校合作教师角色的分界线和防火墙。最后,社会应当转变对教师角色的认知,降低对教师的角色期待,增强对教师工作职责的透视度,客观理性分析教师角色行为的耐受程度,减少舆论压力影响。
(四)适应多元教育模式,编织家校情感纽带
在网络新媒体技术无处不在的时代,家校合作被重新赋能,蕴含新的价值和意义。一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够熟练驾驭现代网络技术,使用网络语言,灵活运用网络新媒体,开展家校合作。二要精准把握教育时机,抓住关键时间和事件,借助语言文字、表情、图片、音频、视频发现学生及家长思想动态,密切家校关系。三要尊重学生个性,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基本信息,基于学生精准和个性化的指导,满足家校合作个性需求。[4]四要为教师赋能,通过自媒体主动宣传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成为家校合作的核心焦点,聚集正能量,抢占教育合作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于丹丹,赵海楠.家校合作中主体与权责的边界问题思考[J].教学与管理,2020(6):50-52.
[2]王健.疫情危机下的教师角色、行为与素养[J].教师教育研究,2020,32(2):27-31.
[3]朱丽.基于民主视角的家校合作审视[J].基础教育, 2018,15(4):87-92.
[4]陆石彦.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再造[J].江苏高教, 2020(6):97-100.
责任编辑︱孙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