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藏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解析及特色
2021-04-28柴宗刚
柴宗刚
(兰州交通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兰州 730070)
甘南藏区即甘南藏族地区,曾经多年以来是甘肃发展中较为落后的地区,作为少数民族村落,其在历史、文化、艺术和经济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十三五”时期,国家大力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中央也继续加速对藏区发展的政策支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此外,甘肃省出台了《2016年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要点》,其工作重点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居住环境改善[1].这是我国少数民族聚落及新农村建设的机遇期.然而新农村规划的快速推进,有可能因认识不到藏族村落固有的特色而造成大范围的建设破坏.甘南藏族村落与普通乡村差别巨大,其文化内涵和风俗习惯也大不相同,笔者曾多次前往甘南藏区调研,也做了一些新农村规划的建设项目,这些规划只是尝试性的专业规划,是否遵从原生态村庄聚落的特性和居民生活的规律与习惯,也只有在当地居民的生活过程中才能检验出成败.然而,现实中甘南藏区村庄聚落面临新的挑战,接受挑战就是从适当角度如实地反映藏区村庄聚落,尽可能的保持原有的传统格局和空间特色,保护原有的民居建筑风格,这样甘南藏区的传统村落才能建设成为真正的美丽乡村.
1 甘南藏区村落现状
根据笔者多年在甘南藏区的实地调研和规划实践,将甘南藏区村落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 新村落形式:在近几年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逐步出现了一些新的村落形式.它们一般交通便利、经济发展较好,并且经过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呈现出新村落、新村庄的形态.这些村落建设大都采用一些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而且能通路、通水、通电,呈现出迥然不同的传统村落的新的表现形式.
2) 受侵蚀的传统村落:受新农村、新村落规划的影响,传统村落不仅在村落布局、村落形态上,还在村民的思想观念上受到一些影响.一方面,受传统文化影响,村落中的村民有着强烈愿望想去改善其居住的环境;另一方面,大多数村民认为新农村的规划和建设象征着新生活、好生活的开始.因此,先富裕起来的村民大都拆除老房子,建设新家园.然而,这种做法普遍存在着缺乏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其村落在建筑空间、街道布局、建筑尺度、建筑材料及周边环境上均格格不入,使得一部分传统村落原有空间肌理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受到破坏.
3) 传统村落形式:在甘南藏区的高海拔山林地区和白龙江流域地带,大部分村落长期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内,演进速度缓慢.此外,由于村落与外界交流较少,村落的经济、社会发展落后,村落带有典型的稳定不变的自然属性——“生于此、长于此”.然而,藏传佛教在藏族社会具有强烈的凝聚力,使得传统村落呈现出不同的宗教特性,并且长年累月进化为围绕宗教建筑物布局的演进规律.这些高海拔地区的传统村落基本上保护得比较完好,村落中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大都沿袭着传统的农牧方式,此类传统村落形式在甘南藏区大量而普遍存在着.
2 甘南藏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
甘南藏区由于处在高海拔的地形状况下,传统村落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且居民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慢慢的受到了环境的依赖,因此传统村落已经根深蒂固的注入了村民的心中.加之现代社会赋予传统村落的价值和意义,以及美丽乡村的建设内涵,文章提出应该保护传统的甘南藏区村落.
要保护传统的村落,我们首先应该从思想上摒弃新的聚落形式、保护传统村落免受侵蚀.此外保护传统村落势必要保护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和空间形态,为此,我们先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进行分析.
2.1 传统村落布局形态
甘南藏区传统村落的布局形态受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条件(如气候、地形、地貌及人文、历史、宗教等)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形式.主要有带型布局、团簇式布局、沿江沿河布局和自由式布局四种类型[2].
1) 带型布局
早期围绕茶马互市、交通要冲建立起来的小集镇,如图1所示.具有便利的交通,是典型的带型布局.此类村落通常沿公路、道路成线形布置,短者3、4百米,长者达2、3公里.常常沿主要的交通性道路和商业街道形成商业、手工业、居住等功能空间,这是传统村落典型的一种布局形态.
图1 拉卜楞镇带型布局Fig.1 Labrang Town belt layout
2) 团簇式布局
团簇式布局常常在河谷平地或者山坡平缓的向阳地带,依据地形、地势特点,集中成团、成簇布置,这种布局形式少者一二十户,多者上百户,通常是户户相邻,共用山墙,如图2所示.形成错落有致的村落布局形态.这种形态常见于半农半牧地区或着纯粹的农区,是甘南藏区村落中常见的一种类型.此种布局围绕道路或者山坡成团成簇而建,即有利于阻挡风沙,也有利于村民相互协作、节省耕地,是传统村落的典型类型.
图2 迭部益娃乡扎尕那村团簇式布局Fig.2 Cluster layout of Zagana Village,Yiwa Township, Diebu
3) 沿江沿河布局
藏族人的生活习惯中常常利用江河溪流之水进行生产、生活及牲畜用水,因而这类传统村落常沿河流、溪流的两岸分布.村落沿江沿河布局可以靠近水源,方便生产生活,如图3所示.牧民常常逐水而居,是传统村落的又一种类型.
图3 沿河布局的村庄Fig.3 Villages along the river
4) 自由式布局
女人也喜欢这种薄荷味,她之所以选择了医生做职业,之所以能操刀在手术台上镇定自若,做探囊取物的行当,多半是有男人的胆量和气魄的。这样她就在性格上多多少少的有了些男人化,喝茶喝酒吸烟卷,对她嗤之以鼻的人说不留情面的刻薄话。
自由式布局常见于牧区,布局形式由其生产方式决定,村落常在山坡、小弯、岩边零星分散布置.甘南藏区常常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生产活动,其独立性比较强,同时也为了便于安置、看管自家牛羊,村民的帐房布置一般比较松散、自由,间距比较大、临时性较强.“冬窝子”是甘南藏区的一种临时性居所,常在冬季设有,它一般2~3间不等,规模较小,临时布设.“冬窝子”一般建设在接近草场附近,向阳的山间坡地,或着有水源、且避风的平地上.每户相隔较远,常常分散布局,如图4所示.这是尊重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另一种村落类型.
2.2 传统村落的中心空间
甘南藏区传统村落的中心常常布置宗教建筑,周边布局村民的住房,宗教建筑及其广场形成了村落的中心空间.这种空间即是村民日常生活的物理空间,又是村民思想的精神空间.宗教建筑常常作为中心空间的标志,是围绕寺庙建筑发展而来,还有一些宗教建筑更迭也是围绕中心空间发展而来.寺庙建筑和更迭多位于村落显要的位置,而且大多位于村落中开阔、平坦的台地上,如图5所示.甘南藏区的传统村落中,大多都有象征宗教的白塔或更迭,白塔或更迭周围空间一般比较开阔,常常是村落中重大活动的场所,它起着凝聚村落中心的作用[3].除宗教建筑作为中心空间外,还有一些中心空间常设有生产性建筑物.如在甘南藏区的迭部县、舟曲县,有着茂密的森林、丰富的水系,常常把村口的磨房作为村落的中心空间,磨房通常是村民聚会、聊天、交换信息的重要场所,如图6所示.
图4 甘南藏族牦牛帐篷Fig.4 Tibetan Yak tents in Gannan
图5 夏河县拉卜楞寺Fig.5 Labrang Temple in Xiahe
2.3 传统村落的道路格局
道路走向关系村落的空间格局和形态,因此村落的道路走向是整个村落的空间骨架.在甘南藏区的高山地区或者缓坡地带,村落道路围绕着地形地貌布局设置,呈现出自由的布局形式.在丘陵或者河谷地区,村落道路沿着水系布置,结合村庄的生产、生活,体现出水系对于道路格局的影响.在商业和交通较为发达的地区,村落建设多沿道路两边布置,建筑物或者院落的大门多朝向道路开门,类似于汉族建筑的前店后宅.这种道路走向及格局有一定的规划布局意识,整齐划一,明显的受到一定的汉族村镇街道布局的影响.
图6 甘南藏族村落磨坊Fig.6 Gannan Tibetan Village mills
自由式道路布局,依据山势走向、山谷地形,多依山而建.这种布局形式结合地形地貌、建筑朝向、村落出入口等形成纵横交错、大小不等、迂回曲折的巷道.巷道多呈现出主、次干路相结合的“枝状”道路形状.为了避免道路形成穿堂风,在规划建设中巷道多蜿蜒曲折,并且设制尽端路.此外,常常将村落中心的白塔、更迭设置于巷道主干路的节点上,结合较开阔的地形,以便举办大型的佛事活动,如图7所示.
图7 拉卜楞寺入口路处的白塔Fig.7 White Pagoda at the entrance of Labrang Temple
一般道路大都设置在地面上,然而藏区村落的道路常常在屋顶上形成屋面的道路体系,其户户毗邻,高低错落.这种道路形式就是为了防御而设置的第二条立体空间道路[4].
2.4 传统村落民居类型
甘南民居按不同的建筑材料、结构形式可分为木踏板房、临时性居所(冬窝子)、土碉房、石碉房、帐篷等.下面就民居类型逐一介绍,主要分析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踏板房和土碉房[5].
甘南林区是甘南藏区中独特的一个地区,主要指迭部县境内的白龙江沿岸地区,此地盛产木材, 因此,藏族居民的民居形式主要为木构架的踏板房,如图8所示.踏板房屋顶为人字形屋架,屋面铺设木板,以次叠置踏板,并且铺上石块.屋檐底下横置一道木槽,将雨水排出墙外.此类民居通常有两层,一层高、二层低,室内以木板装饰为主.此种类型与云贵高原的吊脚楼相似,楼下圈养牲畜,楼上住人.
图8 甘南迭部踏板房Fig.8 Gannan Diebu pedal house
每年冬季,甘南牧民常常建设临时性房屋——冬窝子,如图9所示.冬窝子是保暖性良好的半地穴式建筑,一般建在接近草场、靠近水源、避风向阳的山坡地带.冬窝子建造一面靠墙,其余三面用土掺草、树枝,夯筑而成,保温效果良好.房间一般布局简单、紧凑,有二、三间不等.
临时性房屋冬窝子经过简单的发展就形成了“马康”,这种形式的建筑一般建于半山坡上,挖进山坡的断崖作为建筑的后墙,也是一种典型的半地穴式民居建筑.“马康”建筑的典型形式是平屋顶土木结构,一般面阔三、四间,进深两间[6].
图9 甘南藏族冬窝子Fig.9 Tibetan winter nest in Gannan
“马康”的室内空间布局通常分为两部分,卧室为主要部分,卧室左侧通常是一间房、设有大“连锅炕”,右侧是另一间房,设有厨房、锅灶.“马康”的室内天棚、墙壁、地面都是木板相拼.为了增加采光、通风和通烟气,通常在屋顶开设天窗,前墙上开设主门.“马康”户户毗连,屋顶也相连,由于建筑高度不同,显得错落有致.房屋地面、屋顶相连,相互贯通,便于往来,形成道路与房屋结合的典型形式.
此外,随着现代生产、生活的发展,甘南藏区建筑发展快速,“马康”已逐渐演变为二层平顶土碉房,土碉房是当前甘南藏区普遍而大量存在的建筑类型之一,如图10所示.土碉房作为土木建筑,通常分布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接壤处,这里地形、地貌明显具有过渡性的牧区、半农半牧区特点.土碉房常常就地取材,将马康和楼房结合、并且相连,形成“前房后康”的形式(即前面为楼房,后面为沿山崖挖进的马康).此类居住形式一、二层居多,木框架承重,土墙围护.土碉房一般一层为院落、天井、牲畜圈等;二层为佛堂、堂屋、厢房等.春夏两季,人们居住在二层楼上,秋冬两季居住在楼底的马康.如今,一些藏族民居多考虑院落式布局,基本舍弃了底层的马康.此外居住空间围绕二层展开,形成二楼为主要居住活动的功能空间.从冬窝子到马康,再到土碉房,最后到院落式藏族民居[7],如图11所示.体现了甘南藏区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民居形式,也反应了传统村落民居的类型发展历程.
在甘南牧区,帐篷是临时居住的典型建筑形式.由于帐篷便于拆搭、迁徙,使用又方便、灵活,帐篷成为牧民四季游牧的生活必需品.帐篷多为黑色,以牦牛毛编制而成.此外,甘南民间每年七八月份举行香浪节,在节日上展示各种花色帐篷,琳琅满目,香浪节就成了赶会、游玩、听经的好地方和帐篷展示的好场所.
图10 甘南藏族土碉房Fig.10 Tibetan soil bleaching room in Gannan
图11 卓尼县院落式民居Fig.11 Courtyard dwelling in Zhuoni County
3 甘南藏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特点
3.1 尊重自然环境
首先,藏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大自然当中,对自然环境的认同和感知,使其产生了特殊情感,所以他们更容易相信和依赖环境,也更加重视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及对自然地景的尊重和利用[8-9].
其次,藏区传统村落多有佛教建筑,其按照佛教思想常常选择在山南水北、避风向阳之地,山南水北即有利于日照充分,又容易避开高原寒风,同时避开了恶劣的自然、气候条件,形成良好的局部小气候.
再次,多功能的道路,依山势蜿蜒曲折;建筑物又围绕地形、道路布局,形态多样;村中重要的建筑物、广场与干道组织,形成村落中心空间,即满足佛事活动,又避免冷风的侵袭.
3.2 注重布局形态
首先,传统村落布局多采用团簇式紧凑布局,一般密度较高,形成小尺度的空间围合,便于邻里间交往,利于御寒、保温.
其次,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大多布局有宗教建筑,如白塔、更迭.加之藏民的宗教信仰,这些公共空间就形成了村落的中心空间[10-12],它不但是村落建筑围合的物质空间,而且也是村民寄托精神需求的心灵空间.因此,在规划布局中,要充分考虑的中心的集散场地,及方便的可达性.
再次,传统村落道路布局多与水系、生活、生产相结合,即方便生产、又方便生活.此外,交通的便利带动商业的发展,这是村落布局的显著特征.
3.3 秉持民居建筑特色
首先,甘南藏族民居建筑考虑气候因素选择厚重的墙体,并具有良好保温性能的材料作为建筑的外维护墙.厚实的屋顶即利于保温、隔热,同时又与家庭生产相结合,可形成种植屋面,也可屋顶作为空间道路系统[13-14].
其次,甘南藏族民居虚少实多的建筑体型具有强烈的对比和变化,即有利于稳定局部小气候,又在建筑造型上能够形成藏族建筑的独特风格.
再次,建筑色彩以白色、红色和黑色为主.墙体为自然泥土的土黄色或粉白色外墙,门框涂黑.
4 结论
文章通过对甘南藏区传统村落现状的调查和分析,从四个方面具体解析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即从传统村落的布局形态,中心空间,道路格局,民居类型四个方面具体去解读,进而彻底剖析甘南藏区传统村落,最后提出甘南藏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特点.然而,新农村规划已经有改变村落形态的苗头,但规划人员必须首先尊重传统村落的自身规律,警惕盲目规划对传统村落产生的破坏作用.此外,尊重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和布局形态,尤其随着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盛行,有特色的建筑民居都会得到大量保护,这既是保持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样也满足了村民真实的愿望和需求,最终将把甘南藏区的传统村落建设成真正美丽的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