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汽车理论》教学体系构建

2021-04-28熊锋刘赟邹喜红张志刚郭栋陈莹莹

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动力性课程目标教学内容

熊锋、刘赟、邹喜红、张志刚、郭栋、陈莹莹

(1.重庆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学院,重庆 400054;2.重庆电讯职业学院,重庆 402274)

0 引言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汽车产业变革、支撑“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加快推进高等院校车辆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建设刻不容缓。工程教育认证是当前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评估及保障制度,旨在通过设计和把关工程教育关键环节,确保毕业生具备从事相关工程技术工作所必备的知识、能力及素养。其全面推行对于提高我国工程教育质量、提升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1-3]。

重庆理工大学(后文简称“我校”)车辆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及国家级首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近年来,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审时度势,及时启动了工程教育认证建设,参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新的、更加契合本专业发展定位及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以指导和促进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汽车理论》是本专业核心必修课程,是本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和关键一环,探讨和构建其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教学体系,能够为本专业其他课程构建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教学体系提供很好示范,对于促进本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建设、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

1 拟定教学目标

《汽车理论》是研究汽车动力学有关性能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的学科,是掌握汽车设计、制造和试验知识必不可少的前导课程。其所涉知识面广、模型方法多,对学生工程知识基础要求较高,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能力效果显著。因此,基于《汽车理论》课程性质、内容及特点,以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为导向,分解和拟定本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毕业要求支撑关系如表1。

2 设计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上,以《汽车理论》教学目标为导向,结合课程具体内容及特点,反向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汽车理论》内容涵盖汽车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动力装置参数选定、制动性、操纵稳定性、平顺性和通过性等内容,知识面广、体系逻辑性强,具体设计时不仅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还要注意由简入深、循序渐进。以汽车动力性为例,教学内容设计如下。

第一阶段,以讲授汽车动力性基本概念、评价指标为主。

第二阶段,以分析汽车行驶受力特征、建立汽车行驶方程式、推导汽车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及动力特性图、进而分析和评价汽车动力性为主。

表1 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毕业要求支撑关系

第三阶段,以分析汽车行驶附着条件及其对汽车动力性影响、提出改善汽车动力性策略为主。

第四阶段以介绍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动力性分析及评价方法为主。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构建“认知——建模——分析评价——影响因素——改进策略”层层递进的教学内容体系,循序渐进培养学生从学习工程知识到掌握复杂工程问题分析方法进而提出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的能力及素质。

3 选择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上,打破“教师为主体、单一讲授式”教学模式,以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导向,反向设计课程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理论联系实际,灵活采用多元混合教学方式。同样以汽车动力性为例,可选择教学方法如下。

在第一、第二阶段内容教学时,采用理实一体讲授式教学,积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指引学生快速掌握汽车动力性基本概念、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在第三阶段内容教学时,在讲授式教学的基础上引入讨论式教学,可让学生围绕如“汽车动力性改善策略”之类的议题开展自由讨论、各抒己见,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课堂效率。

在第四阶段内容教学时,可灵活结合讲授式教学和任务驱动式教学,教师可布置如“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动力性评价方法区别”的学习任务,鞭策学生自主查阅资料、重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提升分析问题、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的能力。

4 制定教学评价

参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融合成果导向教育(OBE)与持续改进理念,制定新的教学评价机制——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具体如下。

4.1 课程目标期望度的确定

根据课程实际考核内容,将课程目标分为考试环节和考查环节(课堂表现、作业、实验报告、讨论报告和论文等)两部分。综合考试和考查环节,结合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程目标掌握情况的实时反馈,根据考试环节和考查环节所占分值的比例确定权重系数,计算课程目标期望值。

目标期望值=(考试期望值×考试权重系数)+(考查期望值×考查权重系数)

4.2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

依据课程目标对应的考核环节的分值,计算课程目标达成值。

目标达成值=学生实际得分/课程目标满分

学生课程目标达成值大于课程目标期望值,即为课程目标达成。

4.3 持续改进

依据评价结果,教师对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对于达成比例相对较低的环节或课程目标提出持续改进建议,并进一步针对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的问题进行分析,不断优化课程教学体系。

5 结束语

本文立足重庆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建设实践,以专业核心必修课程《汽车理论》为对象,参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融合成果导向教育(OBE)与持续改进理念,构建了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教学体系,希望本文为本专业其他课程构建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教学体系提供很好示范,也为其他高校车辆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猜你喜欢

动力性课程目标教学内容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乘用车DCT车型的动力性提升分析与实施
专业认证视域下高师院校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课程目标来源理论的批判与重建:从“小三源”论走向“大四源”论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具有家庭干预的HTV/AIDS模型动力性研究
某小型电动清扫车动力系统的设计与仿真分析研究
军用混合动力越野汽车技术特点分析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